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们往往没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更多的在教师的带领下,不知目标的去学习新知识,至于新知识学习了有什么用也完全不清楚。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有他们知道要学什么,学了有什么用的情况下,才会真正地体现主体地位。学生之间能力上的差异也很大,统一的进度和内容也会让部分学生“吃不饱”或是“吃撑了”,传统的课堂并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课堂上运用尝试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兼顾学生的学习欲望和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尽可能地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尝试教学法;分层学习;小组合作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情景引入新课,得到新知,再应用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先讲再练,学生跟随教师的采用相同的进度学习相同的内容。然而现在的学生之间差异很大,如果长时间采用相同的进度学习相同的内容,一部分基础好,思维强的学生肯定会觉得课堂越来越无聊,而那些基础很弱的学生,在基础知识还不能掌握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听课效率只会越来越差。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尝试教学法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不仅都有明确目标的进行学习,而且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不再以单一的标准评价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有所发展。
一、 尝试教学法与分层教学法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在新授课中使用尝试教学法,要求教师对课的结构层次、教学目标、学生学习存在的难点等内容十分清楚。因为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的结论是多维多层次的,课堂生成资源十分多,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的抓住学生不同层次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
在苏教新版《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AS)》中,笔者布置的课前小组尝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探索三组对应边、三组对应角相等这六个条件最少要满足几个就能全等。以往这个探索是在课堂上完成,学生在课堂上比较拘束,所得到尝试效果也不好,现在把这个活动放在课间,学生不仅能够自由地进行组内讨论,让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不同小组之间能力强的学生也能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探索。
在课堂展示过程中,每个小组都能把小组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清楚的讲出,有的小组是从1个条件到3个条件,有的小组是从6个条件到3个条件,其他小组积极进行质疑补充,以往单调的跟着教师学变成了学生们之间的相互答辩,不仅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探索给出了结论,还相互评价了两种探索方法的优劣。
新知的探索结束后,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因为学生能力不一,除了设置多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自主分层学习,还安排小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组长,适当的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二、 尝试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在复习课中的具体应用
以往的复习课经常采用的模式是先复习知识点,然后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些例题进行解题复习,这种“地毯式”的复习方法,机械化训练,并且多个知识点融合的综合题,学生掌握的程度很低;还有就是“以题代点”,设置很多练习,把知识点藏在题目中,让学生训练,大部分学生并不清楚那些知识点的多种用法,只是做一题就想一题,不能形成无死角的知识应用网。这两种方法也没有顾及到学生之间不同的能力,学生的听课效率可想而知。
在使用尝试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的复习课中,笔者在备课时会根据每个知识点的不同应用方式准备例题,例题准备好后会根据应用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对于几种知识点综合应用类型作为单独的一个版块进行备课,提前做好分层教学的准备。
在复习课布置课前尝试时,不会像新课尝试一样布置练习进行尝试,而是先让学生画出知识框架图,对照框架图以及手头的练习寻找每一个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并且进行分类,小组内用课间或者自习课的时间进行交流完善,变被动复习为主动复习,变机械接受训练为主动思考吸收。在正式上课的时候,教师只需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对知识点的具体应用方法进行复习,如果不够完整,教师课前的备课就可以查漏补缺,最后进行分层练习,巩固应用。
使用尝试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化学生的被动无目标学习为主动有目标学习,分层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上获得足够的学习资源,保证学生都能学有所成。这两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学情分析到位,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发展的主体,这样的课堂虽然更具挑战,但是对学生、对教师的发展都是莫大的促进。
参考文献:
[1]蒋悦.运用尝试教学法实现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2):92.
[2]冯丽贤.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探微[J].考试与评价,2017,(05):22.
[3]吴阳.尝试教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7,(07):93.
作者简介:
曹婕,江蘇省常州市,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