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人的“赶考”路

2018-02-06 17:34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赶考中国共产党

叶 松

(中共党史出版社,北京 海淀 100080)

“赶考”,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的思考与实践中对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增强人民认同的形象化阐释。关于“赶考”的研究,学界对其形成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做了较多论述,但从国家治理维度的探讨还比较少。“赶考”包含着我们党对几千年历史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对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对领导人民夺取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深刻忧思以及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不断满足。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踏上了“赶考”路,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消灭资本家私有制”“直到消灭社会的阶级区分”[1]等,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治理的奋斗目标。民主革命时期,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扫清障碍、创造条件,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着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国家治理经历了以政治为中心到以经济为中心的转型,“赶考”之心却从未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治国理政的核心要义,即人民是治国理政之本、为人民治国理政、依靠人民治国理政,[2]警醒全体党员“赶考”远未结束,要在“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3]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夺取政权、巩固政权为中心任务

近代以降,中国逐步沦陷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对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社会动乱的局面,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寻找新的出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相继失败,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更加激化了社会矛盾,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未能实现民族独立的希望,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未能得到改变。“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一批探求救国救民的先进分子认识到只有通过“阶级战争——无产阶级专政”的办法才能救中国,而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无产阶级政党,“然后(组织)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4]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创建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我们党开始局部执政。也正是这个时期,关于国家治理的思考付诸实践。如何完成党的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是这一时期的“赶考”任务。毛泽东深刻分析当时的国内国际局势,认为“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和发展还需要“(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优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5]由此,中国革命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只有这条路,才能获得人民认同,考出好成绩。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长征。1935年1月,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这次会议是在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面临的最迫切的组织和军事问题。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标志着“赶考”路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红军初到陕北,这里战乱频仍、地瘠民贫、文化落后,如何巩固根据地、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成为我们党的新考题。在政治建设上,我们党充分考虑各阶级、阶层的民主权利和政治利益,创造性地提出按照“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抗日力量。在经济建设上,实行减租减息与交租交息政策,调节地主与农民的关系;实行互助互利的政策,调节劳资关系;实行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调节贫富经济负担。在文化建设上,建立各类学校,开展扫盲运动,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6]重视人民教育。在社会建设上,提倡男女平等,注重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加强对吸毒人员、“二流子”等的改造,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这一时期,我们党的“赶考”目标,正如毛泽东指出:“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是要各得其所。”[7]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破坏《双十协定》,挑起内战。是妥协退让,还是将革命进行到底,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新考题。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不久,毛泽东就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从1948年9月12日到1949年1月31日,仅仅4个月零19天中,人民解放军就取得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的胜利。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发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强调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8]随着革命事业迅速推进、革命力量急速壮大,我们党即将从熟悉的农村转入陌生的城市,党如何夺取政权并实现长期执政,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许多缺乏现成答案的治理问题摆到共产党人面前。1949年3月23日,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希望考个好成绩。”[9]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赶考”路上的思想警醒和自我鞭策。

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中指出:“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勉励全体党员要“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10]站在历史的转折关头,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重大决策,建立起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主体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同时对全体党员提出新要求,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赶考”作了充分准备。

二、新中国成立后,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为中心任务

征途漫漫,“赶考”不止。就此,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11]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战争留下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封建残余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破坏、西方帝国主义妄图扼杀新中国的威胁,如何巩固政权、恢复生产,成为我们党面临的新考题。党紧紧依靠人民,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一五”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颁布,我国在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迈出重要一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促使许多国家与我国建交,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与此同时,毛泽东领导我们党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方针,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一重大问题,为今后的“赶考”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遭遇挫折,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承认错误、纠正错误。在历史的重要关头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觉醒”,[12]开始踏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征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我们党开启的改革开放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从何处突破,是中国共产党人治理国家的全新考题。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13]计划经济体制下全能型国家治理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调整工作开始时,邓小平即强调:“为了有效地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14]小岗村创造出“包干到户”的做法,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他领域的改革也随之铺开。

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党很快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真清理“左”的错误思想,全国、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形成思想共识,凝心聚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完成了对改革开放的总体设计,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些指导思想,规划和实践了改革开放后的“赶考”路。

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实现伟大梦想、人民幸福为中心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重大政治判断“缘于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历史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的新变化,也反映了我们党在理论探索上取得的新成果、奋斗目标上作出的新安排”。[15]经过长期努力与发展,我国的主要矛盾“需要与满足需要的两侧,内涵发生了部分质变”,[16]用原先“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来表述,已经不是十分准确。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大幅跃升,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正是这些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明显产生了一个新的阶段”,[17]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同时,我们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任务也发生变化,如何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国家治理的新考卷。

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从严治党入题,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由此,“(八项规定)这600多字的小文件,管住了拥有8900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引领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社会风尚。”[18]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来到党中央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他指出:“从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正在征程中。‘考试’仍在继续,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要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19]“赶考”的征程从历史走向未来。其后不久,习近平提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20]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制定了一整套攻坚克难的行动纲领和路线图,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以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为答好历史性考卷作了充分准备。习近平强调:“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更加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21]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为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型国家治理指明了方向,为新时代的“赶考”做了顶层设计。

四、在国家治理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要汲取历史经验,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中,我们党面临的“赶考”始终是进行时。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22]建设伟大工程,自身必须始终过硬,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中必须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而又大无畏的“赶考”之心,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一)常补精神之“钙”,坚定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对每一个合格的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法宝”。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对此就有深刻认识,“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23]

长征期间,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许多红军战士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走过雪山草地。面对敌人的屠刀,方志敏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表现了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

如今,战争的硝烟虽已经远去,但现实的考验和风险依然严峻。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是尖锐的、严峻的。许多党员干部之所以滑向违法犯罪的深渊,根本原因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思想上放松了要求,导致政治蜕变、经济贪婪、生活腐化,以至于越陷越深、不可自拔。据统计,2018年上半年,处分省部级及以上干部28人,厅局级干部1500余人,县处级干部1万人,乡科级干部3.7万人,一般干部4.5万人,农村、企业等其他人员14.6万人。[24]这些数据触目惊心,令人警醒。只有常补精神之“钙”,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才能挑起时代赋予的重担。

(二)常存“赶考”之备,着力增强执政本领

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赶考”的前提和准备。中国共产党正是依靠学习走到今天,党的历史也是一部学习的历史。“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认真学习和反复比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了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也是先进分子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25]本领不是天生的,是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的。解决本领恐慌,就要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观,不断增强应对“赶考”的能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各种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一些党员干部因循守旧、原地踏步,用老经验对付新问题,出现“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现象。这些现实困境,党员干部要顺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增强学习的紧迫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本领,“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26]同时,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知识,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之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三)常谋为民之策,功成不必在我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时,就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这个目标也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接续奋斗。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人民要解放,就把权力委托给能够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为他们办事的人,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27]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是判断执政合法性的试金石,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最坚实的合法性基础。”[28]

党员干部要想考得好成绩,就要代表人民的意愿,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如习近平在《心无百姓莫为“官”》一文中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对老百姓来说,他们身边每一件琐碎的小事,都是实实在在的大事,有的甚至还是急事、难事。如果这些‘小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他们的思想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同时,党员干部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信念,立足当下、着眼长远,不务虚名、兢兢业业,作出的决策要顺民心、合民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四)常怀律己之心,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员干部越是位高权重,就越要严于律己,做到时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严于律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就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发展成三大纪律、八项注意),[29]并带头贯彻落实。延安时期,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的讲演中,告诫全党同志要从党的历史上的几次骄傲、几次错误中汲取教训,“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30]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时,毛泽东敏锐地洞察到党员干部可能潜在“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31]的危险,对存在松一口气的思想苗头和厌战情绪提前预防。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到延安,就历史周期律与毛泽东进行探讨。就此,毛泽东指出:“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只有大政方针决之于公众,个人功业欲才不会发生。”[32]

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党员干部没能严格执行党的纪律,模糊了公与私、义与利、是与非、正与邪、苦与乐的界线,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时有发生。站在西柏坡纪念馆内,习近平对照中国共产党人“进京赶考”前定下的六条规矩,给出了现实答案。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

回顾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国家治理的思考与实践,贯穿其中不变的主线是应对“赶考”,即围绕不同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不断实现执政目标、增强人民认同。习近平指出:“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33]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34]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新的历史任务。在这场历史性的“大考”中,共产党人在国家治理中要常怀“赶考”之心,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评判成绩高低的标准,努力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答卷。

猜你喜欢
赶考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律师“赶考”法官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亚投行“赶考”
以“赶考”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