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教学的途径探索

2018-02-03 21:20王丽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7年9期
关键词:虚构隐喻梦想

王丽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一直以来深受读者的喜爱。小说阅读是一个会意解读的过程,它不仅是故事的传达,还是阅读文本过程中思想的交流。找寻到适合的阅读鉴赏小说的途径,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和感受小说的独特美质。

但是,目前的小说阅读和教学观依旧停留在关注诸如形象、环境、情节等小说的知识性内容,而忽略了小说文本的独特性。现代小说阅读应该是一种整体阅读,是一种对文本情感、态度和价值的终极追求,是文本内部各要素的丰盈圆融。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观,使小说教学走向两个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是关注知识积累,一是关注精神养成;一个使学生走向刻板的小说解读,一个使学生走向个性化的小说审美。小说教学应引导学生找到准确的切入点走进小说本质,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从而引领学生走向精神发展。

一、把握小说隐喻特质,多元理解小说主题

往往越是优秀的小說,其主题就越是丰富多元,它也包含着更深更广的隐喻。作家在故事叙述中深藏着他的种种寄托,这种种寄托便形成了作品的丰富与多元,这种丰富性、多元性正是作品强大生命力的表现。我们在小说的阅读教学中不能只是走马观花式地了解故事情节。面对一部内涵丰富、情动于衷的作品,读者会“横看成岭侧成峰”。阅读《炼金术士》,牧羊少年圣地亚哥寻梦的旅程启示我们,梦想是一切幸福的基础,只有相信梦想的力量,坚定不移地去追寻,才能最终寻找到人生的财富:卖爆米花的小贩以经济实力为借口无限延迟寻找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碌碌无为的庸人;寻找绿宝石的矿工的故事则告诉我们只要永不放弃,梦想就会实现。隐喻在作品中的多元主题,经不同读者的解读,或者同一读者的多次解读,会被充分挖掘。这种挖掘把作品的思想力量释放,读者也由此收到教益,得到熏陶。

小说的主题往往蕴涵在故事中,蕴涵在作品的形象里,而不是作者直接的说理,因此我们在阅读时就有了多种解释的可能。阅读一部小说,我们始终站在故事之外,我们永远与小说有着或近或远的距离;而且,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又一定会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情感体验,通过小说进行属于自我想象的再创造。我们会以不同的距离、视角,甚至是不同的价值尺度来感受甚至审视同一个事件,从而产生完全不同的阅读体验和阅读结果——这就是距离,这就是距离产生的隐喻美。实际上,不要说像《百年孤独》等等魔幻小说,也不要说像《沙之书》《炮兽》《桥边的老人》《墙上的斑点》等等现代小说,即使是像《祝福》《孔乙己》《项链》等传统经典的小说,在现时的背景下都可以发掘其适合于“当下”的隐喻意义。

但是,必须尊重小说,尊重小说的本质特点。小说是以人物、环境、虚构等等关系及手法为特征的,也是因为这一点,我们在把握小说主题时更要善于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分析来发现、来思考。

二、把握小说虚构本质,鉴赏小说叙述技巧

虚构是小说的本质,也是小说最美的叙述技巧。小说家在进行小说创作时,绝不会拘泥于生活事实,绝不会对生活事实进行简单的模仿、摄制。虚构高出于实录,甚至比实录更为真实。这种真实就是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比生活的真实更能反映出生活乃至人情人性的本质。

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学生不仅是和小说主题的隐喻性有很大的距离感,就是对小说的技巧鉴赏都存在着距离。所以,在具体的小说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懂得,正因为距离的客观存在,我们阅读作品时,总是会带着自己的经验去体会,带着自己的梦想与愿望去推想,即便我们清楚地知道小说故事几乎都是虚构的。而恰恰是虚构,为小说创建了一个华美的舞台。作家本人通过虚构的创作手法来实现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东西,而我们读者在虚构里寻找着我们经验里的种种真实,一个无限的世界吸引着我们去窥探。

读《沙之书》,我们就会被博尔赫斯的虚构技巧折服,我们陷入了现实与神秘之间,有欲罢不能的惊愕。小说明明把我们带进了现实:街道、房屋、敲门声、谈话、买卖……但是它同时又把我们引入了令人不安的神秘,一本随时在生长和消亡的无限的书,这本现实世界不存在的书,竟成了小说最吸引人的地方,难道我们内心真正的渴望眷恋就是这虚构的不存在的东西?还是这“沙之书”暗含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某种认识?”沙之书”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博尔赫斯内心世界的独特映射?“沙之书”也许象征着我们内心的欲望——一种欲望达到、消亡,另一种新的欲望产生,无穷无尽无休无止;也许象征着世界的无限广阔,永远探索不尽,永远吸引你;也许象征着时间,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本身才真正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

三、把握小说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彩纷呈

小说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对人物的把握分析。人物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成功的人物塑造仍然是大多数伟大的小说家们卓越成就的标志之一。我们的阅读经验也能够证明这一点,阅读一部小说,往往是那些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最是活跃于眼前,深刻于心里。

个性是人物性格中最突出的一部分,也是人物有别于其他人的标志。我们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读到的林黛玉就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林黛玉性格中最突出的就是她的多疑善感。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个“惟恐”就是多疑的表现,疑他人会耻笑她,疑自己行为举止会出什么差错。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却依然有寄人篱下的哀愁,这种脆弱的哀愁却用孤高自傲的外在来包装。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表现得聪慧有礼。但这又何尝不是她“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的心理使然呢?

小说本身是一座花园,如何走进去需要找到准确的途径,我们应该抛开一些不必要的传统拘囿,让小说教学散发具有小说意味的活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充实其情感,完善其人格,提高其语文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构隐喻梦想
虚构
爱的隐喻
虚构的钥匙
虚构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梦想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梦想
完形填空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