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赶考”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2016-07-15 10:28陈海燕
人民论坛 2016年17期
关键词:赶考群众路线

陈海燕

【摘要】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把进北京比喻为“进京赶考”。六十多年来,我党一直坚持和发扬这种“赶考”精神,保持忧患意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对新的问题,我们更要以“赶考”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强“赶考”意识,提高“赶考”能力,常行“赶考”之事,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赶考精神 群众路线 赶考能力

【中图分类号】D252 【文献标识码】A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第四次来到西柏坡时指出,“60多年过去了,我们党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们面临的任务依然艰巨,问题依然严峻复杂,我们所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历史已经走过了64个春秋。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赶考仍在继续”的讲话,如警钟长鸣,寓意深刻,永葆“赶考”的精神状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着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赶考”精神提出的历史背景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党领导中国革命近三十年,历尽艰难险阻,经历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牺牲,终于迎来胜利的曙光,但毛泽东并没有满足于战场的胜利,而是在思考取得全国胜利后,如何长期执政这一新的历史课题,思考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十天后,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他严肃而深情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啊!”在之前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

为了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预防骄傲自满情绪的滋生,毛泽东还提出“六不”(一、不做寿;二、不送礼;三、少敬酒;四、少拍掌;五、不以人名做地名;六、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提前定下了规矩,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赶考”精神的丰富内涵

准确理解和把握“赶考精神”,首先要深入体会“赶考”精神的内涵。笔者认为,“赶考”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两个务必”的清醒的执政意识。党取得全国胜利以后,即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历史地位的转变,党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取得了全国胜利,夺取了国家政权,一些同志可能会滋长骄傲自满、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开始贪图享乐,忘却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从而走向腐败。因为胜利,人民拥护我们,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来凑热闹,浑水摸鱼,甚至发射“糖衣炮弹”,这些对于共产党人都是严峻的考验。能不能经受得住这些考验,是共产党人面临的重大问题。“两个务必”的提出,表明了党拥有高度的预见性和清醒的执政意识。

第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取得了全国胜利,革命成功了,值得庆祝。但是如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居功自傲可能就会步李自成的后尘,革命的胜利果实可能就会失去。李自成速败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腐败和特权。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们只把民心、民力当成夺取政权的工具,一旦政权稳固,往往走向人民的反面。正因如此,几千年封建社会始终跳不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赶考”正是体现了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第三,“民贵君轻”的传统民本思想的延续。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朴素的民本意识在中国源远流长,毛泽东熟读经典,更是深受其影响。但是,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理想主义色彩很严重的思想,在等级森严的封建专制制度下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只是思想家们美好的愿望而已。毛泽东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否定,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民主政治理念,使之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理论高度,是对传统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

第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生动体现。历史唯物主义批判了英雄史观,提出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唯物史观也成为马克思一生最重大的两个发现之一。中国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决奉行唯物史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打江山”靠群众,“坐江山”同样离不开群众。如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腐化堕落,就会很快脱离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考官,一旦脱离群众,“赶考”就失败了。

“赶考”精神和群众路线的内在联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书写者,也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最基本的原理。所以无论是谁去“赶考”,考官只能是人民群众,最后评判的也只能是人民群众,评判的标准也只能是看群众是否答应,是否赞成,是否拥护。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赶考”的考官、判卷人和评分标准,这就是二者之间紧密的内在联系。

我们党的三大作风其一就是密切联系群众,群众路线也是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方法,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上都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总体是好的,做了大量切实的为人民谋福利的工作,成绩卓著,非常值得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严重的脱离群众,与党的群众路线背道而驰的问题,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身上仍然存在“四风”问题,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贪图名利浮华,弄虚作假成风;铺张浪费严重,奢靡享乐盛行;甚至贪赃枉法,走上犯罪道路。这严重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干群关系,必须认真加以解决。所以要常怀“赶考”之心,切实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拥护,才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一场以人民群众为考官的“大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怀“赶考”之心,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在各种复杂的局势面前不迷失、不懈怠、不退缩,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的答卷。

永葆“赶考”的精神状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之宝,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中国共产党是靠坚持群众路线、靠群众支持起家的,没有人民群众就没有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依靠血肉相连的党群关系,筑起坚固的铜墙铁壁。在和平时期,长期执政的共产党与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老百姓之间的关系,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已让老百姓深恶痛绝,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如果不引起足够重视并加以改善,可能就会像前苏联共产党那样。前车之鉴,必须引以为戒。“得民心者得天下”,是执政党必须遵循的铁律,所以必须要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党在全国范围内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们有必要继续把“赶考”精神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一个精神武器,把以“赶考”精神践行群众路线作为转变干部作风的一个有效途径长期坚持下去。

践行群众路线,首先增强“赶考”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增强“赶考”意识,主要是增强:一是忧患意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实现了小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与人民群众心中的期望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深化改革、转变发展方式、增进社会和谐、改善民生、治理环境等众多问题等待我们作答,只有增强忧患意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方能应对各种挑战。二是创新意识。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强化创新的意识,敢为天下先,开辟一条发展的新路,才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继往开来,梦想成真。三是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党做的所有工作最终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判断我们工作成绩的最基本的价值标准,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心中装着人民,兢兢业业工作为了人民,竭尽所能让群众满意。四是使命意识。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今天,我们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接近这个目标,但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繁重,任务也更加艰巨。我们只有大力弘扬“赶考”精神,切实增强历史责任感、使命感,远离空谈,实干兴邦,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重大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大步向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迈进。

践行群众路线,关键要提高“赶考”能力。当前一个历史时期,党面临的重大考题主要有:全面深化改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怀梦想,路在脚下。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党员干部必须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治好执政能力的“恐慌症”,尽快提高“赶考”能力。

一是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我们党执政以后,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指导下,我们党率领全国人民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大胆试大胆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奇迹。但是,由于一些执政者政绩观扭曲,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带来了资源透支、环境污染等一系列严重问题。严峻的现实逼迫我们对发展问题和领导发展的能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不走急功近利、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不走为了政绩透支资源的绝路,这是发展的道德底线,每个执政者都应坚守。今后要进一步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各级干部应强化理论修养,学好唯物史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发展;学好普遍联系的理论,坚持协调发展;学好主观与客观辩证关系的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有了理论指南,就能在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重大问题上交出一张“赶考”的优秀答卷③。

二是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为人民服务是永恒的考题。胜利前是为人民谋解放,胜利后是为人民谋幸福。面对这个永恒的考题,各级领导干部曾交出优秀答卷,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考生,不仅有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的高级干部,还有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一大批执政为民的中层、基础干部。可是,近年来有些干部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淡了、能力弱了,这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各级干部应该明白,无论是一个政党,还是一名党员干部,一旦失去了民心,就不会有任何作为。纵观古今,横看中外,王朝更迭,政党轮替,盛衰兴亡都取决于民心的向背。封建皇帝尚能得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诫训,靠百姓打天下、夺取政权的中国共产党更应高度重视民心的凝聚。而凝聚民心,必须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既要像焦裕禄那样深入调查研究,体察民情民意,又要用好现代化的手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科技含量,学经济懂管理,倾注心血和智慧,为老百姓办一些实实在在的大事好事。

三是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赶考”的命题是毛泽东从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打江山十八年,坐江山十八天”的历史教训中,为让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提出的。在腐败的沉渣泛起,奢靡之风蔓延的时刻,党中央重提这个老话题,就是警示各级干部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历史上,帝王朝政都是伴随着腐败走向覆亡的,有些英雄豪杰也是在奢靡中堕落蜕变的,许多人的悲剧都经历了“奢—贪—败”的演变历程。河北既是中国共产党“赶考”命题的发源地,又是打响反腐败第一枪的地方。如今,有些党员干部没有汲取刘青山、张子善因腐丧命的教训,“前腐后继”的现象日趋严重,现在应该让那“第一枪”的警钟再响。作为新时期的领导干部,要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牢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高扬“清廉”的旗帜,从思想上筑起防奢拒腐的堤坝。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既要靠领导干部个人的“自律”,更要靠各级党组织和纪检机关的“他律”。各级党组织要上好廉政提醒课、警示教育课、廉政文化课,让警钟长鸣。对党员干部存在的不廉洁问题,党组织要早发现、早报告、早教育、早处理,防止小错酿成大错。各级纪检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筑牢“防火墙”,用有刚性没弹性的措施、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让各种公开、严纪、正风制度从墙上走下来,在拒腐防变的实践中显威,使党员干部既不敢碰“高压线”,又不能打“擦边球”。

践行群众路线,最重要的是常行“赶考”之事。践行群众路线,弘扬“赶考”精神,不仅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到行动上。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千方百计为人民谋利益,警惕和防止官僚主义,克服形式主义,善解民心,善待百姓,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切实解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实际问题,使全体人民安居乐业,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破解一道道难题,争取得高分,让人民满意。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党中央作出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提出了密切联系群众,搞好干群关系的新要求,把这些规定落到实处,真正做起来,才能拉近和群众的距离,才能听到真话,真正解决党群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厉行节俭,彻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重新树立党的良好形象。2015年4月以后,党中央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引导激励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责任担当、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这两项活动开展以后,各级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党风政风得到了很大改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党就是要常行“赶考”之事,把这些作风长期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永葆“赶考”的精神状态,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起新的形象、新的权威,不断迎接新考验、走向新胜利。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②习近平:“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再访西柏坡侧记”,《人民日报》,2013年7月14日。

③王英杰:“以‘赶考精神汇聚圆梦中国力量”,《河北日报》,2014年1月22日。

责编 /张蕾

猜你喜欢
赶考群众路线
“赶考”永远在路上
坚持群众路线是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王道”
律师“赶考”法官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做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运用新媒体走好群众路线
不忘初心,继续“赶考”
亚投行“赶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