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摘 要: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理解领会了这些“联系”,就能真正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章以“圆的认识”教学片断为例,阐述如何借助生活中的圆形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圆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圆;数学;本质特征;教学片断;评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2-0055-01
圆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研究圆的特征的内在需求呢?设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生活中的物体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这个问题是一个数学事实,但要转变成学生的数学实践并积淀为数学素养和数学文化,就需要教师的指点和引导。教师可借助这一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探索圆的本质特征。
一、教学片断一
师: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圆?生1:胶带的侧面是圆。生2:光盘形状是圆。生3:圆桌的桌面是圆。生4:太阳是个圆。生5:不对,太阳是个球,是立体的,这里的圆是指平面的,太阳的剖面才是圆。师: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必须是圆形?生1:车轮。生2:方向盘。师:是啊,生活中很多物品似乎与生俱来就应该是圆形的,比如车轮,可是方形车轮不行吗?生:不行,太颠簸了。师:为什么圆形车轮能平稳行驶?生:因为圆形没有角。师:椭圆形也没有角,但为什么没有椭圆形车轮呢?看来我们得从圆的特点中寻找答案。
评析:这个环节旨在唤起学生对圆的兴趣。首先,学生确定圆是平面图形。然后,“哪些物体的形状必须是圆形”这一问题的提出,把学生从圆的外形认知带入对圆的功能性的思考。接着,教师以车轮为例,引导学生思考圆形与方形的不同,思考车轮为什么不能是椭圆形的。此时,学生的探究欲望已被充分调动起来。
二、教学片断二
师:同学们画过圆吗?怎么画的?生1:徒手画的。生2:用茶杯盖子覆在纸上画。生3:我用绳子画过。师:用绳子怎么画?生3:先把绳打个结,然后用两支笔,一支固定当作圆心,一支围着圆心旋转。师:瞧,他制作了一个简易圆规,同学们想试试吗?我给大家准备了棉线绳和橡皮绳。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两人合作,分别利用棉线绳和橡皮绳各画一个圆。然后小组交流“喜欢用哪种绳画圆,为什么”。最后,全班汇报交流。师:橡皮绳有松紧,画圆时若力度不一,半径就长短不一,就无法画出圆。所以,一个圆的半径应该相等。师:刚才合作时负责固定圆心的同学,请你说说要注意什么。生1:要固定好圆心,不然圆就偏了。生2:一个圆不可能有两个圆心。师:是的,一个圆只能有一个圆心,它决定了圆的位置。画圆时必须固定圆心的位置,确定半径的长度,一个圆只有一个圆心,它的无数条半径相等。
评析:画圆环节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圆的本质特征。学生在操作对比中发现:其一,棉线的长度固定不变,所以很容易画圆;橡皮绳由于有弹性,长度不断变化,所以难以画成圆。其二,从圆心到圆上任何一点的长度必须相等才能画成圆,也就是说一个圆的半径相等。学生们通过画圆进行思考和推理,得出圆的本质特征。
三、教学片断三
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说,圆是“一中同长”的图形,你能理解吗?生:“一中”是指一个圆心,“同长”是指无数条半径都相等。师:是的,这四个字概括了圆的特征。教师出示三幅图画:圆规画圆、棉线画圆、美术老师画圆,让学生找出这些图上的“一中”和“同长”。师:看来这三种画圆方法都是根据“一中同长”来设计的。古人说,圆出于方,是什么意思呢?美术老师将此话演绎得特别精彩,大家看看怎样找到这种画法的圆的“一中”和“同长”?(播放视频)生1: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就是圆心,正方形边长的一半就是圆的半径。生2:概括来说,交点是“一中”,边长的一半是“同长”。
评析:此环节是对圆的本质特征的总结与巩固。教师引入古代数学文化“一中同长”,让学生体会用圆规画圆、棉线画圆和美术老师画圆,都符合“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这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人的智慧,产生自豪感。美术老师画圆是一个亮点,因为这种画圆方式虽然和前面的方式有本质区别,但依然体现出“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
四、教学片断四
师: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生1:圆形车轮平稳应该和圆形的半径相等有关。生2:车轴在圆心的位置,所以汽车能平穩前行。师:车轴装在圆心位置,车轮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相等,所以汽车平稳。(电脑演示)师:正方形轮子滚动时,其中心点的运动轨迹是怎样的?正方形轮子滚动时其中心点是波浪形运动的,所以人若坐在上面会上下颠簸。(电脑演示)师:让我们异想天开一下,有什么办法能让正方形轮子平稳行驶吗?生:地面做成波浪形。师:说得好,如果把地面做成波浪形,方轮子也能平稳行驶。(电脑演示)师:所以,圆形车轮能平稳行驶有一个前提条件——平坦的路面。
评析:通过观看课件,学生更加了解车轮的形状是圆形的道理。但教师并未止步于此,而是提出了“有什么办法能让正方形轮子平稳行驶”的问题,这个问题令学生们兴趣盎然。表面看这是解决让正方形轮子平稳行驶的问题,实际上它是通过逆向思维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加明确:只有圆才有“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
参考文献:
[1]赵炳梅.“联系”让数学模型植根于学生心中——“圆的认识”教学片断与评析[J].小学数学教育,2013(05).
[2]姚进.小学数学中“圆的认识”的教学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