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廷昌 王浩斌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在世界处于深度发展巨大变革和重大调整时期的历史背景下生成的。这一思想所体现出来的关注人类命运的政治情怀、开创和合共生的发展理念、践行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参与全球治理的使命担当,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在整体上全面反映了习近平为人类进步事业做贡献的根本立场、奋斗目标、科学方法和精神动力。现阶段,是中国走进世界舞台中心的新时代,深刻领悟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论是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还是对于建构新型的国际秩序,都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交锋交融日益频繁,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纵深延伸,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交织共生,这使得各国之间的互相依赖、互相联系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面对如何建构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并且必须予以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围绕这一课题,有人提出“霸权稳定论”,主张在全球范围内推选出一个超级大国来统领世界的一切事务;有人提出“全球治理论”,通过制定共同的规则把各国的政权意识予以弱化,把国际关系和国家地位予以彻底改变与颠覆,进而达到管理世界的目标;有人提出“普世价值论”,这种论调主张以西方“先进”文化或意识形态及其社会制度为绝对标准来统一全世界。然而,这些论调所导致的是近年来持续的经济低迷、恐怖主义、地缘动荡、文明冲突、贫富分化和生态失衡等一系列发展危机,其论调的自身反映无疑是一个“失序的世界”。尤其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整体实力相对下降,导致其政治地位深受冲击,促使其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进程受到巨大的阻挡,这就直接导致长期主导世界的美国在全球治理上的能力和意愿呈现急剧下降的态势,潜在地暗示着在接下来的一个时期内世界可能面临一个没有领导的“无极世界”。总之,当今世界的人类交往活动已经日益延展至包括网络、深海、极地、外太空在内的全球公域,但“相关规则总体缺失,这容易加剧大国竞争,危害世界和平稳定”[2]。
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领域的快速发展与崛起,“成为近代以来国际力量对比中最具革命性的变化”[3]。“尽管国际格局的变化并非总能导致国际秩序的相应变化”[4],但造成国际秩序重大变迁或者说有潜在力量分化“单极”世界的国家往往对变革国际秩序有着显著的要求。当前,由于政治的多极化发展以及各国互相联系和依存逐步加深的现实,且国际秩序的变迁有利于中国,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将会促使“中国的重要性、主动性和塑造能力都将稳步增强”[5]。也就是说,中国正在步入世界舞台的中心,新时代国际秩序的变革,中国必须发挥其大国责任与担当的作用,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的各种挑战、夺取全球发展制高点,因为这“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6]。但伴随而来的却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抛出来的“中国责任论”“中国搭便车论”“中国威胁论”以及“修昔底德陷阱”等系列责难问题,如何回应这些问题?又如何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发展?这就成为中国必须予以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
总的来说,在发展与困境并存、机遇与挑战共生的新时代背景下,人类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以及生存危机的挑战,面对发展及其衍生出来的系列难题,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无论其经济、政治、文化实力多么强大,也不能单独治理国际事务。正如习近平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7]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
当今世界正处在巨大发展、深刻变革和重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纵深延展,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化高度发展,随之产生的经济增长问题、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地区矛盾热点问题,以及恐怖危机、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艰难选择,习近平既立足中国现实,又着眼世界发展,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这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首先,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众所周知,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消除战争、持久和平”都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习近平站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上,立足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紧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潮流不可逆转的具体实际,着眼于世界政治局势的重大变化,呼吁世界各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走出一条“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和平交往新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因此,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后苦难遭遇中得出的必然结论”[9],也就是说,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只有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国与国才能和平相处”[10]。
其次,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当今世界进入新时期,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之大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11],这使得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互相交织、交替,复杂而激烈。众所周知,安全是世界各国人民得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有效解决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延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建设普遍安全世界的关键不是如何增强安全的物质力量,而是转变安全的思想观念,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应该转变安全观念,积极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12],遇到矛盾应该“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13],共同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新型安全之路。
再次,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消除贫困,创设一个幸福美好、共同繁荣的大同世界,既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追求,也是世界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当今世界,正处在纵深发展巨大变革与重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延伸,给世界各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扩大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或者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分化鸿沟。当前,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思想不断以新的方式继续发酵,但在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的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4],这就在根本上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15]。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适符合世界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的大势,描绘了共同繁荣的世界,要求世界各国同舟共济,一起“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6]。
第四,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无论是宇宙星体的运行,还是地球物种的演化,抑或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创造,无一不呈现出复杂的样态,深刻地体现着世界的多样性。在这个意义上,“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17]。世界上各种文明因交流互鉴而变得多姿多彩,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18],也就是说,只要“秉承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19]。习近平坚持“交流与互鉴”的文明包容精神,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文明交流的巨大影响,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合共生”理念推向世界,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新秩序提供了中国方案。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展现示了“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交流互鉴的文明发展逻辑,它强调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坚持交流与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20]。
最后,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工业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现代工业社会又对自然生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已说过,我们人类不要过于得意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1]。这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度”的范围内合理地获取自然的资源。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自然观,并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自然观,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描绘了绿色低碳、环境友好的美丽清洁世界,揭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型绿色发展理念。这一思想,强调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全球生态的建设,要求世界各国不断推动全球生态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2]。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新时期建立新型世界秩序思想的中国智慧,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它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处世哲学,借鉴了当代世界的文明成果,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总的来说,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最为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3]邓小平也强调:“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24]习近平进一步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25]这些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历史创造者的深度把握与科学认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关注人类命运的政治情怀。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为出发点,深刻回应了在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时期人类“向何处去”的重大时代课题,是新时代应运而生、顺势而成的新型全球价值观。众所周知,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本质上是一种代表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它旨在向世界推行单极化的霸权思想,严重违背了人类文明多样化的客观规律,阻碍了人类向前发展的历史进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体现出来的新型全球价值观,是对“普世价值”的抵制与批判,它以全人类整体的历史进程为宏观视野,旨在“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26]。回顾人类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人类经历了血腥的热战、冷战,受苦最深的人民大众最大的愿望就是停止战争、谋求生存;人类遭受到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毁灭性灾难,那一代的人们,最为强烈的愿望就是塑造一个免于战争的和平环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历经殖民国家的打压,他们最迫切的愿望就是争取自由和独立;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最为强烈的愿望就是实现合作、共同发展。可以说,人类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回答“人类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这样一个问题的实践展开历史。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正是对这一关于人类命运走向作出的系统回答。为了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发展,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要求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27],摒弃各种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思维,共同“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过交往新路”[28];要求各国共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29],加强国际之间在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合作,“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防范战争祸患于未然”[30];要求世界各国共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31],坚持发扬开放精神,互相帮助,一起“营造人人免于匮乏、获得发展、享有尊严的光明前景”[32];要求世界各国互相“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33],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34];要求世界各国一起“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35],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以“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6]。
综上所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的客观现实,形成了人类“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注人类命运的政治情怀。
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37]。列宁也指出,无产阶级经过斗争而夺得政权之后,最为根本的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38]。习近平结合新时期的世界发展现状,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39]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指向就是“和合共生”。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和合共生的发展的理念,旨在建设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世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快速崛起、世界“多极”与“单极”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各国人民紧密相连的现实,为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如何进行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提供了科学指南:其一,它要求“勇于创新,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不竭动力”[40]。变革创新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破解新时期世界发展困局的重要方式,世界各国要抛掉陈旧思维、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使“亚洲变革和世界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41];其二,它要求“同心维护和平,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安全保障”[42]。和平的环境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和平,就无所谓发展。世界各国应该一起树立综合安全、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的观念,营造和平的国际环境,以“维护互相关系发展大局”[43];其三,它要求“着力推进合作,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有效途径”[44]。和衷共济、合作共赢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方向和大潮流,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在谋求本国利益发展的同时,需要兼顾他国的合理关切以促进共同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各国人民,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多作贡献”[45],实现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共同繁荣;最后,它要求“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46]。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尊重各国自己选择自己的社会制度及其发展道路,以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整体合力,同时要秉持开放精神,善于借鉴他国的发展经验,以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活力,共同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局和数字鸿沟等问题,实现世界的经济复苏与繁荣。
由此可知,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描绘的就是一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它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与中国优秀传统“和”文化在新时期的实践展开,充分体现了其和合共生的世界新型发展理念。
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在我国的创新发展和具体运用,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求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表现在其“对真理的认识就是按照客体存在的样子,即把客体作为不掺主观反思的东西来认识”[47];“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品格,正如马克思指出:“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48]。求真务实体现了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思想和实践性品格的精神实质,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对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与认识,也是对世界交往实践经验的科学概括与升华。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纵深发展,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进入更高阶段,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全面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49],同时,面对新时期世界历经的新变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时有发生,恐怖袭击、饥荒疫情交替出现,传统安全的问题以及非传统的安全问题激烈复杂,面对这些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50]。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提出世界各国要同心同德“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51],充分体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符合历史潮流的规律性、“求真”性。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而且蕴含着强烈的实践指涉性。“一带一路”的开展,其实质就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确证:在政策沟通方面,中国同四十几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协议,“实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52];在设施联通方面,我们和相关国家共同推进铁路建设、港口建设,“规划实施一大批互联互通想项目”[53],“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54];在贸易畅通方面,中国和“一带一路”参与国推进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当前,中国已“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55];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启动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不断加强同“一带一路”参与国的金融合作。目前,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为“参与国的9个项目提供17亿美元贷款,丝路基金投资达40亿美元”[56],有效突破了资金融通的瓶颈;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与“一带一路”参与国共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在“科、教、文、卫”及民间交往等进行多领域合作,同时,在相关丝绸之路的旅游年、文化节、艺术节、智库对话、研讨会等人文项目进行了合作,筑牢了民意基础和社会根基。这全面展示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性、“务实”性。
综上所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承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既体现了理论“求真”的一面,也体现了实践“务实”的一面,是新时代“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观点之一。当人们运用思维考察自然界、人类历史或者自身的精神活动的时候,出现在眼前的将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57]。这表明,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无论是内部的不同要素之间还是同外部的其他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当今世界是互相联系的统一整体。运用联系的观点审视世界,正是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立足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国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58]的世界现实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哲学依据。
伴随着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的日益加强,全球治理体系正在加速变革。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认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59],因此,当今世界各国的强烈的、普遍的需求就是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人类面临新时期呈现出来的一系列全球性治理危机,使得“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60]。在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体系的实践展开中,“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61]。习近平强调,在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6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主动承担国际责任”[63],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64]。“共商共建共享”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基本原则,如何改革与建设全球治理体系问题,需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65]。全球治理体系的共同建设与改革,应该遵循公正、合理、科学的导向,“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66],坚持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声援,不断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要以共享为目标,“不搞一家独大,或者赢者通吃,而是寻求利益共享,实现共赢目标”[67],让改革成果惠及所有国家。
综上所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符合新时期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客观要求,符合世界各国人民的价值取向,是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新型全球治理观和责任观,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