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饲喂方式对杜长大商品猪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2018-02-05 11:22:59周建雄朱志付袁雪波李岑曦梁保颂李红伟孔凡勇
养猪 2018年1期
关键词:每千克转化率生猪

周建雄,朱志付,袁雪波,李岑曦,曹 林,梁保颂,李红伟,孔凡勇

(1.云南省建水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云南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4399;2.云南省建水县面甸镇畜牧兽医站,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54399;3.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100)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山区面积占85%,世居着哈尼族、彝族等11个民族,总人口450.1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8.52%。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猪产业扶持力度的加大,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比重不断增加,养殖方式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由于受土地、地理概貌、资金、环保压力等影响,在云南发展年出栏生猪10 000头以上的养殖场较少,而发展年出栏生猪1 000~5 000头的适度规模养殖场较为适宜。对于大型养殖场,自动化投喂设备的应用,使自由采食方式得到广泛应用。对于中、小型养殖场来说,人工投喂具有投资少,易观察猪群采食、精神状况等优点。目前,刘法滔等[1]进行了不同饲喂方式对某一生理阶段生猪生长性能影响等试验,而系统地对不同饲喂方式对不同生理阶段生猪生长性能、经济效益、背膘、血液理化指标影响等研究较少。本试验旨在探讨自由采食、分餐饲喂对不同生理阶段生猪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等的影响,为实际生猪生产中选择适宜的饲喂方式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试验在红河州建水县华鑫生猪养殖场进行。试验时间为2017年2月16日至8月16日。

1.2 试验猪的选择与试验设计

试验选择70日龄,健康、体重接近的杜长大(DLY)商品仔猪45头为试验对象,公猪去势、母猪不去势,按照公母各半随机分成3组,每组15头,栏舍面积20 m2。经分组后的试验猪体重经协方差分析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Ⅰ组为日喂3餐组,试验Ⅱ组为日喂2餐组,试验Ⅲ组为自由采食组。试验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60 d(25~60 kg体重)、第二阶段60 d(60~100 kg体重)、第三阶段60 d(100~150 kg体重),共180 d。每一阶段结束,进行猪群调整,试验猪体重经协方差分析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后进入下一阶段试验。

1.3 试验猪的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

参照NRC(1998)和中国猪的营养需要推荐量配制饲粮。体重25~60 kg饲喂肥育猪前期饲料,体重60 kg以上饲喂肥育猪后期饲料。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见表1。

1.4 试验猪的饲养管理

试验前,试验猪进行驱虫、免疫。试验Ⅰ组分别于 8:00、12:00、18:00 饲喂 3 餐,试验Ⅱ组分别于8:00、18:00饲喂2餐,试验Ⅲ组采用自动喂料桶自由采食,饲料为干粉料。分餐饲喂投料量以猪群在20 min内将料槽中料吃完为准,自由采食为料桶中剩余少量料时再投料。每天观察猪群健康状况,专人负责喂料与圈舍卫生,试验猪自由饮水。每一阶段结束,试验猪空腹称重,记录体重与饲料消耗。

表1 饲粮组成与营养水平

1.5 指标测定

1.5.1 采食量 分别记录每一阶段、每一组的饲料消耗。

1.5.2 净增重 试验猪分别于试验1 d、试验60 d、试验120 d、试验180 d空腹称重,计算各阶段的净增重、日增重。

1.5.3 活体背膘 试验120 d时,以A超测量各组试验猪胸腰结合部、腰荐结合部沿背中线左侧5 cm处的二点膘厚平均值。

1.5.4 料重比 净增重与饲料消耗比。

1.5.5 血液理化指标 试验120 d,分别采取各组试验猪耳静脉血1 mL于枸橼酸钠试验管中,4℃冰箱保存。测定血液白蛋白(ALB)、总蛋白(TP)、球蛋白(GLOB)、白球比(A/G)、总胆红素(TBIL)、肌肝(CREA)、尿素(BUN)、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激酶(CK)、血糖(GLU)、钙、无机磷(PHOS)。测试仪器为成都斯马特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6 统计分析

数据使用Excel整理,统计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25~60 kg体重净增重和日增重

由表2可知,自由采食组的净增重、日增重高于日喂3餐组12.11%(P>0.05),显著高于日喂2餐组16.89%(P<0.05);日喂3餐组净增重、日增重高于日喂2餐组4.26%(P>0.05)。料重比以日喂2餐组为低,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自由采食组2.78%、7.49%。

表2 不同饲喂方式对25~60 kg体重增重影响

2.2 60~100 kg体重净增重和日增重

由表3可知,试验末自由采食组的体重显著高于日喂2餐组(P<0.05),与日喂3餐组差异不显著(P>0.05)。净增重、日增重,3个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而以自由采食组最高,分别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6.40%、11.10%。料重比以日喂2餐组为低,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自由采食组2.00%、1.01%。

表3 不同饲喂方式对60~100 kg体重增重影响

2.3 100~150 kg体重净增重和日增重

由表4可知,3个组间的试验末体重、净增重、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净增重以自由采食组最低,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11.89%、9.67%。料重比,以自由采食组最高,分别高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37.54%、39.50%。

表4 不同饲喂方式对100~150 kg体重增重影响

2.4 25~100 kg体重净增重和日增重

由表5可知,25~100 kg体重阶段,3个组间的净增重、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自由采食组的净增重、日增重分别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4.67%、9.61%;而料重比以自由采食组最高,分别高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19.10%、18.66%。

表5 不同饲喂方式对25~100 kg体重增重影响

2.5 25~150 kg体重净增重和日增重

由表6可知,整个试验期,3个组间的净增重、日增重差异不显著(P>0.05),自由采食组的净增重、日增重较日喂3餐组低1.70%,较日喂2餐组高2.09%。而料重比以自由采食组最高,分别高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9.49%、9.89%。

表6 不同饲喂方式对25~150 kg体重增重影响

2.6 不同饲喂方式饲料转化率及经济效益

按照试验期间市场价计算,25~60 kg阶段饲料成本2.54元/kg,60~150 kg阶段饲料成本2.46元/kg,25~150 kg阶段饲料成本2.50元/kg。由表7看出,25~60 kg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以日喂2餐组为低,自由采食组为高,自由采食组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5.10%、8.26%;60~100 kg体重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以日喂2餐组为低,分别较日喂3餐组、自由采食组低2.03%、1.09%;100~150 kg体重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以日喂2餐组为低,自由采食组为高,自由采食组分别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37.52%、39.51%;25~100 kg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以自由采食组最高,分别高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 19.01%、18.66%;25~150 kg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以日喂2餐组为低,自由采食组为高,自由采食组分别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9.49%、9.81%。

表7 不同饲喂方式饲料转化率及经济效益

2.7 不同饲喂方式对背膘影响

由表8看出,活体背膘,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

表8 不同饲喂方式活体背膘

2.8 不同饲喂方式对血液生化指标影响

由表9看出,血液白蛋白以日喂2餐组最高,显著高于自由采食组(P<0.05),日喂3餐组与自由采食组、日喂3餐组与日喂2餐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总胆红素,以日喂2餐组最低,自由采食组最高,自由采食组显著高于日喂3餐组与日喂2餐组(P<0.05),日喂3餐组与日喂2餐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指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9 不同饲喂方式血液生化指标

3 讨论

3.1 不同饲喂方式对增重及饲料转化率影响

大型规模养殖场运用自动化投料系统或中小型养殖场采用贮料桶让生猪自由采食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饲喂方法,而分餐限制饲喂是我国千百年来生猪养殖的传统饲喂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许多研究结果表明,自由采食方式可提高猪的生长速度,但同时会降低饲料转化效率[2]。在本试验中,25~6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的净增重、日增重分别高于日喂3餐组12.11%(P>0.05)、日喂2餐组16.89%(P<0.05),饲料转化率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5.09%、日喂2餐组8.10%;60~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日增重分别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6.40%、11.10%,饲料转化率分别高于日喂3餐组1.00%、低于日喂2餐组1.02%。25~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的净增重、日增重分别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高4.67%、9.61%,饲料转化率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的19.10%、18.66%,试验结果与邱德兴等[2]一致。

本试验中,100~15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净增重、日增重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11.89%、9.67%,饲料转化率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37.54%、39.50%。25~15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的净增重、日增重较日喂3餐组低1.70%、较日喂2餐组高2.09%,饲料转化率分别低于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的9.49%、9.89%。表明,100 kg体重以后,随着生猪生理体重的增加,自由采食不仅会降低饲料转化率,而且生长速度优势逐步减少。

3.2 不同饲喂方式对经济效益影响

除了60~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组的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略低于日喂3餐组外,其他阶段均以自由采食组最高,日喂2餐组为低。其中100~150 kg体重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自由采食组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分别多2.63元、2.73元;25~100 kg体重阶段,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自由采食组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分别多1.27元、1.25元;25~150 kg体重,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自由采食组较日喂3餐组、日喂2餐组分别多0.65元、0.67元。

按照当地现市场价计算,100~120 kg体重出栏,销售价14.00元/kg;150 kg体重出栏,销售价14.50元/kg。以自由采食组计算,25~100 kg体重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为7.95元,25~150 kg体重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为7.50元,相差0.45元。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与市场销售价基本持平,考虑到疫病风险、人工成本等因素,以100~120 kg体重出栏为宜。

3.3 不同饲喂方式对背膘影响

限制饲喂可使背膘下降,瘦肉率增加已得到许多研究人员认可。本试验中,试验猪100 kg背膘,自由采食组显著大于日喂2餐组、日喂3餐组(P<0.05),结果与任善荗等[3]的试验一致。

3.4 不同饲喂方式对血液生理指标影响

血液生理指标不仅能反映猪生理状态和健康状态,而且是进一步了解饲养管理是否正确的依据[4]。本试验中,血液生理指标除了白蛋白、总胆红素外,各项指标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白蛋白的主要功能是维持机体渗透压平衡,而球蛋白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本试验中,日喂2餐组血液白蛋白高于自由采食组(P<0.05)及日喂3餐组(P>0.05),球蛋白以日喂2餐组为高(P>0.05),表明日喂2餐能改善机体蛋白质吸收和代谢状况,并增强免疫机能。总胆红素是临床上判断黄疸的重要依据,也是肝功能的重要指标[5]。日喂2餐组的总胆红素显著低于自由采食组(P<0.05),低于日喂 3餐组(P>0.05),表明日喂2餐组有利于改善肝功能。

4 结论

综合本试验结果,25~100 kg体重阶段,自由采食可获得较好的生长速度,但会降低饲料转化率;100 kg体重以上阶段,分餐饲喂生长速度优于自由采食。25~150 kg体重阶段,日喂2餐可获得较好的饲料转化率和经济效益,在不考虑人工成本的条件下,建议中、小型生猪养殖场采用日喂2餐方式。150 kg体重出栏或100 kg体重出栏,在市场销售价相差0.5元/kg内,以100 kg体重出栏为宜。

[1]刘法滔,阮艳锋,王重龙,等.不同饲养方式对猪生长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0,38(8):227-229.

[2]邱德兴,郭金海,陈友银.限制饲喂与自由采食对肉猪生长的影响[J].福建畜牧兽医,1998(1):34-35.

[3]任善荗,张牧,陶勇,等.瘦肉型猪育肥后期不同饲喂方式对生长性能及胴体品质的影响[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2(5):13-15.

[4]Wood J G,Johnson J S,Mattioli L F,et al.Systemic hypoxia increases leukocyye emigration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in conscious rats[J].J Appl Physiol,2000,89(4):1561-1568.

[5]方烨,姜辉,李太勇,等.老年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及尿酸水平与其心功能的关系 [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12):1882-1883.

猜你喜欢
每千克转化率生猪
生猪中暑的诊断及治疗
我国全产业领域平均国际标准转化率已达75%
生猪贴“秋膘” 管理要跟上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 00:45:49
入伏后,怎样防止生猪中暑
今日农业(2019年14期)2019-09-18 01:21:44
卖 葱
生猪 广西生猪自成一极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34
曲料配比与米渣生酱油蛋白质转化率的相关性
中国调味品(2017年2期)2017-03-20 16:18:13
透视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
中学化学(2015年2期)2015-06-05 07:18:13
为什么赔了
微量改性单体与四(偏)氟乙烯等共聚的组成及转化率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