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教育,要有适度的批评和惩罚

2018-02-03 04:29李兴元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批评惩罚策略

李兴元

摘 要: 批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对于教育学生来说,合情合理的批评惩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批评学生要讲求策略,教师在采取批评教育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批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施行教育惩罚要有分寸,惩罚要拿捏好尺度,要突出个性化,有针对性。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批评和惩罚教育的艺术性,科学而艺术地运用批评和惩罚,因材施教。

关键词: 批评 惩罚 策略

现在学校普遍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少用惩罚性处罚手段,认为处罚只能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丧失上进和改正缺点的动力。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若一提到“惩罚”,就想到“体罚”,这是对“惩罚”一词在理解上的泛化。“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规范的行为施以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乎规范的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教育惩戒”是以教育为前提,以惩罚为手段,以不损伤学生的身体为原则,以不再出现要“戒”的行为为结果。教育惩戒,在行使过程中兼具教育与制裁的双重性质,目的在于教育和戒除,而非单纯的惩罚。而体罚则是用罚站、打耳光等方式处罚学生的错误教育方法。惩戒权是教师用于惩处违反学校学习生活规范的学生的权力,针对的是学生违反规范的行为,是基于教师职业地位而拥有的一种强制性权力,它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权力,是维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的权力,也是教师职业权利之一。

部分教师一遇到学生问题就泛泛地谈赏识,好像赏识真的能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确,赏识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亲和力,但教育手段仅此一种,有时候是无济于事的——有不少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常常表现得不懂礼、不讲理,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苦口婆心春风化雨,有时候教育效果不佳。

批评、惩罚是必要的教育手段。对于教育学生来说,合情合理的批评和惩罚,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批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批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养成,无外乎是内因和外因的合力作用,而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还懵懵懂懂,少不更事,自省自觉意识都还不成熟,自制能力比较差。批评惩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戒尺,它能够使学生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道理外,还有法规。批评与惩罚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深处认识自己行为的对错,能从教训中认识社会的基本法则,有利于培养他们对“法”的敬畏精神。如果学生在校期间体会不到教师“严格”这面坚硬的南墙,就很难正确地理解社会既有“阳光”又有“风暴”的复杂性。等到走上社会再体会,那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

独生子女从小生活环境相对封闭,宠爱的人多,条件优越,处在家庭的核心地位,由此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某些教师产生了明哲保身的消极态度,小心翼翼地教学,课堂上不惹事不管治,对学生不敢批评没有惩罚,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妨碍了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逐步完善自我的过程,殊不知养盆好花都需要修枝剪叶,更何况是培养一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如果我们摈弃了“批评”与“惩罚”,这种教育是欠缺的、不完善的。

教育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劳动,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工作。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强烈个性化的学生,我们绝不能丢弃“批评”与“惩罚”这两件流传千百年的教育法宝。如果我们把握好运用的原则,拿捏好运用的尺度,就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有策略地进行教育批评

批评是教师通过语言教育学生,影响学生行为的一种重要方法。批评不等同于辱骂、谩骂,对待学生的批评教育,一定要遵循基本原则——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1.自尊处于人生需要层次排序的前面,教师在采取批评教育的过程中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自始至终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尤其是批评教育千万注意不要伤害学生。当学生的缺点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留情面的批评只会因损害学生的自尊心产生负面效应导致师生对立。遇到这种“尴尬”的师生场面,教师必须讲究施教的策略,或者以调侃的方式切入批评,或者冷一冷,等“子弹飞一飞”后再单独进行交流,给学生时间的缓冲,让学生有脸面接受批评;要么过后设置情景,让学生换位思考,自省自悟……教师要机动灵活地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做到既能顾及学生感受,又能达到匡正学生不良行为的目的。

2.人是感情动物,批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润物细无声。学生有了缺点错误,尖刻的数落,无情的训斥,常常会导致学生对批评的反感,滋生抵触情绪,严重时还可能发生“正面交锋”。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需要以父母般慈爱的情感,朋友谈心时的真挚,以及教师的殷切期待之情,将这些真情适时地渗透在教育中,恰到好处地激起学生心灵深处情感的共振,从而因势利导地矫正行为偏差,把他的思想引入正道。

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语言,最敏感的交流方式也是语言。教师跟学生之间的冲突,80%都是由语言造成的。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教师应加强学习,掌握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学生思想认识水平的差异,选择合情合理、易于为学生接受的批评方式,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批评,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有分寸地施行教育惩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认为:“没有处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教育惩罚既是教师管理的需要,又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某些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个性脆弱,受挫能力差。只有从小接受恰当的教育惩罚,不断积累惩罚产生的积极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抗挫能力,才会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惩罚”不是“变相体罚”,惩罚的艺术性在于采取富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方式,让学生从内心愿意接受它,弥补负疚心理,产生正螺旋效应。

1.惩罚要拿捏好尺度。惩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惩罚学生要根据他违纪违规程度的深浅,判定对他处以何种程度的惩罚。如果学生无意损坏了课桌,只需修补好就可以了;学生没有做好每天的值日工作,罚他连续值日几天就可以了;学生在校园里乱扔垃圾、纸屑,则应该罚他放学后去校园里捡拾垃圾;学生在课上顶撞老师,还口出秽言,做出出格的事情,就不能轻描淡写地处理,则应该要求其家长来校了解情况,学校给他一个警告处分,尤其还必须由学生在确实认识到自己言行错误的基础上,诚恳地向老师赔礼道歉……绝对不要过于放大“错误”,上纲上线。

2.惩罚要突出个性化。性情直率、精力旺盛的学生很容易激动。教师对这类学生的惩罚不能过于强硬,否则会产生适得其反的结果;而針对适应性强、喜欢交际、机智灵活、情绪易变化、做事重兴趣的学生,一旦出格,惩罚可以激烈一些,尖锐的批评可以使他们感到震慑从而改正错误;面对善于克制忍让、严肃认真、因循守旧、缺乏激情的出格学生,由于他们比较安静,不易表现出情绪,惩罚适宜在课后进行;对于沉静含蓄、做事坚定但比较敏感、容易受挫折、孤僻忧郁就应当尽量采取温和、委婉的态度,对他们不能过于严格或急于求成。

没有“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是愚昧的教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愿广大教育同仁不断探索批评和惩罚教育的艺术性,科学而艺术地运用批评和惩罚,因材施教,强化教育的效果,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朱鸿雁.浅谈教育惩罚[J].科教文汇,2007(11).

[2]朱正刚.特殊的惩戒[J].宁夏教育,2009(5):65.

[3]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2):20-23.

[4]王慧琴.教育惩罚的思与行[J].读写算,20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批评惩罚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神的惩罚
我说你做讲策略
Jokes笑话
惩罚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谈教师对学生的“批评”与“惩罚”
真正的惩罚等
Passage Four
印媒:克里访印“批评”莫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