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研究

2018-02-06 16:39:25王红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政党政治政党国家

王红玉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政党政治是当代政治文明建设的主流路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史上的后起之秀,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①《坚持多党合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团结奋斗》,《人民日报》2018年3月5日,第1版。。当前,这一制度正以生机勃勃的发展状态呈现于世,引起世界的高度关注。欲彰其“新”,必将比之与“旧”。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清醒地认识这一制度的演进轨迹与历史逻辑;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明确地坚持这一制度的内在基因与独有特质;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有效地延续这一制度的结构机理与效能韧性。

一、比较中认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逻辑

我国的政党政治发展,较之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起步虽晚但经历不同凡响;较之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虽有共通之处但更具独特优势。因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历史形成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

(一)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政党最早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大致分为两党制和多党制两种类型。其中,两党制起源于英国,最早实行的是议会制两党制,即上议院议员由贵族世袭或国王任命,下议院议员由选举产生。选举中,通常是工党与保守党这两个旗鼓相当、势均力敌的政党,谁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则由谁组织内阁并成为执政党,掌握行政权与立法权,并由其领袖担任首相。在议会选举中获得次多数席位的政党是法定的“反对党”,将组成“影子内阁”,监督政府并随时准备组织下届政府。美国也是典型的两党制,但它实行的是总统制两党制。这一制度萌芽于建国之初,几经分化组合后逐渐形成了民主党和共和党轮流执政的局面。以总统胜选为准,总统所属的政党就是执政党,但执政党不一定在国会中是多数党,因为在三权分立的制度下,美国总统与国会议员的选举是分开举行的。实行两党制的国家,并非政党数量只有两个,而是两党外的其他政党一般不可能单独成为执政党。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实行多党制。多党制起源于法国,后来陆续为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所接受并有各自的发展。意大利是典型的议会制多党制,每个政党或组织通过选举得票比例获得议会分配席位。由于主要执政党的议席往往达不到绝大多数,不得不与小党共同执政,这对于政局来说是最大的不稳定因素。法国实行半议会半总统的多党制,总统将议会制下的内阁总理权利与总统制下的国家总统权利集于一身,其政局与意大利相比似乎稳定一些。德国采用联邦共和制的多党制,实行两票制和5%的关门条款,限制了小党获得按比例分配议席的资格,使政局相对稳定。

(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由布尔什维克党创立,它在20世纪近百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从多党到一党、又从一党回到多党的“轮回”。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将各政党分掌政权、组成联合政府的多党合作制设想付诸短暂实践,但最终由于政党间不可调和的尖锐斗争走向终结。斯大林时期,苏联明确实行“党的垄断”,走向绝对一党制。随后,在坚持一党制近70年后,多党政治瞬间卷土重来,苏共败亡,苏联解体。

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东欧人民民主国家,起初大多实行多党合作制,由共产党、社会民主党、小资产阶级政党、民族主义政党和部分自由派资产阶级政党共同分掌国家政权。随着冷战爆发,斯大林和苏共决定结束多党乱局,要求东欧各国按照苏联模式建立共产党一党领导体制。罗马尼亚、匈牙利、阿尔巴尼亚完全照搬了苏共的高度集权一党制模式。南斯拉夫实行的是相对独特的一党体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实行的则是另一种类型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但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大环境下,这些国家维系了半个多世纪的政党制度,结局却是殊途同归,最终都被西方式的多党制所取代。

当今世界,除中国外,社会主义国家还包括越南、朝鲜、老挝、古巴,这些国家基本都实行一党制,它们的政党制度都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是在改造原有政党政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中国近代史上多种政党制度探索

中国近代政党政治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四十余年的探索。与西方国家三百多年的历史相比,我们时间短暂却经验丰富、体验深刻。甲午战争惨败后,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西方社会坚船利炮背后的政治因素,开始向西方学习,资产阶级革命派率先建立了中国的近代政党。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同盟会,运用党的组织方式和领导方式,通过辛亥革命取得了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胜利。民国初年,国民党希望实行议会多党制,但这一幻想在宋教仁遇刺的枪声中宣告破产。之后,孙中山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并确立“以党治国”基本思想。但随着国共合作破裂,蒋介石建立一党独尊、排斥其他政党的专制体制,这一思想被彻底歪曲和篡改。这种封建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混合而成的一党专制,最终把中华民族引向灾难。

(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在中国土壤中自然生长的政治果实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改变了中国政党政治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是中国现代政党政治发展的曲折进程中最主要的两个角色。面对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两党在新三民主义的政治基础上实现第一次合作,并取得了国民革命的重大胜利。但国民党内部分化的右派分子,为了篡夺革命胜利的领导权,不断掀起反共反人民的逆流,直至国共合作破裂。抗日战争时期,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关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呼声中,国共两党再次携手,共赴国难,共同谱写了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壮丽篇章。当抗日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时,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国民党反对人民民主,再次推行反共、防共方针,两党最终分裂。

国共两党在二十余年的周旋中,有合作有冲突有破裂,都是基于信仰的异同。国民党实行逆民主政治潮流的专制制度最终遭到历史的淘汰,而共产党主张建立由各党派、各阶层共同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得到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支持。经历了“旧政治协商”、“五一口号”发布、新政协的筹备与协商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终应运而生。可以说,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磨难探索出的适合中国国情与社会发展的政党政治模式。

二、比较中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有特质

世界上没有两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完全一样的,即便是同属一种社会性质,同属一种政党类型。同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土壤、设计构想和政治绩效,历经70年风雨正以蓬勃的政治生机向世人展示着独特的效能优势。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根植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与命脉,它是孕育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模式的土壤。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孕育之初就刻有中华民族的文化烙印——以儒家文化为底蕴的政治价值观。其中,最深刻的莫过于“大一统”观念与“和合”文化。“大一统”强调团结统一,强调集体利益,强调家国一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领导核心一元化,契合了中华民族内在崇尚统一、集中治理的政治情感。“和合”内含和谐与融合、中和与联合的宽容品格;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的参与主体多元化,契合了中华文明固有的兼收并蓄、和而不同的文化特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基因链。欧洲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主要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以市场经济、民主法治为基础。美国的政党制度,主要建立在移民心态、崇尚自治、个人主义、现实政治的文化传统基础之上。①周淑真:《政党政治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40页。而意大利虽然政府更迭频繁,但红粉事件不断的贝卢斯科尼,能成为二战后首位完成五年任期的总理,同样有其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背景,即意大利人追求惬意自在、无忧无虑的民族性格。反观当前世界混乱落后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它们在民族独立初期,大多盲目照搬原宗主国的制度,形式主义地颁布一部民主宪法,却难以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加上民族宗教势力的影响,政局长期不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缓慢无比。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正是合乎了几千年来我们的民族性格和情感习惯,因为根深蒂固,所以枝繁叶茂。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深层的结构设计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设计构想并非中国共产党首创。事实上,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同盟军的思想时就明确提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不是一个党所能实施的。”②《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9页。甚至“想争取资产阶级能够赞同国家资本主义,但是由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当时正遭到十四个国家的武装干涉,同时又进行着国内战争,俄国资产阶级和其他党派都敌视苏维埃政权,只剩下一个俄国共产党继续把十月革命的胜利坚持下去”,正如周恩来所评价的,“在苏联就没有完成实现列宁提出的跟各党派合作的设想。然而,在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列宁的设想实现了”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47页。。

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过渡时,对民主联合政府的结构就有了初步设计。毛泽东对中国国情和社会阶级的深刻剖析,早就明确了中国的发展必须依靠广大中间阶级,因为任何时候参加政党的人都是少数,留在党外的是绝对多数。“任何党的政策如果不顾到这些阶级的利益,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不得其所,如果这些阶级的人们没有说话的权利,要想把国事弄好是不可能的。”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45页。为此,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的抗日根据地就实行过“三三制”政权建设,即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进步分子和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为未来人民民主国家政党制度建设进行了科学试验。以此为开端,中国共产党逐步探索设计出了与中国社会结构深度契合的“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格局。

西方国家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与架构,同样缘于它们内在社会经济的自发过程,是渐进地演变,漫长地成熟。而亚非拉国家的现代化则显得较被动,多数是在西方冲击下和国际环境影响下的社会激变,如果不能结合本土实际创建自己的政党制度,只能让政党林立更加分化社会。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凸显的效能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精髓,充分考量了社会生态结构,应该说其既是自然“生长”的,又是精心“制作”出来的,凸显了独有的国家治理效能优势。

政党的产生是为了表达民意,是要将公众意志带到政府系统中,但从党(Party)由Part演变而来就知道政党的产生只是代表部分而非全体的利益,因此,旧式政党制度仅代表少数人、少数集团的利益。中国社会阶级发育的不成熟,决定了只能由先进政党来领导人民建设现代国家。但中国社会的分散性和多样性,又决定了不可能由单一阶级和单一政党来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政党充分表达民意,真实广泛持久地体现了民主价值。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所代表的阶级阶层利益,实现了有序组合、内在互补,从而为我国政党制度提供了更有效地表达社会利益、实现社会利益高效整合的重要渠道。特别是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的和合融通,使现代政党政治的民主价值得到了更真实、更广泛、更持久的实现。

政党关系是政党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政党关系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生态;另一方面,它又对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党关系和谐应该是实行政党政治国家普遍追求的目标,但在竞争型政党制度的模式下,这一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而我国的党际关系是各个政党基于共同目标与相互合作而达成的平衡,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政党关系精诚团结又互相监督,政党政治合力聚焦社会发展。同时各政党还保有相互监督的权力与不同的政党特色,这是在求同存异中的平衡,是促进发展与进步的平衡,体现了本质上的和谐,并有利于各政党共同聚力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政党的利益表达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整合,但在旧式政党制度下,受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限制,政党的决策往往会造成社会撕裂而非整合。在发展中国家,想要既能保证政党决策及时有效,又能实现广泛的有序政治参与,并不轻松。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汲取了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的优点,摒弃其缺陷,在利益整合上更有效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中,政党高度重视社会整合,科学民主执政推进社会稳定。而独特的党际关系,更加扩大了社会整合的边界与张力,使不同群体的愿望和要求以合法形式表达出来,使各种矛盾和问题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得到妥善化解,从而提高了社会整合质量,也提高了政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三、比较中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势

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党制度,都在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这是一条普遍的规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设,应准确把握世界政党制度普遍性与本国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要用智慧将自己成功的做法总结提炼为制度,也要善于吸收和借鉴世界政党政治中的成功经验,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审时度势,谨慎从事,将我们的制度效能最优化。

(一)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格局不动摇

纵观世界政党政治,凡是比较成功的政党制度,都有一两个强大的政党作为国家发展的支柱。比如在英美,尽管不止有两个政党,但仅有两个政党处于支柱和主导地位。在实行多党制的德、法、意,尽管多党林立,合法竞争,但事实上主要执政的政党是基本稳定的,内阁主要成员也基本稳定,因此使历届政府的内外政策保持了较强连续性,国家政治社会稳定发展。然而,在实行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共性存在的问题就是政党骤生骤灭,政党分化组合不断,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党作支撑,使得国家的政治局势非常不稳定。俄罗斯20世纪最后十年的政党林立,非洲、拉美等实行多党制的国家政变不断,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历经5000年的发展,形成了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特殊国情,这种复杂多样程度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一方面,中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结构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政党成为国家的核心力量,支撑起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而这个政党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凭借其特有的先进性与彻底的革命性,不仅对中国社会有独到而深刻的理解与把握,而且与中国社会各主流政治力量实现团结与合作,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前途和命运的责任者和领导者。因此,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然成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共同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中国社会政治的分散性与多样性,又决定了建设中国的事业不能仅有核心力量,还必须广泛联合各种积极进取的社会政治力量,建立起广泛的政治同盟。这就决定了统一战线必然会伴随并贯穿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及建设事业的始终。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分散性社会力量的代表,必然成为统一战线事业的重要主体,并团结在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政治力量、领导力量周围,共同致力于国家的现代化发展。

因此,发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势,必须首先坚持“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的政治格局不动摇。

(二)推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运行机制再完善

政党制度的运行如同机器的运转,需要不断地磨合与润滑,需要人类的政治智慧与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现行政党制度中,有一些成功改良的案例值得关注。如法国第五共和国,实行“半总统制半议会制”,目的是为了加强总统权力,减少议会权力,将总统置于各党派和议会与政府之上,总统成为行使国家权力的“保证人”和“仲裁人”,避免出现政治危机,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征和独特运行机制。再如德国,为避免政党数目繁多造成政治混乱,采取限制小党参政的选举制度。一方面,采用两票制,即选民同时投出两票,分别选出一名选区议员和一个政党;另一方面,选举法规定“5%条款”,即一个政党至少得到5%的选票,才能在联邦议院拥有席位。这两项革新是对选举制度的重大发展,为稳定政府和规范多党政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领导党,是支撑国家制度和政治体系的主体力量,对国家、民族、人民负总责;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是参政党,在与执政党共同维护、改进我国政党制度的进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其自身的政党功能与价值。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是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基本职能。当前,加大民主监督力度是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运行机制的有效路径。民主监督是我国政党制度内在结构最重要的元素,也是民主党派最重要的存在价值。民主监督重在“民主”二字,它强调参政党要在维护民主政治、政党体制、运行机制、政治秩序等原则方面,在与执政党保持基本共识的前提下进行监督。参政党应该更关注自身的问政品质和监督能力,关注自身是否能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政策主张,是否有建设性的方案和替代性的措施。当前这一职能还有待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正如邓小平所言:“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页。

(三)促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势更持久

从世界各国政党发展的一般规律来看,政党制度的历史与政党生命力存在正比关系。以当代历史最长的政党——英国保守党为例,不断加强组织建设,一贯注重严明纪律,将党内派别斗争控制在良性范围内,提高党内民主,团结一致对外,是其永葆政党活力的有效举措。再如古巴,作为西半球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又长期处于仇视它的美国的眼皮下,古巴共产党保持长期执政的秘诀就在于,丝毫不放松自身建设。古巴共产党长期重视党的领导制度与干部队伍建设,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保持强大的行动能力;重视加强党的道德与廉政建设,密切联系群众;重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基层革命政权的堡垒作用;重视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以及利用宗教力量展现党的社会影响力。②李金河:《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研究》,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年,第335-339页。

不论什么性质的政党,想要得到民众的支持,都应该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变化,不断修正调整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是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期执政的大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既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也要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用坚定的政治理念,高超的政治艺术,使中国的政治社会系统保持有容、有序、有衡的良性运行状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要不断增强自身使命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能力,保持政党生机,与执政党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回应,做执政党称职的参谋、帮手、同事,共同促进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优势更持久!

猜你喜欢
政党政治政党国家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布达拉(2022年8期)2022-05-30 10:48:04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台湾政党政治中的“时代力量”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关于加强我国政党政治过程的研究和教学的思考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从中外政党比较研究的视角看中国政党政治参与的发展
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政党政治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