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耀桐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91)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也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众所周知,《共产党宣言》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纪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通过亲身参加工人运动,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经过《共产党宣言》的科学论证成为人类理想社会,也成了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因此,在这样特殊的日子里,笔者不能不思考社会主义向人类究竟启示了什么的重大问题,以纪念承载着社会主义使命的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和一位历史伟人。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注释里指出:“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这一卓绝发现把这种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内部组织的典型形式揭示出来了。”[1]400在这里,恩格斯高度评价了路易斯·亨利·摩尔根所做的研究工作,直接把原始社会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原始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的直接起源。
摩尔根是和马克思同年出生的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史学家,也是美国人种学家和科学人类学的主要创始人。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了《古代社会》著作,书中提出家庭进化理论,全面阐述了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的进化学说。《古代社会》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重视,马克思在阅读该书时曾写了详细的摘要,并向恩格斯推荐此书。恩格斯在其后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也引用了摩尔根的研究成果。
原始社会,这是人类的原生态。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财产是共有的,分配是均等的,组成了氏族公社(氏族社会)。在氏族公社中生活的人们,即作为公社的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和谐融洽的,公社的事务完全是由公社成员共同商量决定的。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还没有发现没有经历过原始社会的。原始社会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从距今250万年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漫长岁月。其实,早在摩尔根之前,自人类有了文字记载以来,对原始社会的美好记忆,就不断地呈现在历史典籍中。
从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的氏族社会逐渐解体,进入了奴隶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奴隶制度的形成,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在古希腊贫苦农民中产生了平均财产的要求,因而产生了对人类初期幸福童年的向往。他们认为,在远古的氏族社会,一切都处于“自然状态”之中,地上物产丰富,不需要人们进行任何劳动,就无忧无虑地生活着。由于一切皆很充足,因而不存在争夺、不存在政权、不存在私有制,世界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光明快乐的天堂。古希腊贫苦农民的这些想法和愿望,被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赫西俄德记录了,在其所著的《工作与时日 神谱》中这样写道:“奥林波斯山上不朽的诸神创造了一个黄金种族的人类。”“他们拥有一切美好的东西。肥沃的土地自动慷慨地出产吃不完的果实。他们和平轻松地生活在富有的土地上。羊群随处可见,幸福的神灵眷爱着他们。”[2]4,5土地公有,人人劳动,物品富足,精神愉悦,这就是赫西俄德笔下对原始社会的美妙世界的描写。尤其是他以黄金作为比喻,使原始社会获得了“黄金时代”的美誉。赫西俄德记叙的关于黄金时代的传说,正确地猜测到了原始社会是一个公有制的、平等的社会,尽管他大大地拔高和美化了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状况。
原始社会是“黄金时代”,这样的流传不胫而走、绵延不绝。后世的柏拉图、莫尔、康帕内拉、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圣西门等著名学者,都在他们的著述中盛赞并继承了“黄金时代”的传说。例如康帕内拉,他在《论最好的国家》中回答别人的诘难“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国家,而且将来也不可能指望能有这样的国家”[3]61时,说道:“我们提出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可以仿效的样榜。”[3]67这就是早期基督教徒公社和“黄金时代”。康帕内拉坚信公有制一定会实现,既然过去存在过,以后就也会再现。他说:“我深信,大家都热烈地希望有这样的国家,把它看作黄金时代的来临。”[3]70康帕内拉还满怀信心,写诗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从前曾有过黄金世纪的时代,它是会回来的,而且不止一次。”[3]87
当然,如果说赫西俄德、柏拉图、莫尔、康帕内拉、圣西门等人只是使用文学的、理论性的文字来描写原始社会的“黄金时代”,那么,到了19世纪的摩尔根,则是以田野调查的确凿事实,证明了原始社会公有制、均等分配、民主治理的存在。摩尔根指出,在原始社会里,共同的生活劳动、共同的分享成果,使得“他们在财产上所保持的共有权是如此的牢固,以至他们的生活方式不容许将财产让与别的氏族中人”。[4]75“每个氏族所有的成员在人身方面都是自由的,都有互相保卫自由的义务;在个人权利方面平等,首领和酋帅都不能要求任何优越权;他们是靠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同胞。自由、平等和博爱,虽然从来没有明确规定,却是氏族的根本原则。”[4]82特别是氏族的自由选举代表传统,“直到氏族组织把希腊人带进了文明之域以后,居然仍反映如此浓厚的原始特色。由此更可看出,民主政治的原则在氏族制度下深入人心达到了何等的程度”。[4]139正因为这样,恩格斯把实行公有制、均等分配、社会民主的原始社会,直接地称为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构成了人类最初的选择和实践。
我们今天说社会主义已经有了500多年的历史,当然不会错,这是以1516年托马斯·莫尔写作并出版了《乌托邦》为依据的。从1516年以来的500多年社会主义历史,是指人类处于资本主义的早期阶段,就开始主动地、有意识地创造社会主义的历史,真正进入了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年代。
社会主义学说和实践的最初阶段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运动的出现。空想社会主义者愤怒地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同时构想出一套新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和制度,以此取代现实罪恶的资本主义,一批空想家还开展了英勇的斗争活动。因而,空想社会主义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和进步性质。但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其根本缺陷在于,一是不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不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二是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找不到能够埋葬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
为了使社会主义摆脱虚幻的性质,不是建立在空想的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整个社会主义大厦,奠定了坚如磐石的科学基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并在这一基本观点的基础上,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物史观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作为受生产力制约的社会一切关系中的最基本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在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解释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时,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窠臼,掌握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找到了科学的路径。社会发展不再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是主观臆断的、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客观依据的、有规律可循的。
剩余价值学说的伟大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秘密。它科学地论证了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形式上是偿付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全部价值,实际上只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其余的部分就是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这使资本家利用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秘密暴露无遗。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知道它是坏东西,猛烈地批判它、咒骂它,却不能说明它坏在哪里,空想社会主义愈是义愤填膺地反对对工人阶级的剥削,就愈不能明白指出这种剥削从哪里产生和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学说通过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剖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事实,证明了现代资本家也像奴隶主、封建主一样,是靠占有他人无偿劳动而发财致富的。所谓“公道”“正义”“平等”,完全是虚伪的空话。因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一样,有它产生、发展的必然性,也有它灭亡的必然性。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具有划时代的功绩。首先,它使社会主义驱散了空想的迷雾,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大工业的出现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理性的王国、幸福的乐园,不过是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式不同的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新的奴役制社会。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已成为必然的要求。其次,它们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和斗争的经济根源,阐明了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决不可能寄托在个别“天才人物”身上,以为这种人物一旦出现,人类社会就会免除迷误、痛苦和灾难。只有无产阶级人民群众,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者。从此,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并迈开了科学发展的大步。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阐明了一系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因而对于非典型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落后的国家和地区也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也是社会主义必须具有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社会主义要使生产力获得更大的发展,经过这样的发展后,生产力将达到极高度发展的水平。二是社会主义必须建立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形式。消灭私有制,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的社会主义,将实现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即建立社会公有制。第三,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生产力高度地发展了,所有的产品充分涌流,实行的则是按需分配原则。第四,社会主义必须消灭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随着阶级斗争的停止,摆脱了阶级对立和阶级压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发展成为互相合作的、友爱和谐的关系。第五,社会主义必须使国家的政治职能消亡。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必须利用民主共和国这种“现成的政治形式”,实现自己的政治领导,开创稳定的、民主的政治局面。第六,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教育事业。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未来的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大力发展工艺学校、农业学校和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第七,社会主义必须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是“自由人联合体”,人们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当然,由于社会主义比起共产主义来说,还存在着差别,生产力还未高度发展,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还没有消失。在社会主义结成“自由人联合体”的人们,只有到了共产主义才会得到彻底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19世纪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发展和壮大的世纪。社会主义在当时的资本主义条件下,从空想思潮发展成为科学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并指导了19世纪后半期如火如荼的西欧工人运动,为无产阶级解放带来了新曙光。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凯歌声中得到辉煌的证实,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建立起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注1922年12月23—27日,全俄苏维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通过关于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的决议。12月30日,宣告苏联正式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卓越继承者,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创新。
第一,创新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探索了像俄国这样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的东方国家,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有可能超越完备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免除资本主义制度所必然带来的灾难而直接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即认为东方落后的、不发达的国家可以根据本国具体情况,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着眼点放在西欧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坚持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然后在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和带动下,扩展到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取得无产阶级革命胜利,是因为他们把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生产力,作为未来社会建立和发展的前提。从创立唯物史观之日起,他们就反复论述这个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必须“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5]39马克思不仅论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准备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前提,而且还把这一观点用更高层次的理论形态加以表达,指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6]33怎样看待马克思、恩格斯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列宁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突破。列宁创立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在资本主义世界最薄弱的环节,列宁领导俄国人民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取得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不发达国家的胜利。列宁面对着“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可以实行社会主义的高度”的指责,指出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生产力和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7]777很显然,列宁改变了原来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顺序,把它变成了“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推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次序。这样的改变,并没有违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在认定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决定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同时,也认定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丝毫也不排斥某些国家在个别发展阶段上所表现出的特殊性。列宁率先在不发达国家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恰恰是遵循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二,创新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后,俄国作为东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这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列宁为此作出了艰辛的、英勇的探索,形成了崭新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思路。本来,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无产阶级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随即开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强力剥夺剥夺者,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然后,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实行按劳分配,进入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的社会。应该说,列宁原先也是遵照着这样的规定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但是,他不久就发现行不通。列宁指出:“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7]570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列宁经过充分考虑转变了思路,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使农民获得了经营土地的充分自由;二是实行租让制、租赁制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三是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和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通过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民小商品经济的经济联系,是不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经济政策。列宁不再把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组织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异己之物,而是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经济的结构之中;不再把商业、货币等同于资本主义,而要求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商业经济,稳定货币。邓小平曾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8]139即使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新经济政策仍有强烈的指导意义。
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社会主义在斯大林领导下,提出并形成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社会主义苏联从根本上改变了俄国的面貌。旧俄国是一个经济文化并不发达的国家,农奴制的残余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使俄国彻底摆脱了封建农奴制的束缚,结束了地主资产阶级的统治,使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经过20年代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在30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并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过上了作为一个人应有的尊严的生活。苏联也由农业国一跃成为工业国、欧洲的第一强国和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强国。
但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苏联模式,是一套有着严重弊端的体制机制。在苏联模式中,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权力集中于中央,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是其根本的体制性弊端实质。由于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在社会主义由一国向多国发展的过程中,后来的东欧国家以及中国等国,仿照苏联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经过几十年的运转,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危机,以致于造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悲剧,社会主义陷入了低谷。
当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也深受苏联模式之害的苦痛。幸运的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即将陷入低谷时,中国提前10年奋起改革,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避免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大声疾呼“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8]370“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8]368改革不仅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而且也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等体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
当代中国的改革,起步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过40年改革洗礼,中国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当代中国40年改革集中体现的一个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创造出一个全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坚决、全面地破除了苏联模式。当代中国的改革,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单一公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改革单一的按劳分配方式,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当代中国改革的“先锋”和“重头戏”,为整个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治体制改革。进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选举制度改革、领导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制改革、决策体制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监察体制改革、中央和地方关系改革、基层治理体制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为整个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文化体制改革。实行科技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文化体制改革是为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层群众自治体制机制,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实行就业创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眼于建设美丽中国,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当代中国的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中国共产党无疑是引领改革的擎旗者、弄潮儿,改革能够顺利进行,皆因为党始终是改革的坚强领导力量,有着卓越的组织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改革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事业,堪称伟大的创造性工程。它既不能从马克思主义书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更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的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实践的检验,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为此,只有作为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来领导改革,才能全面认识改革的规律和趋势,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且,随着全面改革的深入发展,各种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化解矛盾、扫除障碍,使改革不断地推进和深化。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鲜明的旗帜。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实践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习近平指出:“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9]
通过以上的叙述梳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的社会主义,从存在开始,到不断的发展,究竟启示了什么呢?
启示之一: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公有制、均等分配、自由、公平、民主的治理这些制度的出现,展现了社会主义最符合于人类的本性,最符合于人类的生活。
启示之二:当社会主义成为理论与实践和人发挥主观能动性追求理想的时候,必须时刻遵循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理,时刻着眼于人的幸福和解放。
启示之三:社会主义的成功,在于一定要勇于创新,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苏联社会主义曾经的辉煌证明了,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比起资本主义来会更好,更满足人民的需求。
启示之四:当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说明了唯有坚持改革、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走出低谷、重振雄风。而能够把改革进行到底,能够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唯有依靠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