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华 舒 展
(中共临海市委党校 教育科,浙江 台州 318000)
科技强国,顾名思义,是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提升社会生产力为途径,以增强主权国家综合国力为目标的战略方针。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在增强主权国家综合国力中的巨大作用逐步显现出来,受到了我国历届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极为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的场合和地点,习近平以不同的方式多次强调了科学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并以此为依据,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理论。
21世纪前20年,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20年,也是科技进步最为迅速的20年。在这20年中,科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席卷全球,新的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不断被突破,一些颠覆性技术得到创新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掌握最新科技发展动态,紧跟世界科技发展步伐,努力占据世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是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我国未来的科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新的与之相适应的思想指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迅猛发展,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科技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第一,涌现出一批高、精、尖科技。如大数据、云计算、高铁技术等。第二,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如天宫、天眼、墨子等。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我国正式宣布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对科技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需要科技的支撑。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1.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强国论。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是促进国家崛起的重要因素。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详细考察科学技术在工业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后,做出了著名论断。第一,“科学是生产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大工业则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与劳动分离开来。”[1]第二,“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极大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2]第三,“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3]第四,“社会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5]马克思、恩格斯做出这一重要论断,是因为他们看到,在工业革命中,资产阶级能够将科学技术运用到社会生产中,并迅速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继而促进了美、英、法、德等资产阶级国家的崛起。为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国家实力的关键因素。
2.列宁的科技强国论。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科技强国论的基础上,列宁结合苏联的基本国情,对科学技术有了新的认知。“科技人才是科技强国的主要依靠力量,那些虽然是资产阶级的但是精通业务的‘科学和技术专家’,要比狂妄自大的共产党员宝贵十倍。”[6]“没有具备各种知识、技术和经验的专家来指导,便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7]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列宁指出:“必须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8]列宁尤为重视培养科技型人才,他认为,要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重视科技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论为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的理论源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维护者,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科技强国的理念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在充分吸收和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科技强国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新时代习近平科技强国思想。
1.毛泽东的科技观。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中央领导人,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在自然科学方面,我们比较落后,特别要努力向外国学习,我们要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9]毛泽东对科学技术的关注,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邓小平的科技观。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将科学技术摆到了十分关键的位置,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论断,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邓小平根据时代背景与我国国内技术整体落后的基本国情,敏锐地观察到科学技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强调科学技术是创造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关键。1988年9月12日,在听取关于价格和工资改革初步方案汇报时,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10]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夫妇和意大利学者齐吉基教授夫妇时,邓小平强调:“中国要发展,离开科学不行,发展高科技,我们还是要花点钱,该花的就要花。”[1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定位,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科技指导思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3.江泽民、胡锦涛的科技观。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将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指出:“没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12]江泽民从经济与科技、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外技术、市场机制和宏观管理等多个层面,详细阐述了加快科技进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对科教兴国战略尤其重视,多次强调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胡锦涛指出:“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更加受到科技创新的影响,科技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科技创新。”[13]江泽民、胡锦涛有关科技强国的论断,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
党的历届领导人,在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强国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的主要来源,为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实践决定社会认识。我们学习的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无不来自实践。同时,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还提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科学实践活动是我国科技发展和进步的主要推动力量。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产生的,是在人民群众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
实践出真知。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在人民群众的科学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正确的思想意识。习近平同志自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科技创新活动,多次强调人民群众在我国建设科技型强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习近平强调:“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14]人民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我国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主要依靠力量。翻阅历史,不难发现,在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从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当代一系列高新科技的问世,无不是在人民群众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国家的富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民。人民群众的科技实践活动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的来源,即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直接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15]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最直接的体现。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新举措和系列重要讲话中,其深刻内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建设科技型强国,将科技创新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强化战略导向,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三号任务参研人员代表时,习近平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成为科技创新大国。”[16]而建设科技型大国、强国,要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习近平从尊重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弘扬科技创新精神三个方面,阐释了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措施。
1.尊重科技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发展战略,建设科技强国,关键是发挥创新型人才的作用。习近平历来都十分关注我国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倡尊重人才,努力提高科技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习近平指出:“目前我国科技人才队伍是世界上最庞大的,这是产生世界级尖人才的基础。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为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要改革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制度,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高科技人才的收益,形成尊才、爱才的良好氛围。”[17]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下,2018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工人的待遇,为科技人才提供了制度保证,提高了科技人才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习近平关于尊重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想,是站在未来我国科技发展的角度,做出的具有前瞻性的论断,为当前我国人才政策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2.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固有的科技体制机制已经不再适应当前我国科技发展的形势,无法满足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为此,习近平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解除束缚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制定新的适应和促进我国科技发展的科技机制。习近平强调,要围绕科技创新,推动科技体制和相关机制的变革,加快建立科技咨询支撑行政决策的科技决策机制,加强科技决策咨询系统,完善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资源配置方式,要着力改革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级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18]同时,习近平还特别重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他认为,加强科研设备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是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研究型大学、创新型企业作用的前提,并强调党和政府要尽最大努力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习近平对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进程,为将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强国做好了铺垫。
3.弘扬科技创新精神。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思想建设,重视精神的作用。习近平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自担任党的总书记以来,习近平不断强调要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精神的力量。同时,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就要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大力弘扬科技创新精神,尊重广大科技人员的创造精神,激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造,“要让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自觉行动。”[19]号召广大科研工作者,要以科技创新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地联合起来。习近平关于弘扬科技创新精神的论断,是在继承和发展历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科技创新思想基础之上,[20]结合新时代我国国情而提出的,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抢占全球科技发展的战略要地,是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的重要内容。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敏锐地观察到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指出我们要抓住历史机遇,走在时代前列。[21]习近平指出,科学技术具有时代性、世界性的特点,我国要发展科学技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参加国际科技合作,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科技影响力。基于此,习近平将我国参与国际技术合作的基本途径归纳为三个基本维度。
1.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的合作。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是世界高精尖技术的汇集地。加强与国际顶尖科研机构合作,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能够使我国的科研院所及时掌握未来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优化自身科研布局,有效提升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同时,有助于进一步发挥我国作为世界科技大国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高新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2.加强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合作。大学是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大本营。21世纪,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以科技创新型人才为中心的竞争,谁拥有国际顶尖人才,谁就掌握了科技发展的主动权,因此,高科技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成为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研究型大学的实力不断增强,培养了众多人才,但是,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此,我们急需加强与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合作,不断提高学科建设水平,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为培养世界顶尖人才打下基础。
3.加强与国际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合作。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高新科技的需要者和主要推动者,是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试验场。推动国内企业与国际技术创新型企业合作,使国内企业在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中,不断充实自身的技术储备,提升科技水平,增强高科技产品核心竞争力,进而有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向全国人民庄严宣布,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2]而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创造出更多、更丰富的物质财富,以满足人民不断提升的物质生活需要。人民的需要和呼唤,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时代声音。[2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对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急迫,这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服务与经济、服务于民生的能力是当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1.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服务于经济的能力。科学技术是提升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是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引擎。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就是要让科学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服务。当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效力还不足,仅为1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40%。大量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存在严重的“科研浪费”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习近平指出:“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科研成果应用在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上。”[24]要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紧密联合,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服务于经济的能力。
2.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服务于民生的能力。科学技术是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关键环节。提升科技转化效能,强化科技服务于民生的能力,就是让科技的发展惠及民生,为提升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服务。面对我国科技转化效能不足的现状,习近平指出,要解决重大疾病防控、食品药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等重大民生问题,必须大幅增加公共科技供给,提升科技服务于民生的能力,满足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需要,增加人民的幸福感,进而提升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力量。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的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25]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中国巨轮劈波斩浪,需要激发蕴藏于亿万人民中的力量。”[26]
在我国向世界一流科技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习近平强调,第一,中国既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大国。在中国人民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需要我们去挖掘和发现。第二,要依靠人民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倡人民加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习近平从价值观和方法论的角度,深刻解析了我国的科技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以人民为主体,依靠人民推动科技进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思想,为我国的科技建设指明了道路,点明了基本依靠力量。
中国要强,中国人民要生活好,必须要有强大的科技,必须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7]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在充分把握国情、世情基础上形成的,充分反映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基本国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善于继承、发展、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28]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中国化的新的质的飞跃。它是习近平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科技观,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新中国历代领导人科技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实践依据,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体,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含了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外部条件、基本依靠力量、发展途径、最终目的等。在新时代创造性地回答了科技的发展依靠谁、为了谁、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解决了在我国科技发展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的情况下“如何追赶和超越”科技发达家的问题,[29]从理论上丰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它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弘扬自主创新精神等方面,着重强调了技术自主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指出我国科研机构、院所、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习近平新时代科技强国思想格外重视科技服务于经济,服务于人的本质,突出科技发展和进步在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的重要作用,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一流科技强国,顺利完成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