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进芳
(信阳师范学院 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研究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社会发展价值观是关于社会发展价值的基本看法和总的观念,是对发展的价值诉求和社会理想的系统表达。作为一种观念体系,社会发展价值观一旦内化为人民的共同信念和目标,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准则,将具有凝聚人心和长远的行为导向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关注发展问题,高度重视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在不同时期结合具体国情,对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其中贯穿和蕴含着共享发展的思想精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共享发展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使共享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明确提出过“共享发展”的概念,但在其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及其建构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却体现和蕴含着丰富的共享发展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争取人类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成员共享发展成果。马克思、恩格斯预言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2]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和开展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将能够保证一切社会成员的富足,能够“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3]这些论述,既揭示了共享发展的社会形式,又指明了共享发展的主体。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建伊始,就把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为自己奋斗的根本目的和宗旨。
列宁在领导俄国布尔什维克党进行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中,从共享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关系上分析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实现全体人民的共享发展,即“保证全体成员的福利和使他们获得自由的全面的发展。”[4]对于共享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中的地位,列宁指出:“要消灭人民贫困的唯一方法,就是自下而上地改变全国的现存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那时候,共同劳动的成果以及各种技术改良和使用机器带来的好处,都由全体劳动者、全体工人来享受。”[5]在《告贫苦农民》中,列宁强调指出:“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6]
1933年2月,斯大林指出:“我们当前任务是使全体集体农庄庄员成为生活富裕的人。要展开集体农庄建设,把全体农庄成员提高到享有丰富产品并过着完全文明生活的人的水平。”[7]1934年1月,苏共十七大报告中,斯大林对贫穷和富裕问题进行了阐述。第一,社会主义不是要让大家贫困,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要消火贫困,建立起富裕和文明的生活,让全体人民都能够享受到社会主义的好处。第二,只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和商品十分丰富,劳动者生活非常富裕,社会文化水平急速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建成社会主义。可以说,苏共已深刻认识到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物质资料的丰富是实现共享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思想后来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未能正确贯彻下去,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留下了极其重要的经验和教训。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社会发展关注的核心问题由政治平等到共同富裕再到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形成了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价值观。
毛泽东多次论述共同富裕,重视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1953年,《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指出:“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8]1955年,毛泽东又强调:“在逐步地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逐步地实现对于手工业、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逐步地实现对于整个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即实行合作化,在农村中消灭富农经济制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使全体农村人民共同富裕起来。”[9]
以上论述表明毛泽东对社会发展价值问题的思考中已经潜在的包含了朴素的共享发展意识。但在此后很长一段时期,战争与革命的时代主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绝对的对立状态,这一“问题情境”使毛泽东始终对中国发展的政治道路、人的社会关系及政治观念高度关注。于是,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而人同其他事物的关系和需求被相对忽视,致使其社会发展价值观的核心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事实上,人是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人民的翻身解放是革命目标,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是核心价值取向。把平等作为基本价值追求,把社会发展价值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之上的取向,在新中国建立后相当长时间内在党内居于主导地位,以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作为实现价值目标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从而导致国民经济的发展遭受重大挫折,为党以后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和调整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针对生产力严重滞后,人民的生产生活严重困难这一“问题情境”,结合国内外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得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
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的最大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11]但共富不是均富,共享不是均享。他反对把共同富裕理解为同步富裕,“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大原则是共同富裕。一部分地区发展快一点,带动大部分地区,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12]人民是发展的价值主体、发展目的以及发展价值的评价主体与衡量标准,共同富裕是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构成邓小平以共同富裕为核心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在这里,共享发展的基本要义已经初步得以表达,为共享发展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但是,邓小平没有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在改革开放初期那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条件下,为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经济建设始终居于突出位置,这使人们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以“经济增长本位”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客观地讲,这一观念的产生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对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增加,无疑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发展过程中,一些地方出现的把发展的某些手段和阶段性标准当作发展的终极价值,用经济发展代替其他发展、甚至牺牲其他发展以达到经济发展等问题,促使人们反思并进一步思考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由此,共同富裕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共享理论,内涵逐步深化和发展。
改革开放使我国生产力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社会物质财富大量增长,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拉大、财富分配不公、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
针对这种状况,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以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思考社会发展的价值问题,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其中明确提出了共享发展的概念。江泽民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13]胡锦涛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角度,强调要科学发展、共享发展。“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4]
可以说,共享发展的明确提出和把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最终的价值目标,是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它表明在发展观念和实践层面上,党开始真正关注发展的价值问题,由注重人的单面发展到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发展的核心和本质。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重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公平正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党的执政生态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为使社会发展价值观保持先进性,习近平在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对发展的深刻观察和理解,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科学阐释了共享发展的内涵、目的、途径等。
习近平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15]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共享发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16]要“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17]
这些阐述以新的时代内涵和特色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价值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标志着以共享为核心和特色的新的公平、效率观的形成和新的价值规范和标准的建构。这一新的发展价值理念,既与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人的社会发展价值思想一脉相承,又是在新的时代下弘扬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价值思想,是党在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站在新时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中国梦的重要阶段,应借鉴和吸收党在探索共享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中的经验,强化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使其始终保持先进性,为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持续的精神动力和支持。
1.社会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主体原则是唯物史观始终坚持的价值原则。人类的解放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一直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探索和践行共产主义的价值原则和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社会发展的宗旨,就是提升全民的福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以人民是否受益为根本标准,衡量发展的成败得失。
2.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梳理党的共享发展思想的历史演变,可以看出,虽然经历了几次历史性跨越,但其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发展为了人民。不同时期,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和体现可能有所不同,党对这种现实利益诉求变化的理解把握和基于此确定的不同的具体价值取向、发展策略等,导致不同时期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的核心内容不同,理论形态上呈现出形态相异、各具特色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党在探索如何实现人民共享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发展价值观逐步得以完善和升华,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终极价值也得以集中体现。
1.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方向。只有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调适、自我更新的内生机制,才能使一种发展道路或模式具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具有变化性、发展性、动态性、历史性的特点,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求,我们就能在经验不多的条件下坚持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方向,以更有活力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稳步、持续发展。
2.保持发展价值取向体系的整体和谐。第一,党注重并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偏差。第二,始终坚持将多元利益、多种价值统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使之成为主导性的价值观念。在经历了曲折的探索之后,人们认识到:人的多元化需求决定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全面而且协调的。只有同时注重发展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人文价值等,促进诸多价值取向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才能满足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才能让人民在共同享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发展中切实获得幸福和满足。
1.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基础,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展开而不断展开。“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8]因此,能否很好地处理最高理想和最低理想的关系,事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是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建设的一个重要经验。
2.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共享发展并不意味着回归平均主义,把改革发展成果在全体社会成员中进行平均分配,而是强调全体社会成员公平分享机会和权利等。试想,在生产力落后和社会物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何以谈到发展成果的公平分享?因此,加快发展的步伐,“形成更加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19]创造更多公共性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这是共享发展成果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和保障。离开它,共享发展就是空中楼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绝不能偏离其根本的价值方向,要着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