刘少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8-02-06 22:27刘华清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刘华清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党史教研部,湖南 长沙 410006)

刘少奇的一生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一生。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之际,探讨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的历史贡献,无论是对于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还是激励后人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少奇1898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花门楼炭子冲一户殷实农民家庭。他从小酷爱读书,在少年读私塾时就被乡邻称作“刘九书柜”,书中“精忠报国”之类的爱国故事深刻地感染着他。1915年5月,在宁乡第一高等小学就读时,得知袁世凯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消息,他和同学们刺破手指,写下“誓雪国耻”的血书。为表达保卫炎黄子孙、振兴中华民族的决心,他将自己的学名“刘渭璜”改为“刘卫黄”。从此,不满十七岁的刘少奇便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1919年在长沙中学毕业时,正值五四运动爆发,他和几个同学奔赴北京。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他的视野更加开阔,在保定留法预备班学习的日子里,他读到了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一些书籍,思想得到了升华。刘少奇回忆说:“我们那时感觉到了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又不晓得朝哪里跑,这一下就有办法了。”[1]507因此,当赴法勤工俭学受挫后,1920年冬,他找到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决定赴俄勤工俭学,并于当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921年夏赴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同年冬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而走上了职业革命家的道路,同时也开启了他救国报国的伟大征程。

一、他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斗争,不遗余力挑重担,是民族复兴的开路先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一步,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都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救国救民的重担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刘少奇勇挑重担,成为民族复兴的开路先锋。

(一)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他是工人运动的先驱和领袖

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因此,发动和组织工人群众开展革命斗争便成为党成立后的中心工作。因有保定留法预备班与工人师傅共事的经历,刘少奇对工人运动情有独钟。1922年初,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团员调查表”中“现在愿做何事”栏上,刘少奇毫不犹豫地写上“工人运动,青年运动”。1922年春从莫斯科东方大学留学回国后,即被派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工作。此后直到1927年夏,他都在从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和杰出领袖。他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有:

第一,领导安源大罢工。1922年9月,他同李立三等一起,领导安源路矿1万多工人大罢工。他在罢工中任工人全权代表,负责第一线指挥并亲往戒严司令部谈判。安源大罢工由于准备充分、指挥得当,取得完全胜利,是当时最有影响最成功的罢工之一。1923年4月起,他任安源路矿工会代理总主任。到1924年5月,安源已有共产党员60余人。为培养和训练革命积极分子,这年秋天,他在安源办起了全国第一所中共党校。1924年9月,他以安源工会为基地,重振汉冶萍总工会,当选为委员长。汉冶萍总工会会员达3万多人,是当时全国最大的产业总工会。

第二,主持全国总工会工作。1925年,他奉调到广州主持筹备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成立中华全国总工会。他主持起草了大会文件,并在大会上当选为第一届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主要创始人和实际主持人。

第三,参与领导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1925至1926年,他先后在上海、广州参加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是这两次工人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危机关头,他一直坚持组织和领导工人斗争。

第四,参与领导收回汉口英租界。1927年1月,刘少奇兼任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参与领导了武汉工人一举收回被英国占领60多年的汉口英租界的斗争。

在党的创立时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实际斗争中,刘少奇已经成长为全国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时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在《中国职工运动简史》中评价说,安源工人俱乐部“真为‘硕果仅存’”,[2]109称汉冶萍总工会是“全国工会中组织最好的工会”,“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工人阶级最奋发、最勇敢的一位战士”。[3]82

(二)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是“正确路线在白区工作中的代表”[4]975

白区工作是党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土地革命时期,刘少奇长期在国民党白色恐怖统治下的白区从事地下斗争,在这条战线上作出了光辉业绩。

首先,解决了复杂而棘手的“顺直问题”。1928年3月下旬,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华全国总工会特派员身份到顺直工作。他经过调查研究,搞清了顺直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极端民主化”严重泛滥和“闹经济主义”。为了尽快扭转局面,他找有关同志谈话,积极做政治思想工作,对于一些存在错误认识的同志进行严肃批评,同时将问题如实向中共中央汇报。随后,他和陈潭秋分别代中共中央起草处理顺直问题的文件。经过9个月的工作,党内认识初步取得统一,恢复了顺直省委职权,改组了省委常委。“顺直问题”的解决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中央政治局认为:“现在的顺直党,已经较以前为进步”,“整个顺直党的生活向着发展工作的路线上前进”。[5]162

其次,打开了党在满洲工作的局面。1929年7月,刘少奇受中共中央派遣到达奉天,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满洲的共产党组织连续遭到破坏,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处在危难之中。刘少奇到达后,一方面抓紧恢复和整顿东北各地党的组织,建设坚强有力的省委领导班子,提出党的政治任务和路线。另一方面指导中东路工人斗争。1929年7月10日“中东路事件”爆发后,刘少奇根据中央指示,迅速前往哈尔滨指导中东路工人斗争,斗争取得了新的胜利。他在中共满洲省委前后工作了8个多月,打开了满洲党组织工作的局面。

再次,提出了工会工作的正确策略。1931年秋,刘少奇从莫斯科回到上海后被任命为中共临时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部长。这时正值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盛行时期。在工作中,刘少奇同临时中央“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斗争。他反对临时中央关于当时工人斗争形势是进攻的判断和开展“大规模的总同盟武装暴动”的冒险行动,认为工人斗争形势应该是防御的反攻的。为此,他撰写了《罢工策略》《批评“退出黄色工会”的策略》等文章,阐述他对国民党统治区工人运动的策略思想。刘少奇提出的正确策略方针,遭到临时中央的严厉指责和批判,他于1932年3月被撤销了中央职工部部长职务。但是实践证明他的策略思想是正确的。1941年毛泽东曾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刘少奇同志是我党在国民党区域工作中“正确的领袖人物”。[6]330

第四,扭转了党在白区工作中的被动局面。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党中央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1936年初,刘少奇以中央驻北方局代表的身份被派往天津主持北方局的工作。他为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实现政治策略转变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一是阐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斗争的正确策略思想。他先后撰写30多篇文章、报告及党内通信,阐明党在国民党统治区首先要肃清党内的“左”倾“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二是积极进行党组织的恢复、整顿和重建工作。对北方局进行组织调整,把支持正确路线、熟悉北方党组织情况的天津市委书记林枫及彭真等调到北方局工作。着手对河北省委所属的党的地方组织进行恢复和整顿。不失时机地将关在国民党监狱的一批党的高级干部营救出狱,同时大力发展新党员。三是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6年春,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他通过华北联络局系统,派代表赴南京同国民党代表进行初步谈判,争取国民党最高当局联合抗日。对于刘少奇在北方局的工作,长期在他直接领导下工作的薄一波指出,刘少奇在北方局仅仅两年多的时间,但他“创造了党在白区工作中前所未有的成绩”。[7]

(三)抗日战争时期,他是华北、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推动下,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刘少奇在民族抗日战争中大显身手,写下了辉煌的历史篇章。

首先,开创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1937年8月,八路军三个师开往华北前线。此时华北地区在刘少奇领导下,党组织已经普遍重建和恢复,党员人数大量增加。这样,两支队伍、两股力量汇合起来,迅速打开了华北抗日斗争的新局面。到1938年10月,八路军由原来的4.4万人增至15.6万人。他还通过与阎锡山的统一战线,建立了在中共领导下的山西新军。与此同时,他抓住由于日军侵占造成敌后政权真空的时机,委派干部出任专员、县长,并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1937年11月,他指示聂荣臻筹备建立了晋察冀边区政府,这是敌后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后来,八路军又陆续开辟了晋西南、晋东南、晋冀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从而为在敌后坚持抗战提供了重要战略阵地。

其次,打开华中抗日斗争新局面。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党在敌后武装斗争的战略部署是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派刘少奇任中原局书记,执行发展华中的重任。刘少奇到达后,审时度势,提出“东进”口号,确定以开辟苏北为战略发展方向。在他的领导下,华中各部队纷纷深入敌后,先后建立了豫皖苏、皖东、皖东北、苏北根据地,并先后在皖东、津浦路东半塔集打退国民党顽固派的进犯,取得反摩擦斗争的胜利。经刘少奇提议,中共中央调八路军黄克诚部从华北挥师南下。皖南新四军陈毅部也从苏南渡江北上。到1940年10月,在刘少奇的统一指挥下,八路军、新四军南北夹击,一举歼灭不断进攻新四军的顽固派韩德勤部主力12个团共1.1万余人。黄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再次,重建新四军军部。1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1月15日,刘少奇向中央提出在政治上全面反攻、在军事上暂不实行反攻的重要建议。随后,针对国民党反动派消灭新四军的图谋,他又于1月17、18日两次向中央提议,重新“在苏北成立新四军军部,并以陈代军长”。中央接受刘少奇的提议,1月20日,中革军委正式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这样,新四军便有了主心骨。代军长陈毅在重建大会上说:“新四军直接在中央和刘少奇同志领导下,我们一定会胜利的。”[3]415新四军军部重建后,以崭新的面貌驰骋在华中抗日战场,成为继八路军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支劲旅。

(四)解放战争时期,他是系列战略方针的重要决策者

由于刘少奇的卓越才能和杰出贡献,1943年3月起,他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这为他在解放战争中大显身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首先,他提出经略东北方略,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先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刘少奇在延安代理中共中央主席。根据毛泽东在七大关于东北重要性的论述,刘少奇多次以中央名义电令有关部队转战东北。譬如,9月7日,致电华中局立即抽调一批东北籍干部派往东北;9月11日,电令山东分局抽调4个师12个团共2.5万至3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9月15日,又下令从华北、华中选调100个团的干部,迅速前去东北。9月17日,在致重庆中共谈判代表团的电报中,明确提出全国战略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方针。提议从山东、华中抽调10万至15万人北上,控制冀东、热河。毛泽东、周恩来完全同意。9月19日,起草中共中央给全党的指示,正式提出“全国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南防御”。[3]527随后,他从各大单位抽调大批政治、军事干部派往东北。先后开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达11万人,干部2万余名,其中包括4名中央政治局委员、5名中央委员和10名中央候补委员。这一重大战略调动,打破了国民党企图抢占东北以便南北夹击关内解放区的图谋,使中共领导的军队从东北、华北到华中连成一片,摆脱了分散被动的局面,为夺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战略基础。

1945年10月毛泽东从重庆回到延安后,因劳累过度住院治疗。刘少奇继续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1月,配备了美式机械化装备的国民党第十三军、第五十二军共7万人,通过海运赶到秦皇岛登陆,向装备落后的中共军队大举进攻,16日占领山海关。刘少奇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战术。11月20日,他以中央名义指示东北局:“你们应迅速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基础,并加强热河、冀东的工作。应在洮南、赤峰建立后方,作长久打算。”[3]533-534他把这种策略叫做“让开大路,占领两厢”。11月22日,他向在重庆的周恩来通报说:已去电东北局在苏军撤退后“速从城市及铁路沿线退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3]535到12月底,东北我军扩编到22万人,部队向东满、北满、西满各战略要地展开,逐步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为未来三大战役首先从东北发动奠定了基础。

其次,他布局的战略棋子,为战略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主要负责土地改革等后方工作,但他提出的战略思想为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9月,在政治局会议讨论毛泽东关于五年左右根本打倒国民党的方针时,刘少奇提出:“要准备大的会战,消灭它两三个兵团”,“锦州、济南会战,如果他们的援兵来,那是对我们最有利的”,“这就是围城打援”。[8]894战争形势的发展,正像刘少奇所预料的那样,我军通过围点打援的战略会战消灭国民党主力,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莫不如此。而且,三大决战都有刘少奇战略布局的先见之功。辽沈战役的参战部队是因他经略东北的战略远见,派大军提前进驻东北布局的;平津战役同样与先行占领东北的布局有关,北平和平解放则与他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布局的统一战线分不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这与刘少奇任中原局、华中局书记和他代表中央解决山东问题时深耕的群众基础也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浴血奋战,终于迎来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胜利,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前提条件。刘少奇作为这场革命的全程参与者、领导者,是名副其实的开路先锋。

二、他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道路,殚精竭虑谋大事,是民族复兴的杰出领袖

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基础上,实现民族复兴的第二大任务,就是改变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面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探索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征途中,刘少奇殚精竭虑谋大事,参与国家政治经济制度的创设,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真知灼见,是引领民族复兴的杰出领袖。

(一)主持制定农村土改政策并提出接管城市方针,奠定了党在全国执政的群众基础和物质条件

首先,主持制定土改政策。为了满足农民对土地的强烈要求,早在1946年,他就主持制定了支持农民解决土地问题的《五四指示》。1947年7月,他作为中央工作委员会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主持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对所有土地统一平均分配,并归各人所有。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少奇继续分管土改工作。为了尽快推进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50年1月4日,他为中共中央起草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指示,2月12日又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起草《关于新解放区土地改革和征收公粮的指示》,提出新解放区分阶段、分地区进行土地改革的步骤。随后,主持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并在6月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作《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根据新解放区的特点,他提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按照中央的部署,从1950年冬到1953年春,在新解放区除西藏以外的广大农村完成了土地制度的改革。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政治觉悟和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的基础。

其次,提出接管城市的正确方针。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后,为着工作上的便利,从1947年4月起,中央组织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到华北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华北是我国工业城镇比较集中的地区,也是人民解放战争先行开展战略反攻的地区之一。刘少奇到达华北不久,人民解放战争便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井陉、阳泉等工业重镇和石家庄等城市先后被人民解放军攻占。刘少奇及时提出要重视城市工作的思想。1947年9月1日,他在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城市工作问题很重要,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要注意研究这个问题。同年11月中旬,在攻占石家庄过程中,他提出对石家庄要采取建设的政策和长期建设的方针,不允许任何破坏。12月14日,他在听取黄敬的汇报后,提出了对石家庄“保存和发展”的基本方针。强调城市接管要有一套新的办法,不能将乡村清算地主恶霸的做法用于城市。1948年2月19日,他为中央工委起草了《关于收复石家庄的城市工作经验》。同年4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来到华北后,中央工委随即撤销,刘少奇兼任华北局第一书记。此后,刘少奇仍以大量的精力指导新解放城市的接收管理,从1948年7月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代中央起草的关于城市接管的电报、指示便达十余次之多。他的指示涉及城市接收管理的目标、方针、步骤等基本问题,对城市顺利回到人民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城市的成功接收,奠定了党在城市执政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研究并提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规划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本走向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与此同时,筹备建立全国政权、研究制订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也提上了党的工作日程。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刘少奇负责这方面的工作。

经过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刘少奇在1948年9月13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作《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的长篇发言。发言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合作社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未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设想。毛泽东在会议结论中认为:“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少奇同志的提纲分析得具体,很好。两个阶段的过渡也讲得很好。”他进而委托刘少奇:“至于经济成分的分析还要考虑,由少奇同志考虑,并草拟文件,以便在召开二中全会时用。”[9]613

刘少奇在政治局会议发言之后,9月15日,张闻天为东北局起草了《关于东北经济构成及经济建设基本方针的提纲》,并于9月30日上报中共中央。刘少奇在随后的两个月时间里,对张闻天写的提纲作了两次大的修改,其中对新中国经济构成和经济建设基本方针作了更为准确、详尽的阐述。毛泽东读后认为“此件修改得很好”。[10]2811948年底至1949年初,他又写了《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等党内报告,并在有关会议上讲话,更加明确、完整地阐述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刘少奇认为,新民主主义经济由五种经济成分构成: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小商品经济;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阶段,要使这五种经济成分都得到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特点是过渡时期的经济,国家争取用10到15年时间和平地消灭资产阶级,过渡到社会主义。刘少奇的这些工作,为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制定新中国经济建设方针作了理论准备。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参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建,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础

根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中关于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想,1947年9月,刘少奇主持中央工委制定的《关于政权形式问题给冀东区党委的指示》提出:“目前解放区各级政权形式,应采取从下至上的代表会议制度。”[11]590同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这一指示,并决定其名称“一般以人民代表会议为妥”。1948年8月,在刘少奇兼书记的中共中央华北局的直接领导下,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顺利召开。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是建国前人民代表大会的一次成功实践,成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前奏和雏形。新中国成立后,在筹备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刘少奇作为中央选举委员会主席,直接领导了全国人民代表的选举工作。同时,他还参与了毛泽东主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工作,主持起草并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为新中国宪法的制定和实施作出了奠基性贡献。宪法中的人民主权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法治原则等,都凝结着他的心血。他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12]157“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统一意志,是人民代表大会和一切国家机关工作的出发点”,[12]159宪法“将成为我国的国家根本法”。[12]160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先后主持召开5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和109次常委会会议,用很大精力来建立健全这个崭新的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视察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对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作用,等等。他主持制定了一大批重要法律,对新中国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四)主持起草并在八大作政治报告,绘制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

1955年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刘少奇负责大会工作报告(后改为政治报告)的起草。会后,刘少奇把主要精力转向主持政治报告的起草工作。调查研究是形成报告的基础,为此,从12月7日开始,他用3个月时间听取了30多个部门的汇报。以后,他在总结中央领导集体调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根据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讲话的基本精神,形成了政治报告的总体思路。1956年7月14日,政治报告第一稿《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而斗争》出台并提交政治局会议讨论。

八大政治报告最重要的成果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八大路线的核心,是正确分析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决策凝结着刘少奇的心血。7月13日,他在与罗马尼亚大使布洛尤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巨大胜利,“在我国,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已经过去。资本家、地主、富农都将进入社会主义”。[13]基于这一判断,他在修改八大政治报告的手稿中明确提出:“目前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在两次伟大革命胜利之后所解放出来的伟大的生产力,特别是要很好地利用业已组织起来、勤劳勇敢的六亿中国人民的努力,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来进行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便迅速克服我国经济落后和文化落后的状态,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14]这就提出了八大路线的基本内容,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选择。毛泽东对刘少奇主持起草政治报告的工作,多次批示予以肯定。譬如,8月24日,毛泽东批示说:“此件已经看了一遍,改得很好。”[15]145

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在八大作政治报告。正式报告比起刘少奇修改的手稿,虽有些变化,譬如“中心任务”在正式报告中修改为“现时任务”,“使国家和人民都富裕起来”的奋斗目标代之以“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2]203但基本精神没有变。报告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报告还确定了“既积极又稳妥可靠”的经济建设总方针,提出了扩大民主、健全法制等一系列改进国家工作的目标,提出了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中共八大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会,大会确定的路线尤为珍贵。“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拨乱反正,首先就是要回归到八大确定的正确路线上来。1981年6月,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16]144

(五)主持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为克服严重困难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面对三年“大跃进”运动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从1961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大规模调整。在调整时期,刘少奇作为中共中央副主席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第一线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他对面临的困难作出清醒而充分的估计,提出战胜困难的有力措施,为我国经济走出困境、进入健康发展轨道付出了大量心血。

首先,带头调查研究掌握实情。1961年3月,中共中央在广州召开工作会议,讨论制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调整农村政策。为了考察农村实情,刘少奇带头响应毛泽东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号召,在会议结束后,带领调查组深入到湖南农村调查研究。他先后在长沙、宁乡两县农村作了44天的调查。通过实地考察,他发现农村工作中存在大量问题,认为造成农村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工作中的缺点错误,而不是自然灾害。于是,在5月下旬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他旗帜鲜明地指出,造成当前经济困难的原因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12]337因此必须调整农村政策。

其次,在七千人大会作报告。经过一年的调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但困难还很大,领导干部中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仍不统一。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统一认识,动员全党坚决贯彻调整方针,中共中央于1962年1月召开了一次空前规模的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刘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提出一份书面报告,并作口头讲话。这个报告和讲话,比较系统地初步总结了“大跃进”以来经济建设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关于成绩和缺点的估计,他说:过去我们经常把缺点错误和成绩,比之于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关系,现在恐怕不能这样到处套。从全国讲,恐怕是三个指头和七个指头的关系。还有些地区,缺点和错误不止三个指头,也可能是七个指头。关于造成经济困难的原因,他说,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灾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作中的错误,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12]421刘少奇的书面报告和口头讲话,通篇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受到与会者的热烈欢迎,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在动员全党为战胜困难而团结奋斗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再次,主持中央工作推进调整步伐。七千人大会后,毛泽东去南方视察,刘少奇在北京主持中央工作。在此期间,他采取一系列措施,推进对国民经济的调整。一是主持召开西楼会议。1962年2月,刘少奇在中南海西楼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即西楼会议)。他在会上提出,当前国民经济是处在一种很不平常的时期,即非常时期,必须采取非常的措施。陈云在会上讲了系统的意见,会议同意陈云的讲话,并决定成立由陈云任组长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国民经济调整工作。二是主持常委扩大会议。1962年5月,他在北京主持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确定进一步调整国民经济的方案。会议确定了精简职工减少城市人口、大力压缩基本建设规模、缩短工业战线、调动各行各业支援农业等项措施。当年底,经济形势开始复苏,刹住了3年连续下跌的势头。三是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1963年7月,他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准备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后两年的调整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但在农村等方面仍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还要花很大的力量解决吃穿用问题,必须用一段时间继续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当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确认了这一方针,决定从1963年起,再用3年时间继续调整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推迟3年开始。

经过刘少奇等中央一线领导同志的不懈努力,国民经济的调整取得了圆满成功。周恩来在1964年底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可惜的是这个宝贵的发展时期被不久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打断了,但刘少奇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所作的努力是不可磨灭的。

三、他拥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民族复兴的光辉旗手

实现民族复兴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但是,马克思主义源于欧洲,主要是基于欧洲经验的理论总结,尽管其思想体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但要发挥其对中国革命的指导作用,还需要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如何及时有效地把这一理论成果推介出来,用以武装全党,使之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便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问题。正是在这一关键问题上,刘少奇高瞻远瞩,担当重任,拥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民族复兴的光辉旗手。

首先,总结和提炼毛泽东思想,确立其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刘少奇是党内较早认识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人之一。在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上,他坚决支持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拥立毛泽东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他在红五军团传达遵义会议精神时说:最近我们红军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这都是“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斥毛泽东同志的领导造成的。现在好了,毛泽东同志又回到中央来了,我们红军有希望了。[17]140

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正确路线指引下,刘少奇的工作也如鱼得水,其能力和才华逐步为全党所认识。1943年3月,中央政治局调整组织机构时,毛泽东成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和书记处主席,刘少奇成为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委副主席,成为毛泽东的主要助手。从此,他将总结和提炼毛泽东思想作为头等大事来做。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2周年,1943年7月6日,刘少奇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大力宣传毛泽东及其思想。他说:“特别值得指出的,就是在二十二年长期艰苦复杂的革命斗争中,终于使我们的党、使我国的无产阶级与我国革命的人民找到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我们的毛泽东同志,是二十二年来在各种艰苦复杂的革命斗争中久经考验的、精通马列主义战略战术的、对中国工人阶级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抱无限忠心的坚强伟大的革命家。”[18]291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这种历史,在客观上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中心构成的”。[18]293因此,“就须要把毛泽东同志的指导贯彻到一切工作环节和部门中去”。[18]293他号召:“一切干部,一切党员,应该用心研究二十二年来中国党的历史经验,应该用心研究与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及其他方面的学说,应该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并以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去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18]300这篇文章把认识、宣传毛泽东及其思想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雏形。

随后,刘少奇在主持起草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时,又把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作为报告的中心思想。他说:“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18]337“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历史特点”。[18]3321945年5月,他在七大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报告阐明了将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写入党章的必要性和权威性。指出,新党章规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工作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和必要的,因为毛泽东思想“是中国无产阶级与全体劳动人民用以解放自己的唯一正确的理论与政策”,“是我们党的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唯一正确的总路线”。[18]334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就从思想上准备着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18]337他在报告中还第一次对毛泽东思想作出了准确、科学的定义,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8]333报告从9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当时全党对毛泽东思想认识的最高水平,在毛泽东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干部群众理解和领会毛泽东思想奠定了基础。在报告中,刘少奇还对学习贯彻毛泽东思想提出要求,强调:“现在的重要任务,就是动员全党来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用毛泽东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党员和革命的人民,使毛泽东思想变为实际的不可抗御的力量。”[18]337对于党员来说,“学习毛泽东思想,宣传毛泽东思想,遵循毛泽东思想的指示去进行工作,乃是每一个党员的职责”。[18]337在他的领导和推动下,全党掀起了一次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高潮,从而加快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其次,大胆进行理论创造,丰富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

刘少奇是我们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党的建设等领域作出许多理论建树,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其中在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尤为卓著。

在党的建设方面,他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论党内斗争》《论党》等著作将党的建设理论推向高峰。他提出了一系列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一是总结出一条适合中国党的具体情况的建党路线,他把它称为毛泽东建党路线。这就是首先着重在思想上政治上进行建设,同时也在组织上进行建设的建党路线。二是创立了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理论。他指出:“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18]109他强调:“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本质的改造。”[1]225三是丰富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他指出:“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18]342强调“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都要有群众观点”。[18]354-355四是丰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思想内容。强调“党的集中制是建立在民主基础上的,不是离开民主的,不是个人专制主义”,[18]359“只要我们坚持民主集中制,我们就有可能少犯错误”。[12]433五是丰富了党内斗争的理论和原则。认为“党内斗争,主要的是思想斗争,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18]179党内斗争必须以严肃而又认真的态度进行;对党组织、对同志的批评要适当、要有分寸;等等。这些思想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党建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党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他发表了《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报告》等大量著作。他提出,社会主义建设要根据中国的特点,“摸到一条适合中国的比较完备的路线”。[19]506他强调,经济建设是国家和人民的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的经济,既要有计划性,又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20]350要用经济的办法来管理经济,党和政府“管计划、平衡、仲裁、监督、思想政治工作。生产由公司、工厂去经营”,[19]587要试办托拉斯;要重视人才,“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人才,埋没人才比破坏房子、破坏机器的罪过还大”;[9]634要改革劳动制度,“要使工厂有个机动性,要的时候有地方来,不要的时候有地方送”。[19]381他指出:“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必须同经济建设的发展相适应。”[12]363刘少奇在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这些理论观点,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再次,旗帜鲜明讲政治,尊重和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与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分不开的,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必须维护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刘少奇作为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主要拥立者,同时也是毛泽东核心地位的主要拥立者和维护者。早在1943年3月20日政治局会议上,他就提议书记处设一个主席、两个书记,书记是主席的助手,主席有最后决定权。从此,他就自觉把自己置于助手的地位,旗帜鲜明讲政治,事事处处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表现出高度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一是在党内路线斗争中,坚定地站在毛泽东正确路线一边。1942年底刘少奇回到延安,不久,延安整风进入总结提高阶段,即党的高级干部重新学习党的历史和路线的阶段。针对王明在整风运动中的阳奉阴违和不合作态度,1943年8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开展对抗战时期党的路线问题的讨论。刘少奇按照政治局的安排,经过认真准备,在同年10月政治局会议上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讲演,他以大量的事实证明:“抗战后党内存在有两条路线,一条以王明为代表的对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投降主义路线,另一条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正确路线。”[3]499他强调说:“毛主席的正确路线与方针,我们应当扶起来贯彻全党。”[3]500这一演讲,给王明以沉重打击,维护和巩固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自觉高举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维护毛泽东的核心地位。除重大事项主动向毛泽东请示汇报外,刘少奇在平时的讲话或报告中,也处处尊重和体现毛泽东的核心地位。譬如,1948年12月14日在马列学院第一班的讲话中,就六次提到“毛主席”。用“毛主席说”“毛主席讲”“毛主席的指示”等统领讲话内容,既突出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宣传了毛泽东思想,又增强了讲话的权威性。同时,为了突出毛泽东的核心地位,他有意降低自己的地位。譬如,刘少奇担任国家主席后,报纸上登他的照片,当初他就不同意。他说,因为我们是党领导一切,毛主席是党的主席,登毛主席的照片就可以了。后来由于毛泽东坚持要登,而且要与中央主席的一样大,才有刘少奇的大幅照片登报。又如,关于出版选集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4卷编定后,毛泽东等人多次提议编辑出版《刘少奇选集》,刘少奇却一再推辞,直到中央书记处作了专门决定后,他才表示同意,但因忙于研究和解决新问题,无暇审阅文稿,后来又因“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刘少奇选集》在他生前终未出版。

三是当与毛泽东发生意见分歧时,自觉放弃自己的意见,维护毛泽东的意见。在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刘少奇与毛泽东在绝大多数时期和绝大多数事情上,思想意见是一致的,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刘少奇对毛泽东是尊重和依赖的,当发生意见分歧时,为了维护毛泽东,他常常放弃自己的意见并作自我批评。譬如,在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间问题上,他曾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意见,但当1953年6月毛泽东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并对“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提法提出批评后,刘少奇自觉放弃这一提法,并在1954年9月15日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就此作了自我批评。又如,在1962年7、8月召开的北戴河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毛泽东对“黑暗风”和“单干风”的批评,刘少奇带头作自我批评。因为当时批评的所谓“黑暗风”和“单干风”,实际上是指七千人大会以来党内一些负责干部对国内困难的经济形势的估计和对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支持。这同在京主持日常工作的刘少奇有直接关系。因此,刘少奇在8月11日的中心小组会议上作检查,承认“对困难有两点估计过分了”,“有些丧失信心”。[9]915,916

刘少奇这些努力,维护了党的领导核心,维护了政治大局,从而保证了在党的领导核心决策正确的前提下党的事业的蓬勃发展。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刘少奇对毛泽东的维护和尊重几近个人崇拜的地步,以至毛泽东同志犯错误的时候,刘少奇不仅缺乏心理准备,更缺乏纠正的办法和措施,这又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譬如,对于“文化大革命”,尽管他“很不理解”,[19]638但由于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中共中央通知是由毛泽东牵头制定的,刘少奇还是主持政治局会议通过了这个文件,他居然相信文件中关于“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现在正睡在我们的身旁”的判断。而他自己后来正是被用“中国赫鲁晓夫”的罪名打倒的。这正是刘少奇的悲剧所在。当然,这并不影响刘少奇作为民族复兴光辉旗手的历史地位。

总之,刘少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了他应该做和他所能做的一切,历史将会永远铭记他的丰功伟绩。在新时代,我们要继续弘扬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爱国报国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勇于担当,不辱使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