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党的建设中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心理探析

2018-02-06 17:02郝胜杰宋子威
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偏误用人决策

郝胜杰,宋子威

(武警学院 a.政治工作系; b.研究生队,河北 廊坊 0650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中明确提出“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1],并进一步把“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1]列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目标之一。

领导干部要干事就必然要面临决策失误风险。决策失误后,为减少损失,正确实施追踪决策,须有效化解决策失误后的心理误区。决策失误会以尖锐鲜明的形式迫使领导干部去深思而提高角色认知水平,更进一步激励其人格变得更加坚强,放弃幻想,专注当下,升华情感和意志,坚定敢打必胜的信念。因此,研究领导干部的决策失误心理,有利于建造一支成熟的、经得起国内外严峻形势考验的领导干部队伍,对于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目标中容错纠错机制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一、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后易陷入的心理误区

领导干部在一些事关前途命运或付出巨大心血、代价的决策失败后,面对沉重的打击,难免会滋生一些消极心态。认识这些消极心态产生的背景和特点,有助于领导干部自我超越,也有利于各级党组织为那些想干事创业、有情怀担当的领导干部撑腰鼓劲。

(一)麻木不仁

当决策失误的打击来得十分突然或主观感觉压力过大,超出自身心理承受能力时,有的领导干部会产生麻木不仁的心态,陷入一种木僵态。一般表现为:

有的对决策失误后果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时,往往因无应对预案而手足无措。有的决策失误后,压力过大,对外努力表现出一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样子,内心则是焦虑不安、痛苦自责。有的则对决策失误不以为然,无内疚反思之心,缺乏深刻的痛惜之情,轻描淡写说一句“当交学费了”就不了了之。

(二)惊慌失措

面对突如其来的决策失误,有的领导干部缺乏应有的心理训练和精神准备,一旦遇到超出自身经验的情况,会显现出应激品质不良、心慌意乱,自我控制能力大打折扣。主要表现在:

有的精神接近崩溃状态,角色混乱,方寸无度,平时统筹全局的角色效能受到严重影响。也有的在突如其来的失败面前,不善克制情绪、管理压力、吸取教训、调整决策或进行追踪决策,往往“病急乱投医”,导致错上加错,最后恶性循环酿成更大败绩。

(三)自我开脱

有的领导干部决策失败后,为减轻自己的责任和心理痛苦,常常歪曲事实,编造理由为自己开脱,以掩饰自身过失。有的虽然承认自身不足,但却有意无意地“外归因”以转嫁责任。主要表现在:

有的在决策失误时,采取文过饰非的态度逃避现实,自欺欺人,违心地掩饰自身不足。有的不从自身总结经验教训,动辄把过失归咎于“天意”,从客观环境找理由。有的往往把自身决策行为不合理之处,硬性解释为“事实上的需要”,给人以不得已的假象,以求别人的谅解和同情,以此为自己挽回颜面。有的不肯带头做自我批评,千方百计寻找替罪羊,将自身过失推给别人,借以减轻内心的不安和负疚感。

(四)心灰意冷

有的领导干部一旦决策失误,尤其遇到重大决策失败时,消极情绪弥漫身心,一蹶不振,不思进取。一些自尊心强、好面子或性格孤僻的领导干部,心理上接受不了失败的事实,可能会滋生自我惩罚的消极心理和行为。具体表现在:

有的感觉老天不公,慨叹自己生不逢时,觉得路越走越窄,无心思考补救措施,于是“破罐子破摔”,或寄情山水、或借酒消愁、或生活糜烂,陷入对特别刺激替代的无尽追求中,虽然移情转移了压力,但也葬送了事业前途。有的陷入追悔莫及的心态,只悔恨当初不该这样办,无暇思考未来应该怎么办,不甘心面对失败的事实,又深陷绝望的情绪不能自拔,对前途和未来丧失信心,不惜用自伤、自残来折磨自己,更有甚者产生轻生念头而自杀。有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味消极吸取教训,变得胆小怕事,不思进取,成了一个谨小慎微、无所作为的谦谦君子。

(五)情绪失控

在博弈性决策中,有些领导干部遭遇失败后,不去总结经验教训,不去查找自身弱点以改进强化,而是坐视不良情绪控制自己,迁怒对手,行为性情变得易激惹,往往会将愤怒情绪转化为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

有的在竞争中失败,妒火横生,对自身不做任何克制,任由负面情绪演化为恶性攻击行为,运用各种不正当谋略手段去挑拨离间、造谣中伤、恶意诽谤,不择手段打击竞争对手。更有甚者,铤而走险,以身试法,不惜违法犯罪来伤害对手。

决策失败后这些易陷入的心理误区,都是领导干部成长过程中的陷阱。只有走出这些迷津,避开这些荆棘横生的陷阱,才能转败为胜,再振雄风。

二、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心理成因分析

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决策主体脱离客体,主观背离客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表现为价值心理偏误、用人心理不当、自我心理管理不良等。

(一)价值心理偏误

许多决策失误,往往并非决策方法的问题,而是领导干部价值心理取向产生了偏差。这表现在:

1.唯上心理

有的领导干部机关工作出身,多年来养成了按上级指示办事的习惯,自己很少甚至不敢独立决策。更有甚者以此为法宝,唯上级意图是从,看上级脸色行事,只对上级负责,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对新时代、新情况、新问题,自然不敢担当,难有创新。

唯上型的领导干部,一门心思揣摩上级意图,取悦领导,惧担风险,独立决策意识差,不能有效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上级指示、实施领导决策,自然会出现不作为、怕担当的现象。

2.小团体主义

有些领导干部小团体主义至上,虽然有心把本部门、本单位工作搞上去,但为此不顾全局利益乃至国家利益,甚至为了维护小团体利益,大搞保护主义,纵容部门特权。

此种做法虽可得利一时,在单位内部铁板一块,但最终会导致本部门陷入自我循环的境地,满足于做表面文章,沾沾自喜,自以为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情况,思维僵化导致故步自封,在大的趋势面前往往会最终以声名狼藉收场。

3.简单模仿

有的领导干部不是在吃透摸清本单位实际情况下做出创造性决策,而是不动脑筋,看别人怎么做,自己跟在后面学,奉行拿来主义,还宣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因为只是简单模仿,缺乏可行性论证,虽然一味追求新奇高效,但往往脱离本部门实际,难有实质性创新,导致决策效果平庸甚至沦落于东施效颦的境地。

4.急功近利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有的领导干部到任后急于树立威信,求成心切,往往头脑发热,盲目追求立竿见影、一鸣惊人。这种心态致使其决策时不考虑单位实际及下属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考虑工作长远规划和后期可持续性,只图一时效果、名声或实惠,结果耗费了资源、浪费了时间、消磨了民意,反倒欲速则不达。

5.放任自流

有的领导干部从众心理浓重,缺乏应有的主见,不敢履行领导干部应有的职责担当。怕得罪人,影响自己“年终画票”结果,往往屈从于公众的舆论及“个别人”的要求,轻易放弃本属正确的决策方案;或明知道群众意见存在问题,也不去想办法加以正确引导,甘于随波逐流,还美其名曰走群众路线。要知道虽然一般情况下,多数群众的意见是正确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影响,多数人的意见也有不正确的时候,尤其是当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时更是如此。这种时候就需要领导干部能立意高远,代表国家和群体的根本利益,坚持说服教育群众,敢于做出兼顾各方利益关系的科学决策。

总之,领导干部主体价值心理一旦失衡,决策势必离开正确轨道,出现决策失误在所难免。此类失误在领导干部决策失误中往往占有很大比重。

(二)用人心理不当

“自古豪杰开创基业,非用贤能何以济事。”[2]古今中外那些身怀家国天下的领导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重视招揽和使用人才,即选人用人。选人用人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对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件极为严肃而重要的事情。领导干部用人心理不当,导致用人失察,这也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上好的决策,错用落实之人,往往导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悲剧,前功尽弃。而对于领导干部而言,选人用人本就是决策的重要内容。用人心理不当大体有如下表现:

1.任人唯情

由于个别领导干部私欲滋生,以个人私利或下属对其自尊心、虚荣心的逢迎满足程度作为人事决策尺度,所考虑的不是党和国家的事业而是人情往来。结果造成选人用人上自我辐射,“近水楼台先得月”;或者嫉贤妒能,唯恐下属功高震主,宁用奴才,不用人才,在单位中造成“李广难封”的局面。

2.消极平衡

有的领导干部用人心理的价值取向不在于为谋事创业寻求最佳人选,而是将之看作一种福利待遇,以方方面面都没有意见为标准,于是只能在论资排辈、各方均衡中瞻前顾后。导致用人决策难有突破,没有人才更遑论有所作为了。殊不知,用人公平公正,只有在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干事创业为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进行积极平衡才能达到,一味消极平衡,只能导致恶性循环。

3.纠缠旧账

有的领导干部用人凭第一印象,甚至唯档案是从,不能从历史旧账中解脱,易陷入“首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型化效应”等人事决策心理的负效应中。选人用人的定位不是看综合素质如何、能否干好工作,而是纠结于看其历史上有什么过错,结果导致大才弃置不用。宁可使用无争议但平庸的二三流人才,也不肯以事业为重、大胆给敢担当但也有争议的一流人才撑腰鼓劲。

一般来说,人事决策比对物决策要难。即使领导干部没有任何私心,选人用人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这完全正常。要解决用人偏误,首先要有正确的用人价值心理,以党和国家事业为重,敢于承担用人风险。其次要学会辩证地看人,不能因一时一事把人看死,抓住本质不为一时现象迷惑,可有效防止各种用人失察现象发生。

(三)自我心理管理不良

古籍《虎铃经》卷三《战败第十七》曾对由于主将心理素质不良导致决策不当,终至反胜为败的情况进行过生动的描述*“战胜而败者有五:急难定谋,狐疑不决,一败也;机巧万端,失于迟后,二败也;机事不密,三败也;似勇非勇,似怯非怯,四败也;主将不一,五败也。此五者,皆战胜而反败也。”。可见,我国古代就已经十分注意领导者的心理素质了。导致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的自我心理管理不良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自谦心理缺乏

保持适度的自谦心理在领导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在做重大决策时,能够正确分析各种信息和主客观条件,避免夸大个人主观意志,从而为理智、客观而又审慎地做出决策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可以使领导干部保持头脑清醒,不主观臆断,不偏听偏信,不以个人好恶论断是非,能够实事求是地研判形势、使用人才。再次,可以增强领导干部的人际吸引力,容易形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统一意志的团队精神,为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科学决策创造良好的环境。

自谦心理缺乏的领导干部,在成绩和荣誉面前容易自我陶醉,头脑膨胀,夸大自身作用,不顾群众意愿及客观现实,一意孤行,盲目决策。也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丧失自我控制力,在称赞声中飘飘然不能自拔,被人拉下马而不自知,易陷入腐败的泥沼。

2.角色意识不清

领导干部在决策过程中始终是主持者、组织者的角色,要承担自身角色特定的职责使命。如果对自身角色的社会认知不到位、角色意识不清,极易导致决策失败。领导干部的角色意识不清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角色模糊。领导干部对自身角色特质及理想人格认识不到位,把握不定,由此会生成乱作一团、无所适从的心理。尤其是在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的情况下,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为数不少的领导干部容易产生角色模糊现象。

二是角色混同。领导干部由于各种心理原因,决策行为超越或缺失了本身角色特质所要求的职责界限,或者越俎代庖、或者事必躬亲、或者明哲保身、或者熟视无睹……这些都会导致领导干部角色实践的偏误、混乱和迷茫,势必累及决策行为失误。

3.自我评价盲区

自我评价是领导干部对自身及其外部世界关系的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人们对自己心理和行为的认知即每个人对自我的认识一般都存在盲区。

领导干部的决策行为,有时并非完全依据客观情境,而是依赖于自我评价,深受角色认知乃至潜意识的影响。由于角色环境复杂多变、干扰因素多,领导干部往往很难正确评价自己。这其中除了环境因素,也有自身认知因素起作用。领导干部要解决自我评价的盲区,须培养自身闻过则喜的风度,坚持三省吾身,为别人敢于讲真话、下属敢于坚持己见、同事敢于相互批评创造条件,这样才能以人为镜,常保开放的胸襟和气度。

4.情感品质缺陷

领导干部在决策活动中,总会伴随一定的情绪状态。一般来说,积极情绪会对决策起到增力作用,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决策的产生;而消极情绪,如急躁、悲观、失望、愤怒、痛苦、绝望等,会对决策活动起到减力作用,不仅会降低决策质量,甚至导致决策失误。

首先,消极情绪会降低领导干部的理智水平。情绪一旦处于消极状态,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使领导干部的认知范围缩小,理智分析能力受抑,自我控制能力减弱,易做出鲁莽草率的决策。其次,消极情绪会降低决策的效率。一个正确的决策往往是多次统筹、反复酝酿的结果,是本级党组织集体智慧的结晶。但当领导干部被某种消极情绪影响时,往往会自以为是、思维迟缓、思路堵塞,甚至一意孤行,造成组织内气氛紧张,正确信息难以有效搜集传递。再次,消极情绪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领导干部处于消极情绪中时,往往会出现组织行为学中所谓“心灵施暴”的现象,表现出对党组织内其他成员的冷漠、支配、贬斥、抹杀等行为。这些都会使其他同志产生逆反心理,甚至顶牛行为,使领导干部最终沦为孤家寡人,进而影响决策效果。

三、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后的自我超越

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后,为减少损失,正确实施追踪决策,须正确面对决策失误后的心理误区,积极矫正价值心理偏误、提升自身决策素养、强化自我心理管理,才能确保不断超越自我。

(一)矫正价值心理偏误

在前面决策失误的心理因素分析中我们看到,价值偏误往往是决策失误的主要原因。因此,领导干部决策时应十分重视自身决策价值心理偏误的矫正。

1.私欲心理矫正

放纵私欲,是决策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领导干部必须对私欲进行严格的自我节制。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意识,防止权力放纵。领导角色必然带来权力,但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心理。努力做到善用权而不专权,肯于、敢于充分授权,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决克服滥用职权,不把决策权视为特权,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一言堂”。

其次,要树立廉洁意识,防止权力交换。权力商品化,是决策权力畸变的主要表现形式。领导者一定要自重自爱,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对外交往中防止自身产生不良对比心态。抵住诱惑,筑起心理反腐的防线,确保邪不侵正。

再次,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节制骄奢淫逸。在当前党内政治生态不断净化、不正之风得以纠正的大好环境中,洁身自好,形成正确的名利是非观念,努力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2.人情偏误心理矫正

人情偏误往往是最难防治的畸形决策病因。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情偏误比私欲更具有隐蔽性和模糊性。领导干部也有三亲六故等身边人,枕边风、人情风是决策时经常面对的难题。稍不注意就会处理失当,往往导致“顺一人之私情,为万民所深怨”,甚至导致亲情屈法必衰亡的结局。解决人情偏误心理,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建立公正廉洁的决策心理氛围。要在本级党组织内形成公正、公平、公开的决策心理氛围,尤其是正、副书记要带头不谋私情,秉公决策。一段时间后,大家形成了习惯定势和心理预期,人情偏误就会自然而然地受到潜意识上的抵制。

二是建立必要的角色心理监督机制。凡是涉及重大事宜的决策,都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酝酿,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使群众充分参与。这不仅是集中群众智慧群策群力,也是形成角色心理监督的重要途径。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不仅可以帮助领导干部节制自身人情偏误心理,也可以给其拒绝人情偏误找到充分的理由。

3.短视心理矫正

决策中的一些唯上心理、小团体意识等,都属于短视心理。防止短视心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要树立全局意识。处理任何一个问题,进行任何一个决策,都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思路去考虑,将自身置于全局去研判。领导干部在心里打下这样的烙印,就会做到胸怀全局、统筹兼顾。一旦整体和部分、全局与局部发生冲突时,务必做到局部利益无条件服从全局利益;对全局不利而对局部有利的,做了不但无功反而有害。相反,对局部不利而对全局有利的,则应该克服困难、统一思想积极配合。

二要树立战略意识。这是领导干部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对战略性问题的重视和敏感程度,也是领导干部自觉地捕捉谋划、解决战略问题的一种能力。树立战略意识,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能站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立场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断培植自身的宏大气魄和进取精神。有时长远的战略可能难为下属和群众所理解,领导干部此时要有一种“担当生前事,何计身后评”的决绝去推进,不能汲汲于一己之身的名利得失。

(二)提高自身决策素养

领导干部通过努力,当好本级党组织“一班人”的班长,提高自身决策素养的过程,也是其克服用人心理不当的重要途径。

1.善于统一党组织思想

没有思想认识上的统一,党组织“一班人”在行动上就很难统一;心想不到一起,“各吹各的小喇叭,各打各的小算盘”,根本谈不上行动的一致。领导干部要协调党组织“一班人”,凝聚集体智慧,提高所在党组织决策水平,应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统一对大政方针的认识。始终将党章党规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党组织决策的依据,作为党组织“一班人”行动的准则,上升到党组织团结的政治基础的高度。对此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并善于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来研究贯彻落实的措施。

第二,统一对工作目标的认同。领导干部要善于根据上级的要求,从本单位实际出发,确定每个时期的奋斗目标,把“一班人”的心思引导到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使大家都能立足自身角色,齐心协力,做好工作。

第三,统一对工作形势的看法。领导干部要善于统一大家对工作形势和任务的看法,坚持深入调查研究,对当前的形势任务、普通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了如指掌,坚持把分析形势和制定措施有效结合起来,切实解决好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统一对重大问题的意见。在讨论重大问题时,领导干部要带头做到不掺杂私心杂念,努力做到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统一,克服只顾眼前不管长远、只顾局部不管全局的错误倾向,越是拿不准的问题越是要多倾听党员群众的呼声,坚持深入调研、充分论证、慎重决策。

2.善于调动成员积极性

毛主席曾说过,党要有力量,就要去调动全党的积极性。对此,领导干部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带动全体党组织成员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决策,确保党的领导科学有效。这要做到:

第一,调动党组织成员在决策中的积极性,将之作为民主集中制发挥作用的基础。严格规范党组织生活,努力营造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班子氛围,以极大的创造性和感召力,去激发党组织班子成员的积极性,创造出蓬勃向上的党组织决策局面。

第二,善于通过多种措施,将班子成员的信念、期望和热情引导到一个方向上来。避免精力分散,增强集体合力,将民主集中制作为强化所在党组织领导班子功能及战斗力的实质所在。

第三,超越简单刻板的权力约束,不断培养自身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决策过程中真正体现民主集中制的精髓,使民主与集中在生机勃勃的实践中交融在一起,真正实现“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3]的良好局面,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党组织“一班人”的积极性。

3.善于维护班子团结

维护团结既是领导干部必须培养和锻炼的能力,也是提高自身角色素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增强党组织决策效能的保障。能否及时协调所在党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解决“一班人”在思想上、工作上出现的矛盾和分歧,增进班子团结,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情况的重要依据。这要求领导干部在角色行为中做到:

首先,要有珍惜和维护班子团结的强烈意识。要始终把维护团结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职责,作为班子自身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理直气壮地讲,毫不松懈地抓,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要求,不断增强党组织“一班人”维护团结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其次,在维护团结上要有表率意识。每一名领导干部上任之初,都应该对团结问题约法三章,更要自觉带头执行,做到正人先正己。在工作计划的安排上、任务进程的掌握上、干部的人事问题上、重大经费开支的决定上,要善于协调疏通,倾听不同声音。

再次,要有时刻准备解决班子内部矛盾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成员的思想觉悟、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不同,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是正常的。对于这些矛盾的产生,领导干部要做好心理准备,有时刻准备化解班子内部矛盾的意识。

最后,要敢于正视问题的存在,及时发现问题征兆,才能防患于未然。解决内部矛盾贵在及时,一旦发现苗头,就要及时疏导,拖拉回避只能使问题解决更加困难。在解决问题时,既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又要注意分寸,讲究方法、场合。

(三)强化自我心理管理

领导干部自我心理管理不良,会导致自谦、自省心理缺乏,也会导致压力管理不良、角色意识模糊、自我评价盲区和意志品质不良等负性心理效应的产生。因此,为减少决策失误,领导干部需强化自我心理管理。这里重点强调几个应注意的问题:

1.管理压力,增强挫折容忍力

决策失误会使领导干部生成挫折心理,而挫折心理会导致紧张状态和易激惹等不良情绪反应。一般来说,这种情绪反应是比较强烈的,会给领导干部带来相当程度的心理压力和心理折磨。每个人面对挫折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的则敢于挑战,百折不挠。这些不同表现反映着人们的内在挫折容忍力,而挫折容忍力制约着领导干部决策失误后的心态和行为。持消极心态者挫折容忍力较低,结果会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持积极心态者挫折容忍力较高,会把思想精力升华到更高的目标和理想人格上去,以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办法来应对挫折失误。挫折容忍力的强弱,往往受领导干部本身的成长环境、思想境界、社会阅历、角色认知、精神准备等因素的制约。

挫折容忍力标志着领导干部战胜困难、适应环境、管理压力的能力,是衡量其决策水平的一个综合指标。同其他心理素质一样,主要是后天学习和锤炼的结果。领导干部认识到增强挫折容忍力以有效管理压力的规律,就可以据此有意识调节自身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建构自身高强度的抗挫折压力管理体系,把每一次决策都看作是一个新的机遇和磨炼,在不懈的奋斗中开创出一片崭新的天地。

2.善于总结,不断自我完善

面对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有些领导干部理论准备和心理准备是不充分的。在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知识素养、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决策难免会产生一些失误,但不能因此而明哲保身、畏惧不前。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新形势、新特点,缩小自身素质和时代要求的差距,把决策失误降到尽可能低的范围内,要求领导干部要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升级、自我更新换代。

近百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闹革命、搞建设的伟大实践,无论是组织还是领导干部个人,都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教训,这是当前我们最宝贵的财富。领导干部要诚心诚意总结这些宝贵经验,尤其是总结升华自身角色实践的失败教训,会加速自我成熟完善的步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中,领导干部要有良好的心态做保证,要有高层次的理想需求和动机体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地系统总结,达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新高度。

3.自省自责,实现自我超越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领导干部并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能及时发现决策失误,避免犯更大的错误,领导干部要能做到自省自责。毛主席说过:“党内的事情,都要用整风的方法,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4]敢于自我批评、善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领导干部在新时代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在新形势下自觉用好这个利器。

敢于自省自责,敢于否定自己,是新时代党的领导干部应有的风范和气魄。这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把缺点和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改正在初起之时。当决策出现失误时,领导干部要敢于在本级党组织和下属面前袒露缺点和错误,开好党内民主生活会,带头做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善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搞好群众工作。实践证明,领导干部有了这种精神,才能为广开言路打开门户;才能提高威望、增强角色吸引力。既可以实现对自身有效的角色监督,又能获取党内同志和党外群众的理解信任,从而为纠正决策失误、找到激励的力量源泉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52,1.

[2] 侯建良,刘玉华.古代用人思想:能成大事者必以用人为先[J].创造,2017(5):83.

[3] 毛泽东.毛泽东关于集中和民主、纪律和自由相结合问题的认识[EB/OL].(2007-11-21)[2017-03-05].http://www.gov.cn/test/2007-11/21/content_811744.htm.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27.

猜你喜欢
偏误用人决策
为可持续决策提供依据
破除“五唯顽疾”:要教育评价的“转”,也要用人导向的“变”
尺偏难以选准人——把准“用人卡尺”
初级对外汉语读写教学过程中偏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决策为什么失误了
精准科学选人用人
偏误分析内涵探究及应用
偏误分析的意义与局限
关于抗美援朝出兵决策的几点认识
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决策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