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教学何如是 语用课堂有实效

2018-02-03 14:21朱慧
考试周刊 2017年99期
关键词:学情

摘 要:“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看似简单,却是语言的积累、运用的过程。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达到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那么在课堂上就应抓住语言训练点、方法习得点、能力培养点,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关键词:关注体裁、学情;确定目标、训练点;以读促悟

有的时候拿到一篇课文,经常很彷徨,到底教什么?怎么教?看看这里得教,看看那里得学,一篇课文被我们肢解的支离破碎,课堂教学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趣。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要知道,语文实践主要是言语的实践,我们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使复杂的课堂能够简单化,追寻“学本课堂”,提升课堂的实效性。

一、 “未成曲调先有情”——关注体裁,确定目标

语文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教什么?要先设定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是决定一堂课是否有效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的取舍,则应该取决于你对文本体裁的关注。课标明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小学阶段的几种文体“叙事性作品的教学”“诗歌教學”“说明性文章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对这些作品的教学,课标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明确“教什么”,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给学生传授正确的语文知识,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科学故事。作为高年级段的学习,我们应该重字揣摩文字所表达的顺序,体悟人物的形象等。在教学时,侧重点应关注作者是怎样把科学实验写清楚、写具体的。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重点学习“风筝实验”的过程,关注到作者运用生动的形容词把过程写得十分生动,并引导学生抓住了富兰克林做实验时的所做、所想、所说等体悟文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二、 “大珠小珠落玉盘”——关注重点,找准语言训练点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语文学习看似简单,但是却是语言的积累、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引导学生扎实进行语言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强调语言表达和语言运用,就不能忽视文本的特点。不同的文体应该有不同的教法、不同的学习重点。关注文体特点,找准语言训练点对于我们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帮助。例如叙事性的作品写事是为了写人,那么是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个人多件事呢?这就要求我们聚焦事件,关注事件。其次要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的细节描写,并抓住语言着力训练点。例如特级教师孙庆博老师在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尊严》一课时,他通过两组词语引导学生关注到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抓住了外貌、动作的描写,再到文本中发现对主人公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描写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语言描写。他引导学生找出哈默的语言,针对三句话,进行朗读品味,感悟人物透过语言所表达的思想,读好人物的话语,体悟人物的形象品质,从侧面了解哈默与其他逃难者的不同,恰恰就突出了人物的“尊严”。整节课行云流水,看似简单,实则高效。

三、 “读中自有颜如玉”——关注阅读,以读促悟

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不可或缺!从古至今,朗读都是一直被重视的。有句俗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的重要性非同一般。于永正老师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颤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在琅琅书声中,学生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例如教学苏教版语文五下的《大江保卫战》一课,1998年的那场灾难离学生的生活情境过于遥远,那如何引领学生体悟语言文字的内容,就应该作为教学的重点。这样的阅读教学,我们就应关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同时,体会人民子弟兵保大堤、救群众的光辉形象。在感情朗读时,让学生读,相机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指导,体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内容。若学生悟不到的情,进不了的境,教师就可以进行范读指导。

四、 “柳暗花明又一村”——关注学情,找寻智慧火花

我们的课堂因学生不同、学情不同,有时变幻莫测。即使你课前预设得再周全,课堂上也免不了出现一些小意外。这些小意外的出现,可能会使原本和谐的课堂出现不和谐之音,让老师不知所措。也可能会因为老师的处理不当,从而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节奏。苏霍姆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对于知识方面的课堂冲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其实,教学的机智处理,缘于你对学生的尊重,缘于你把自己当成学生。学本课堂,就是要以学生文本。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变化,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刘莉老师在教学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会睡觉的植物》一课时,课堂上老师用幽默机智的话语,开启了孩子的学习之旅。面对低年级学生无法预设的回答,她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用不同的方法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词语“合拢”“低垂”“折叠”,我做你猜,你做我猜,在这样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学得有趣,学得高效。

看语文、学语文、教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语用的过程。语文教学该如何有效?站在语用的视角下,审视我们的课堂,那将会更简约、更灵动、更有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100条》.

[2]《找准言语训练点让文本语言增值——基于言语训练的阅读教学内容的选择》,《读写算教研版》.

作者简介:

朱慧,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玉山镇司徒街小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情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小学数学学情分析后的高效课堂
学情诊断:为“以学定教”的课堂指路
例析学情资源在初中历史文化课堂中的开发与运用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基于学情设计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新文化运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