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学生深度学习的新课程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方法

2018-02-03 21:56刘霞
文教资料 2017年29期
关键词:深度学习

刘霞

摘 要: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融合,就语文教学而言,就是要求学生能学到对其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其终生发展有用的语文。语文教学目标更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步骤和陈述方法是关键。

关键词: 深度学习 语文教学目标 设定方法

一、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

1.分析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既体现国家培养总目标的要求,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现状,体现课程开发的有关价值取向。课程目标是教师制定语文教学目标的直接依据。任何一个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以上一级目标为依据,总的语文教学目标与下属的语文教学目标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细化、具体化的过程,每一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因此,要确定每一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就必须明确上一级目标,即课程标准。在分析课程标准时,对其中提出的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能力要细细体会,总结重点,分清主次,把大的课程目标根据每节课关联性,分别制定成各章的课程标准,再根据各章的课程标准,划分各课时的课程标准,整个过程由粗到细,并逐渐确立为各节标准。

2.分析教材是语文教学活动设定的最根本的依据,课程标准也是依据教材制定的。教材是教师为实现一定语文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研究者精心设定的,因此在制定课程标准时,教师应该仔细阅读教材内容。例如把教材中设置的活动与课程目标相连接,这样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就可以既完成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要求,又完成教材中的活动。教材中的活动通常起到发散思维的作用,对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起点

1.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程下,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中的主体,是教师在设定语文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首先应结合对学生已学过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设计知识目标,并在对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目标的分析,培养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能力,进而实现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结合。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培养多方面的能力,但是究竟选择其中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作为本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还要考虑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的需要。学习生活中有用的语文,學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不同。其次,明确要为后续知识的需要打好的基础。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该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保持一致,即在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也要体现章章相扣,节节相连,学生学习的知识也是存在体系的,因此,每节课所设计的语文教学目标除了要完成本节课所要达到的能力之外,还要为后续的课程打好基础。语文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即学生对新的语文知识的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和技能准备。再次,深入考察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之前分析学生的理解能力,如果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能建立在此基础上,那么无论设计得多科学有效都不能够得到实施。

2.明确社会发展对语文素养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形势下又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既认识自然世界也认识人文世界,并且通过对两个世界的认识,进一步懂得人类活动与语文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树立人地和谐发展的思想,自觉地保护资源与环境;进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仅仅要求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的应用,即社会发展对学生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提出的要求,例如了解到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就应结合有关语文教学内容,课上设立相关的目标进行教育;在“世界环境日”或“植树节”等社会性节日临近时,应注意从教材中挖掘适宜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教育,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整理分析结果

在对课程目标、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社会方面的因素等进行分析之后,应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将章节目标细化,分别确定单元语文教学目标和课时语文教学目标。首先应列出每节课的语文教学目标,明确该节课应在本单元目标中实现承担什么任务,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哪些铺垫,并从构建学生认知结构考虑,根据学生已有认知基础,着眼当前的学习内容,扩大和重建新的认知结构,将各节课的知识联系起来练习,完善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其次,理顺各章节课程目标的主次。以课时看,每个科室要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都不止一个,而每个目标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同,因此,在设计时应由浅到深,环环相扣。再次,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确定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根据语文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可以把语文课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和实践课。不同的课程类型,制定的语文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具体说,新授课的语文教学目标应该明确规定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新的语文知识,应该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应该具备哪些必要的基础知识或者学会哪些基本的语文能力等。练习课的语文教学目标,既要充分顾及学生在上一节课中有哪些不明确的问题,抓住知识重点、难点,又要根据练习课在语文教学活动的不同环节增强针对性,可以从作业情况、学生原有基础等方面考虑。其次,在整理复习课的语文教学目标时要注重巩固、梳理已学知识和技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加以系统化,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自觉整理知识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实践课的语文教学目标设计应明确要掌握学过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应用及如何应用,要培养哪些实际操作能力,明确如何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参与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领悟学习语文知识的意义。

四、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最终环节。语文教学目标中应规定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结束后具备了哪种能力,并限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层次。对每节课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导向、评估、激励和反馈作用。在对语文教学目标进行表述时,应慎重考虑以下四个因素:

1.学生成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人。在制定语文教学目标时,无论是对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的描述,都应该写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即“能认出……”“能解释……”“能判断……”“能写出……”“对……作出评价”或“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清楚地表述出课程目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明确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盲目跟随教师的步伐,才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对行为动词的陈述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要求是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测量并且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表述语文教学目标,但是以往的语文教学目标中却往往采用了一些非常笼统、含糊并且难以观察的词语,例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这些行为动词仅仅表示了内部的心理过程,导致学生在学习过语文知识以后,自己都不能明确描述出学到了什么或者不清楚学习的程度,思维混乱,这样的学习成果由于难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难以为后续的学习铺垫,因此往往难以测量,无法检验。

3.对行为条件的陈述。语文教学目标中要求的能力有时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情况下或什么范围内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例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小实验,体验……”等。通过语文教学目标中给出的条件,学生在完成能力要求时,将更有方向感,不至于束手无策,感到茫然。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不设计行为条件就直接给出题目,并留出大量时间,让学生自行操作,不但效果不显著,还浪费了很多时间,因此,在表述语文教学目标时,应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实施的行为条件。

参考文献:

[1]陈辉.高中专题史课时语文教学目标初探[J].文山学院学报,2012(05).

[2]孔凡成.浅论语文教学目标的功能[J].连云港教育学院学报,1994(02).

[3]魏雯.新课程背景下关于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5(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深度学习
从合坐走向合学:浅议新学习模式的构建
搭建深度学习的三级阶梯
有体验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
利用网络技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几大策略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构建“单元整合、主题牵引”诗歌鉴赏“深度学习”课堂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