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力

2018-02-05 00:15秦谦谦
新一代 2017年19期
关键词:氛围兴趣创新

秦谦谦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下,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来自于课堂。课堂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如何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一方面要靠教师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表现自我,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现个性的舞台。

关键词:氛围;创新;兴趣;

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怎么才能让鸡吃呢?他掰开鸡的嘴,把来硬往鸡嘴里灌,大公鸡拼力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到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这时,大公鸡自己就吃起米来。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跟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将一定会好得多!”

陶行知“喂鸡”说明的道理很清楚,就是教学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这个主导作用就是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会有好的效果。

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使他们由被动变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呢?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客观外界事物需要与否和需要的强烈程度决定着兴趣的有无和兴趣的浓厚程度,只有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感到所学的内容需要知道,学习起来才会兴趣盎然。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供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做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让课堂充满情感的碰撞、情绪的体验、生命的交流。课堂上始终保持“动中有节,乱中有序”的状态,既不太放任,也不过于严肃,形成积极、活泼、健康、向上的课堂氛围。这种氛围中,任想象驰骋,任思路纵横,多种想法涌动、交汇,自然会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引发创新的潜质。如《项链》一课,此篇课文,学生在英文阅读中已经学习过。如果老师上来分析故事情节,学生会很厌烦。我听过一节课,这名教师处理就很巧妙,要求学生自己课下阅读文章,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而后思考尝试续写结尾,课上讨论。上课后,学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同学说“玛蒂尔德悔恨不已,慨叹年华已逝,从此一蹶不振”;有同学说“玛蒂尔德喜出望外,偿还乐3万6千法郎,开始了新的追求,新的生活”;有同学说“玛蒂尔德与佛来思节夫人争吵不休,最后不得不诉诸法律”;……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动中有节,乱中有序,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本文结尾的特点: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余地,结尾不仅是一个深刻的悬念,更是一个绝妙的讽刺,是对玛蒂尔德的极为强烈的讽刺。一课时不仅完成了本文教学,而且有许多的学生发言让人惊喜。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要敢于创新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思生于疑”。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了鼓励创新,让学生敢于创新,允许学生出现学习上的错误。在教鲁迅先生的名篇《祝福》时,有关祥林嫂之死的理解,笔者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些人与祥林嫂之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引导学生去发现各色人等,如鲁四老爷、四婶、大伯、卫老婆子、柳妈等。接着再提出一个问题:“祥林嫂对自己的死应不应该负责任?”经过广泛讨论,就有学生富有创意地指出祥林嫂对自己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她面对婆婆的逼嫁,以死抗争来捍卫自己所谓的“贞节”;她把自己所受的种种压迫归结于自己的“真傻”。最可悲的是她竟然迷信柳妈的一派胡言,到土地庙去捐一道门槛去代替“一世罪名”的自己让人践踏,以求一生的轻松。一番高论博得了师生的共同赞扬。赞赏之余,笔者投影了许寿裳先生的一段精辟论述:“《祝福》描写一个旧社会妇女的牺牲者,极其深刻,使知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祥林嫂被封建礼教所吞噬,更为可悲的是祥林嫂也不自觉地加入了残害自己的人群之中,而且至死不悟。引出这样富有创造性的答案,让全体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教学效果很好。 事实上,创新教育的开展并不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每天都有独到的所想所做,而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具备创新的基本素质,以培养创新能力。

三、适当变换教学方式,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例如《最后一片绿叶》,此篇课文是课内自读课文,我换一种方式学习此篇文章,指定两位学生准备此课,让他们给同学们讲课,并成立其他同学组成的备课小组,他们积极准备,协助两位学生做好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上课时,同学们感到新鲜,都积极举手回答,这两位小老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平时不爱举手的学生也积极配合,课堂气氛活跃。初次成功的快乐,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再也不把语文课当成负担,随后,我又让他们讲了体会。其中一人说:“老师,当老师真累啊!我这一节课准备了一个星期,此外还有我们同组同学的努力,而老师每天都给我们上新课,可见他们太辛苦了,一定不辜负老师们的期望。以后我们好好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从这次活动后,同学们的学习语文的劲头更高了。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突出其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中语文说明文的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等特点,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使教学枯燥无味,学生容易疲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等方面的限制,直接展示各种事物的现象,使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地把内容教给学生,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对课本的重点、难点通过具体材料的感知,直奔中心,分散难点。

(二)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可以在课前寻找一些影视资料,先让学生有个视觉的感受。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又如《雷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录像片断,使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茶馆”的兴衰,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对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这篇课文提供了很大帮助;反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提问、讲解方法,不够具体、形象,方法简单、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失去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生活条件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他们个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课堂中,恰到好处地使用利用多媒体参与教学,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道士塔》,本文以道士塔为引线,记叙了在愚昧无知的王道士的掌管下,敦煌文物被破坏以及被外国冒险家劫掠的经过。对外国冒险家劫掠敦煌文物这一细节,我下载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解说,同学们全神贯注,教室鸦雀无声,一个个脸上的流露愤慨的表情。最后结束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许有辉煌的历史,也许也有屈辱的过去,但不管是辉煌还是屈辱,都需要有几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祖宗遗产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干出成绩,才能在强手如林的世界和平崛起。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說……”试想:如果一个学生总是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总是不会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一回答问题就被老师否定,同学们都看不起他,考试总是不及格,那他慢慢的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老师讲课要十个手指弹钢琴,不漏掉每一位学生,不放弃每一位学生。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朵小花都展开美丽的花瓣,每一轮朝阳都发出灿烂的光芒。课堂也就必然散发出生命的灵性和无穷的魅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氛围兴趣创新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浅探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