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育华 曹珮文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江苏 南京 210009)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从中可见思想、道德以及论述穿越时空而不可磨灭的影响力,目前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加强党内思想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内政治文化对政治生态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党内政治文化积极而健康,才能为全体党员自觉克服自身局限打下坚实的基础,做到坚守从政之德,抵御不良风气的侵蚀,抵御形形色色诱惑的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党内政治生活、政治生态、政治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必须直面当前的“四大考验”“四种危险”,深刻探讨现今存在阻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庸俗腐败文化,抓住根源,重拳出击,层层破除这些消极文化带来的干扰,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另一方面,破而后立,要在深入理解党内政治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以及行为文化等方面具体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破立并举,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文化与人息息相关,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为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显而易见,人即为文化核心所在。文化这种无形的观念日积月累影响着有形的存在。而关于政治文化的内涵,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2]。一个政党的先进与否,生命力旺盛与否,都和党内政治文化是否健康利害攸关。一个政党的涣散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涣散,一个政党的溃败始于党内政治文化的崩溃。我们必须吸取世界上许多老党大党执政的经验教训,切实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利用先进的政治文化凝聚力量、焕发生机,全方位塑造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永葆青春和朝气。
就党的建设本身而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强党兴党的坚实土壤,是彰显政党发展质量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现实表现。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来源于党内长期的政治实践。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重要基础,有助于解决党内政治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3]。新时代我们党的执政依旧面临“四大危机”和“四大考验”,因此要从根本上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着力营造先进的党内政治文化。
随着物质资料的丰盛,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现实挑战也如期而至。一些党员的思想受到了纷繁复杂的思潮的冲击,党内政治文化领域乱象频出,其中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态度暧昧、政治情感冷漠、政治信念缺失、政治品格不纯、政治纪律松懈等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将这些问题概括为“七个有之”[4],这一形势长此以往将严重危及党的事业。为维护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需要在“破”与“立”上共同发力,既需要清扫各种不良思想的“污泥浊水”,又需要着力构建政治生态的“青山绿水”,标本兼治。针对党内的乌烟瘴气,必须靶向治疗、拨云散雾,首当其冲,就是一个“破”字,要坚决抵制和破除各种腐朽思想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侵蚀,针对种种乱象重拳出击。从现实情况看,党内政治文化的主流是健康先进的,但受外部环境和党内某些复杂因素的影响,在某一局部、某些层面仍然存在如下一些与良好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要求格格不入的问题:
(一)“圈子文化”。就是所谓的“进圈子”,成为某个领导圈内的人,抱团防止被“边缘化”,以追求官运亨达。部分党员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为了谋求更坚固的关系网,经常混圈子、拉帮结派,更有甚者私立小山头形成一个个私人势力,在党内兴风作浪,以无形的利益集团干扰正常的政治活动。这种由私人盘结联合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势力,是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庞大集团。其中的官员往往形成依附关系,互相帮衬,极其容易滋生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地方保护主义等,形成一个脉络复杂的政治毒瘤。其中不少人为了自己无限膨胀的私欲以及政治野心,可以不择手段,滥用权力,将其变成为自己作威作福的武器,背弃了“立党为公”的初心,正是这些现象的存在,腐蚀了党的执政基础,使得党内政治文化受到严重腐蚀。
(二)“金钱文化”。古人云:“士修于家而坏于天子之亭”,一个人尽管在家刻苦修养德行,但是一旦到了天子之庭,掌握资源,就极易随着犯错而坏了之前修养的功夫。“进膏而不润者,少有”,腐败官员可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官员手里的权力极易成为自身追求享乐的筹码,尽管中国共产党有着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呈现多元化趋势,物质资料的富足,承平日久,难免滋长暮气,心生欲念。很多官员正是利用自己位高权重,轻易的将程序司法践踏在脚下,钻足制度法规的空子,甚至跨过纪律法规的红线,私吞公利,扭曲公意,让权力与资本搭线挂钩。汉代董仲舒说“就大者,不取小”,即头上顶着国家的名器,让人尊敬,这就是大,而财富为小。而现实中很多人达不到这种思想境界,反而是被金钱文化软磨硬泡的没了政治立场。
(三)“江湖文化”。称兄道弟,领导以自己为老大,下层唯领导马首是瞻,为领导私人事件鞍前马后,将党内正常的同志关系变成扭曲的依附关系。有的党员没有摆正思想,整天琢磨着怎么给自己开后门、找靠山,利用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交织,构建自己的权力网。在思想上已经完全抛弃了踏踏实实干政绩的正确价值观,每天奔走各级领导之间,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丢掉了共产党人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根基,造成党内思想文化的滑坡。
(四)“两面人”现象。有的领导存在思想明暗的严重不统一,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到理想信念,义正言辞高举信仰旗帜,私下举止却是背道而驰,败坏党内政治文化的风气。有的甚至迷信思想浓重,不敬苍生敬鬼神,大搞腐朽落后信仰,笃信风水,将自己仕途寄于虚无的迷信。还有的嘴上“清廉”,私下却是早就失去了这种“大公”的本心,人性中恶的一面在权力诱惑下被放大,无法谨慎的克制自己内心的洪水猛兽。
这些腐朽不良文化日渐侵蚀着部分共产党员的肌体,如果不及时加以大力破除,长此以往纵容下,会造成一种无序的、麻木不仁的氛围,滋生“破窗现象”,使得腐朽没落更加猖獗,以致滋生严重的犯罪。如果说一个党员政治思想的堕落,仍有法可解,那么一群党员政治思想的堕落引发的就是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了,这正是总书记提及的“塔西佗陷阱”,必须保持高度警惕而决不能掉入其中,公权力失去公信力的恶果绝不可食。因此党内政治文化的建设任重而道远,对于党内乱象必须予以肃清,持久发力,重构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着中国社会发展进入到全新时期的新局面,扛起了“打铁还需自身硬”的旗帜,开始了一连串自我革命的大动作,频频重拳出击。破而后立,只有破立并举,在认识到当前从严治党严峻形势后,迅速采取一连串行动巩固“破”的成果,给出具体可“立”的针对措施。立字当头,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各方面提升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敬终如始,善作善成。
观念文化建设,其中核心就是价值观培育。回顾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无数历史紧要关头,清晰得证明,如果没有价值观的培育及思想建党,我们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的指引,就会面临迷失与迷茫,更不要说取得今天的成功了。因此,注重党内思想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显得举足轻重。要坚定党员的理想信念,使其在面对现存的形形色色不良诱惑时,能够清晰的加以认识,保持清楚的头脑,心中有一条绝不可触碰的底线。自觉加强心中道德自律的束缚,自觉建立起正确的政治理念,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武器来抵制不正之风。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加强政治文化建设的“四个坚持”。
首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魂”。在我们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始终牢牢坚守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并把其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一个政党的信仰就是对政党政治文化精神内核的塑造。这种选择,有赖于党内理想信念的整合凝聚,呈现出一贯的稳定性,使得党内文化呈现出这种鲜明的信仰特征。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改革开放和全面深化改革中,马克思主义都作为我们的信仰力量指导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其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优秀传统文化是政治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源泉,悠悠华夏五千年,历史的长河中孕育了无数时代相承的优秀文化成果。时空跨度绵延久远,内容包罗万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的合理内核,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价值追求;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以防己过的价值追求;有“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的仁德之道。这些精神瑰宝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再次,要坚持以革命文化为“源”。回顾我们党的发展历史,从弱小变为强大,从失败转向胜利,如此的非凡成就源自何处?一言以蔽之,无私则无畏,中国共产党从建立起,就是为了四万万中国人的全部利益而抗争,为全民族福祉而勇往直前。正如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的:“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5]正是这种无私奉献,不怕千难万险的革命精神,才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人民,以星星之火在广袤的中国土地上掀起燎原之势。革命的峥嵘岁月里,积淀下来的赤诚精神不胜枚举:“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等,至今仍激励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最后,要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人民,通过大力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进程中凝聚而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引领时代发展。党内政治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结晶,离开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制度文化来源于人类为了保障自身更好的生存发展而制定出的一套必须互相遵守的法则规范,让一切事物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协调个人、群体、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确保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制度无论是对于人们的物质还是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钱穆先生就曾赞叹制度化给我们历史带来的不朽功绩,这是中国历史之结晶,是中国历史无上成绩[6]。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扎牢制度的笼子。
一是对党内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充分重视党内民主的监督功能,将所谓的一言堂、家长制予以剔除,完善民主的一整套环节,从选举、议事、决策到监督,缺一不可。
二在于选贤举能制度的规范控制。人才是21世纪各国竞争的重要武器,选人用人对于整个党未来的发展都尤为重要,对于这方面的权力更是要严格加以规范控制,完善选任标准,将严格的准入、选择、管理、监督、考核奖惩程序作为准则,挑选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党内、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能够做实事,为党培养优秀的接班人。
三是健全问责制度,细化权力运作的整个流程的监管,针对权力与职责做到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问责具体。只有这样清晰的界定职责,才会使人人都谨慎运用自己权力,敬畏制度,从而不敢做出逾越。
党纪是任何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在道德上如此,在法律上更是如此,任何有想要试探这个警戒线的心存侥幸者都会受到最严厉的惩处。党员行为文化的底线是合规性,所有落马官员在懊恼自己的罪责时,都由当初最微小处违纪开始,一步步堕落,造成无法挽回的过错,因此,要把党纪党规始终放在约束党员行动的前线位置,时刻加以警惕。
党内各级干部都要带头示范,甘当勇当领头羊,形成一种无言的力量来影响更多党员规范调整自身行为。领导干部是国家的储备人才,通过层层选拔被挑选出来委以重任,尤其处于政治生态链顶端的领导干部更是“关键少数”,是党执政兴国的中间力量。能力越大,责任越重,广大党员领导干部需要切实在行为上成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者、维护者、引领者。在党内行为文化建设上需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实实在在地化解党员领导干部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和消极腐败的危险。完善监督与政务公开机制,将党员干部的行为纳入严格考核监督体系。
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葆政治本色的标志。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最高追求。作为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是广大人民在历史发展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因此,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就是检验我们工作成效的最重要指标。要切实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和人民群众文化紧密联系起来,活动教育绝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搞“面子工程”。正如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所体会到的:不能光看领导脸色,还要多看群众脸色。群众的脸色是“风向标”,群众的表情是晴雨表,喜怒哀乐全写在脸上,领导干部要善于读懂这部生动的教科书。在深入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时,加强与群众文化的良性互动必不可少。是否维护和发展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否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都是作为衡量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作为服务型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服务型执政党的核心。党性和人民性向来都是一致的,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我们党走过的90多年奋斗历程,无一不是为了人民群众谋发展、谋幸福。这些来之不易成果的取得缘于紧紧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中国共产党源于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种血肉相连的切割不开的关系,支撑鼓舞着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越过一座座大山,战胜一次次艰险,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事实证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深奥的概念,也不是一个停留在口头、思想上的理念,而是深入贯彻在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中。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全党参与、久久为功,需要破立并举,才能使党的政治生活真正健康向上,才能使党的事业蓬勃发展,满足人民更多元化的诉求,不断提升各级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