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力
(淮南市环保信息中心 安徽淮南 232001)
近年来,环保领域的热门词汇之一便是“环保信息化”,这一方面体现了环保工作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随着环保工作的全面深入展开,传统的管理手段开始显得“力不从心”,需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带动环保工作的转型和效率提升。大数据在环保信息化中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行业、系统中实现数据的开放共享,让环境信息产生新的关联聚合,提高信息归纳整理的效率,分析和挖掘数据的价值,提高环境监管的效能和水平,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化的决策支撑。
环保信息化是环保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覆盖环保各领域的一项综合性工作,其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和分析,实现环保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进而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决策,为提升监管效能提供技术保障。
信息化是环保工作发展必然且不可阻挡的趋势。信息化发展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无限的发展机遇,并日益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更迭的周期短、数据量大,传统的环保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国家对生态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并出台与实施了相关政策,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任务等。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信息化建设是加快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实现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转变环境管理和工作方式,实现环境综合决策科学化、监管精准化及公共服务便民化的有效手段。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大数据不仅包括环保部门内的数据,还会关联聚集相关领域的数据,因此被赋予了新的行业内涵,环保信息化已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发展需求。
大数据时代下,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信息化建设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环境数据整合和应用的创新,使得环保信息的覆盖面、及时性、有效性、准确性有了新的保障手段。
信息化建设可有效梳理整合环保业务流程,缩减不必要的中间过程,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使得环保工作效率更高,耗时减少。
环保信息化建设可达到下目的:通过对大量实时、准确的数据进行定量、定性、关联性分析,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最大程度地保证数据和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破解地方保护主义对环境执法的干预;建立一体化的业务管理系统,对主要的环保工作能够实时监控、持续监管和决策辅助,对突发的环境事件做出快速反应、准确评估、有效解决,对公众反映的环境问题能够及时处理和反馈,保障公众对环保事务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等。
环保信息化建设,催生了数据收集、数据更新、数据管理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新型就业岗位,也为环保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环保信息化的完善使得环境监测体系和数据来源进一步拓展,向多指标、多维度、高强度的综合监测发展,各类物联网互通互联,构建环境大数据库。
环境数据更加深入聚合,对跨地区、跨行业的数据加以发掘利用,并向数据开放共享转变。
新技术、新模式将引发环境管理和政府服务方式的变化,污染源监管向政府主导和社会共治的模式转变;提升政府的运作效率和服务能力,政府职能向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转变,服务渠道多样化,公共服务更规范化,公众的感受更加真实和方便。
运用大数据建设加强环境监管力度,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推动环境管理业务协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使环境管理和治理工作更科学、高效。
信息化建设是环保工作发展的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如何从海量的环境信息中发现客观规律和关键因素,提高环境管理的决策水平和能力,预测、防范、及时且有效地处理各类环境问题,都需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水平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