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虎娃,王亚运
(1.延安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2.西安培华学院 会计学院,陕西 西安 710100)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伟大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部分,是长期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关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抗战的研究,大都着眼于国共抗战战略、抗战阶段的分期、抗战胜利的意义和地位等方面,对中共关于抗战胜利时间所做的估计则在持久战这一宏大的视域下很少有细节性的探究。截止目前,只发现有陈标《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抗战胜利时间估计的变化》(《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3期)一文,主要就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对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进行了粗线条的勾勒,呈现出的更多是事实本身,而对于估计的依据及其变化的原因则言之简略,且对有关中共在抗战胜利时刻的应对也缺乏必要论述,从而使得整个研究缺乏整体观照。有鉴于此,对中共关于抗战胜利时间估计的研究就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中,就号召全党准备长时间同日本侵略者战斗,准备和敌人做艰苦的持久战[1]535。这是中共首次提出与日本的战争是持久战。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完全处于战略防御境地,中共中央、中共主要领导都一再强调这一观点。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中指出:7月7日的卢沟桥抗战,是全国抗战的起点,并强调了抗战是艰苦的和持久的[2]473—474。9月 25日,中共中央负总责的张闻天在《论抗日民族革命战争的持久性》中指出:“中日战争谁胜谁负的问题,是不能在短时期内最后解决的”[3],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战争是持久的,日本从速战速决转变为持久战,中国则将依靠持久战打败日本。10月,毛泽东在《目前抗战形势与党的任务》的报告提纲中提出:中国的抗日力量在不断地强大起来,日本方面困难重重,而国际形势又对中国有利。因而,他得出结论为:最终中国是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现在的中心任务是坚持持久抗战[4]52。11月27日,彭德怀在《解放》周刊发表文章,认为:“从持久战中去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已成为唯一正确的公论了”,中国可以在坚持长期战争的过程中“改变自己的劣势地位为优势地位”,一定能够赢得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5]
进入1938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仍鲜有胜绩。中国共产党一边带领人民开辟敌后战场,一边总结抗战爆发以来的经验,对持久战的认识更加坚定和明确。1938年1月8日,周恩来总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5个月以来的经验教训,认为:“只有持久抗战,才能争取最后胜利。”[6]63月11日,王明指出:我们具备“能够坚持长期抗战和能够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6]161的很多基础条件。5月17日,任弼时向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团会议作报告,提出:中国抗战的最终胜负,“要在长期持久战中去解决”[7]167,在坚持长期抗战的过程中,中国才能有快速而又重大的进步。
1938年5月26日到6月3日,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讲演了《论持久战》,系统地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问题,坚决彻底反驳了国内“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错误思潮。关于持久战提出的基本依据,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8]447。他阐述了中日两国的基本特点: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战争力量强大,但它发动的战争在本质上是退步的和野蛮的,其国力无法支持长期战争,在国际上也得不到有利的援助。尽管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但现在的中国比其任何历史时期都要进步,中国又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的大国,有支持长期战争的条件,加上中国抗日战争的正义性和进步性,一定能团结全国人民并得到多数国家的援助。最终,中国会击败日本,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认为持久抗战的主要特征是战争的长期性,并表现于三阶段中:首先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阶段;其次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阶段,即战略相持阶段;最后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阶段。其中,“关于战略相持阶段的理论,是毛泽东持久战的核心”[9]161。
同年10月,以武汉和广州失陷为标志,抗日战争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11月南岳军事会议后,国民党将全国抗战划分为战略防御和战略反攻两个阶段,不赞成三个战略阶段的划分,否认战略相持阶段这个转变敌我力量对比时期的存在。对此,毛泽东深刻地指出:承认抗战是持久战却不赞成战争分为三个阶段,那么,这种持久战就是没有多少实际内容与意义的“完全抽象的东西”[6]591,对现实情况没有多少指导作用,这种意见本质上是速胜论。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日军一方面对国民党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政策,集中进攻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一方面积极扶植汉奸政权,以达到“以战养战”和奴化中国人民的目的。受日本侵略者改变了对华方针的影响,国民党逐渐由抗战初期的积极作战转变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先后发动两次反共高潮,进攻共产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蒋介石政府与日本秘密接触进行“和谈”,更为严重的是1938年12月底汪精卫叛逃降日,并于1940年3月底在日本扶植下于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更加坚信持久战的抗战方针。1939年1月15日,王稼祥在《论目前战局与敌后抗战的几个问题》中强调:“中国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早已成为既定的国策,自不能因大城市之失守、铁路海口之丧失与抗战困难之增多而有所变动。”[10]7月7日,中共中央发表《致国民党书》,重申“抗战是持久的”[11]464,坚决执行持久抗战的战略,中国就不会灭亡。虽然国土大量沦陷,抗日的困难增加,但没有动摇中共坚持持久战的信念。1940年3月,周恩来在《中国抗战的严重时机和目前任务》中强调提出:中国人民的对日战争“是一个持久的战争”[12]。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就此爆发。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中指出:“斯大林同志说:‘几个月,或者半年,也许一年希特勒便会被击败。’”据此,中共中央估计德国投降后“再过一个相当时期”,中国、苏联、美国和英国就可以战胜日本[13]756。
1942年初,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欧洲和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战场的抗日斗争。3月4日,毛泽东、朱德和王稼祥在给八路军留守保安部队的慰问信中指出:苏军准备在1942年打败德国法西斯,而我们则要准备反攻,“在今后两三年内打倒日本”[14]677,以配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形势。毛泽东等人预计,配合着国际战争的形势,到1944年或者1945年就能战胜日本。7月7日,中共发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抗战五周年纪念宣言》,提出:“今年打败希特勒,明年打败日本”,我们自己要有这个信心,也要为达到这个目标团结奋斗。只要苏英美能在1942年击败德国,中英美就有把握在1943年战胜日本。又鼓舞道:我们已经和日本苦战了5年,要“以排除万难坚持坚忍卓绝的精神熬过今明两年。这一难关渡过,胜利就在前面。”[15]同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胜利在望,团结向前——为纪念抗战第五周年而作》,指出:“一年内打败希特勒,二年内打败日寇,这并非过高的奢望。”[16]7月9日,毛泽东致电刘少奇:苏军和美英盟军在“今冬明春”就可能战胜德国,那么,“明年秋冬”日本帝国主义就会被打败[4]434。可见,中共领导人普遍认为只要苏美英三国在1942年打败希特勒,结束欧洲战事,中国便能在1943年取得抗战的胜利。当然,在中共高层领导人中也有不同的看法,远在晋西北调研的张闻天在看到《解放日报》社论后就表示:它不可能实现,因而是不确当的,因为国际上第二战场尚未开辟[17]682。
综观中共提出“明年打败日本”估计的过程,其原因有:第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东西方反法西斯战场连成一片,国际形势对中国十分有利,同盟国的实力又远远超过法西斯轴心国,这些极大地增强了中共依靠盟军力量迅速战胜日本的信心。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共同参加对德、意、日法西斯的作战。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就此建立。从此,中国得到了苏、美、英等国的配合和支援,结束了中国独自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艰难局面,为中国人民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国际条件。同盟国的实力远高于法西斯国家,坚定了中共迅速打败日本的信心。
第二,英美约定于1942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斯大林提出1942年打败希特勒的口号,是中共估计1943年能够打败日本的直接原因。1942年5月1日,斯大林在《国防人民委员命令》中提出:“全体红军,争取1942年成为彻底粉碎德国法西斯军队,从希特勒恶棍手中解放苏联国土的一年。”[18]302中共看来,“斯大林同志在五一节的命令中,苏联人民在他的行动中,英美在建立第二条战线的准备中”[19]360,都为1942年打败德国奠定了基础。而只要1942年希特勒被打败,那么中国在英美的帮助下就能于1943年打败日本。
第三,日军在战场上表现出的种种困难,是中共认为1943年能够打败日本的重要依据。到1941年底,日军的战场已遍布东亚、东南亚各地及东太平洋诸多岛屿,兵力分散,力量不能集中。日本到处用兵,战线延长,兵源质量下降,战斗力降低。战争耗费增加,国内经济日趋困难。7月7日,中共中央在《告抗日根据地全体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书》中说道:“你们在前线不是看见四十岁的日本老兵及十七岁的日本娃娃兵吗?日本经济也更加困难了,你们不是看见日本兵士穿的吃的都比过去坏了吗?”[19]360加之有24个国家向日本宣战,树敌过多,日本疲于应付。在结束欧洲战事之后,盟军就会集中兵力与日军决战,那时再加上中国军民的努力,日本很快就会失败。
第四,中共提出“明年打败日本”的口号,有鼓舞人心,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斗志的考虑。从苏德战场来看,1941年到1943年,反法西斯同盟日渐陷于不利的处境。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并不断深入苏联境内,苏军损兵折将,一路败退。最终在斯大林格勒等大城市的保卫战中与德军陷入胶着苦战局面。直到1943年2月,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打败了敌军,才改变了战争中被动的局面。从太平洋战场来看,1941年底偷袭珍珠港后,日本在太平洋上的势力范围不断膨胀,日军气焰嚣张,不可一世。美军于1942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击败日军,8月攻占瓜达尔卡纳尔岛,才让盟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转入战略进攻。再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来看,1941年到1942年,日伪军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扫荡”,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至万人的,达132次之多,万人以上至七万人的27次。有时对一个地区的“扫荡”时间达三四个月之久。华北平原地区,作为根据地的主要产粮区,相继由根据地变为游击区。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小,人口由一亿减至五千万以下[20]584,生产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经济状况极端恶化。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力由五十万减少为约四十万。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根据地处于极端困难时期。中共为鼓舞人心,激发全党、全国人民的斗志而提出“明年打败日本”的口号。
反法西斯战争进入1943年后,苏联和英美等同盟国军队在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太平洋战场相继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瓜达尔卡纳尔群岛战役的重大胜利,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战争形势逐渐变得对反法西斯同盟国有利。随后,盟军乘胜进行战略反攻。在非洲战场,美英联军胜利地进行了北非登陆战役,把德意军队赶出了北非,于1943年5月结束了北非战事。继而,美英盟军进攻意大利,迫使意大利投降,退出法西斯轴心国,并对德国宣战。至此,德国和日本分别陷入全面被动挨打、疲于应付的境地,两国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加深。但中共对于战争胜利时间的估计并没有因整个反法西斯战场形势的好转延续去年的乐观态度,而趋向“保守性”的估计。
194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新年献词》,指出:“我们相信,英苏美的加紧团结,红军的继续进攻,和第二条战线的及时建立,将使一九四三年成为同盟国对轴心国进行胜利反攻的一年。”[21]此时中共中央对于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已发生了改变,不再认为今年能够打败日本,而是估计1943年会成为向法西斯进行反攻作战的开始。1月5日,毛泽东指出:“整个抗战,尚须准备两年,你们须想各种办法熬过两年。”[22]6按照毛泽东的这一说法,抗战胜利至少还要等两年,即最早在1945年初才能取得胜利。3月16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讲话,认为:“中国抗战有打七八年的可能,我们仍要坚持两年到两年半。”[23]9对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毛泽东进一步加长。当然,从后来的事实来看,这个预见是比较准确的。
对于改变判断的原因,5月1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关于何时打败日本问题的宣传工作的指示》中解释道:当苏联根据英美约定提出“一九四二年打败德国”的口号时,“我党亦提出一九四三年打败日本的口号,这也是不但可以而且应该的。但当英、美没有履行诺言因而去年打败德国没有实现时,我党即不应继续宣传此种口号”,“各中央局及分局须作长期坚持打算,准备再作两年至三年的极端艰苦斗争,并须准备或有的意外变化。”[23]17,18
中共中央放弃了“1943年打败日本”的口号,回到了长期抗战的估计。但由于欧洲战事和太平洋战局日渐明朗,中共中央的估计不再是很笼统的“长期抗战”,而开始将胜利的年限定为“两年至三年”。当然,中共中央对可能胜利的时间仍是留有余地的,即“准备或有的意外变化”。6月1日,毛泽东致电彭德怀:“抗战还须准备三年”,“我党应在此三年中力求巩固”[23]24,立于不败之地。12月16日,毛泽东、彭德怀致电邓小平:“时局对于抗日、革命是极为有利的,但困难仍在增加”,“再坚持三五年,防止在德黑兰、开罗会议及苏联不断胜利下,引起轻敌”[23]78。此时,中共的态度更趋于保守,认为抗战要到1946年底甚至是1948年底才能胜利,强调时局虽然对中国抗战有利,但不能忽视国内战场的困难,骄傲轻敌。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局势继续向着对反法西斯同盟国有利的方向发展。苏军完全占据了对德军的战争主动权;美军不断对日军发动战略进攻,进军太平洋上的马里亚纳群岛和菲律宾;英军和中国驻印军、远征军,则大规模反攻日军。日军基本上丧失了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制空、制海权,在东南亚的50万部队也存在着与本土失去联系的危险,完全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加之日本法西斯对外侵略战争不断扩大,给日本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日本人民的反战行动有了明显发展。军事失利、经济凋敝、国内人民的不满,使日本的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但是,中共依然没有改变对抗战胜利时间“保守性”的估计。
1944年1月1日,《解放日报》发表新年献辞《迎接一九四四年——纳粹覆亡的一年》,认为1944年将是战略相持阶段的最后一年,1945年可以对日军展开战略反攻,但并没有对战争结束的时间作出判断[24]。6月6日,英美盟军在法国开辟了第二战场。6月8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打败日本要等到盟军在欧洲取得胜利之后,德国法西斯将在“今冬明春”溃灭,“日寇的死期”不远了[25]。12月25日,中共中央对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做出指示:抗战“时间将延长,可能还有数年之久。我党须利用今后两年增强抗日力量”[26]675。可见,在1944年中共认为短期限内战争不会结束,更加强调要在1944、1945年利用有利的国际局势,增强自己的抗日力量。
1945年5月2日,苏军占领柏林,5月8日,德国向苏、美、英、法四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3月初,美军占领马尼拉,3月底,攻占硫磺岛,6月攻陷冲绳岛,从东、南两个方向逼进日本本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已遏制了日军的进攻,并在缅北、滇西展开反攻。深陷中国战场的180万日军,经过中国军民长期打击和消耗,特别是在解放区战场持续广泛的反攻下,士气日益低落,战线不断崩溃,已被压迫龟缩于城市和交通要道。尽管欧洲战事已经结束,日本也已到了日暮途穷的境地,但中共仍然认为中国不会很快战胜日本,至少在1945年前不会取胜。
1945年2月15日,毛泽东作《时局问题及其他》的报告,估计日本在几个月内“还不会倒”[27]27。5月31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做结论报告,指出:“明年”能够击败日本[27]502。6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在《关于行动方针问题给王震、王首道等的指示》中认为:“美军由欧东调需要时间,日美决战当在明年夏季以后,故你们尚有一年至一年半以上的时间可以利用。”[27]5656月16日,中共中央给广东区党委发出《关于华南战略方针和工作部署的指示》,指出:抗战形势“今年尚不能达最后决战阶段,明年可能有大变化。”[28]5246月24日,中共中央在给湘鄂赣区党委等的指示中认为:“现在距日寇崩溃只应估计尚有一年半,时间很迫促。”[23]4398月4日,中共中央在给郑位三等的指示中估计:日本法西斯“明冬可能失败”[23]452。
尽管中共在对内的指示中表述不一,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抗日战争不会在1945年取得胜利,可能要坚持战斗到1946年底才能打败日本。
中共认为不能迅速战胜日本的原因:第一,自身实力的不足和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会战中的大溃败,使中共认为日本不会很快被击败。对于自身实力,1945年2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党校做报告中指出:我们现在的粮食和武器不够多,军队和根据地不够强大,我们的实力还不足以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27]27。而国民党军队也不容乐观,1944年4月到12月,日军在中国发起了历时8个多月的豫湘桂战役,击溃了国民党军主力,取得了战役的胜利,打通了中越交通线,使其中国战场与东南亚战场连成一气,国民党军则在战役中一败涂地,损失了近60万军队,丢失城镇146座。国民党的溃败引起了苏美英等国的不满,加之中共自己力量不够,让中共不敢奢望能迅速打败日本,结束战争。
第二,日本仍有部分实力,准备和同盟军队顽抗到底。日军虽然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遭受毁灭性的打击,但日本政府还在准备继续负隅顽抗。日军大本营为挽救危局,于1945年1月中旬决定建立包括日本本土及中国、朝鲜等占领区在内的防御体系。1945年2月至5月,日本政府进行了两次“兵备动员”,拼凑了40多个师团约240万兵力,建立起从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台湾、琉球群岛至小笠原群岛的防线。在中国东北及朝鲜北部,日军配备75万兵力,企图以此与日本本土及外围诸岛连成一体,坚持长期作战[20]661。日军的负隅顽抗,减缓了盟军的进攻速度,也让中共认为击垮日本很困难。
第三,苏军要等到1945年7至8月才能出兵中国。1945年2月,苏美英在雅尔塔举行会议,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争结束后二到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美英盟军东调也需要时间。
第四,美英对日战争进程的估计也影响着中共的判断。1944年9月底,美国判断,德国投降后,日本至少还能抵抗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10月,丘吉尔认为:“粉碎德国后,还需要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才能打垮日本的斗志。”[29]4711945年美国军方估计,要攻占日本本岛还需伤亡100万人,美军要到1945年11月才能在九州岛登陆。一旦登陆作战失利,就要到1946年春才能在本州登陆,美军至少还要牺牲30万人,这还是以苏军在美军进入日本本土前参战牵制关东军为基础的。受其影响,中共中央认为美国和日本决战会在1946年夏季以后。
第五,接受了以前过分乐观的经验教训,由于“1943年打败日本”的口号没有实现,让中共中央对战争胜利时间的估计总是留有余地的[30]。
中共对抗战胜利时间的估计,虽然在持久战的总战略思想指导下多次发生变化,但是并不是随意的简单的判断,而是各种因素综合分析比较的结果,是在坚持毛泽东《论持久战》思想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判断有的最终证明是不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抓住了抗日战争的实质,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并把抗日战争放到了整个反法西斯战争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分析。正是因为中共的这种科学的符合发展规律的判断,让其始终没有否认过抗战可能随时胜利。有鉴于此,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中共能够迅速抓住问题的关键,采取应对措施:发布向日军进行全面反攻的命令,配合苏美英盟军在中国的作战;抵制国民党的错误命令,坚决消灭日伪军,维护民族利益;准备力量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内战局面;积极准备与国民党谈判,尽可能地制止内战,争取和平建国。抗战胜利后中共的有序应对,一方面标志着中共长期对抗战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也彰显着中共的完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