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艳
摘要:语言与文化相生相长,决定了语言无法孤立于文化而存在。语言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翻译作为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决定了翻译须基于对不同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只有了解并掌握不同语言所属的文化差异,才能真正的做好翻译工作。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日文化;日语翻译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作为人类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是思维的载体、物质外壳以及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规则,而构成的复杂符号系统,包括语音系统、词汇系统和语法系统。人类语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不断发展。语言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它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拥有着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脉络传承与变革。
“文化”,源于“人文化成”一语的缩写。《易·贲卦·彖传》中书:“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与历史的积淀物。文化,依附于物质又游离于物质之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习俗、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信息的传承,是人类相互交流与演进过程中对能够传承的一种意识形态的普遍认可,是对客观世界感性认知的升华。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它所属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它决定了语言的形式,也决定了语言的内容;语言是在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符号,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具体体现,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对一种语言特征的分析,就能对该语言背后文化获得更深入的理解。语言的可传播性,使得语言具备无限传播的能力,正是靠语言的传播性与传承性功能,不同国家、民族才得以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将自己的文化得以传承。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反过来又促进着语言的不断丰富与发展。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类,在他们的历史发展、文化形成进程中,造就了语言的多样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同国家、民族也不斷的进行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融合与语言的借鉴相互辉映,各民族的语言也得以不断创新与丰富。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
文化差异,是指不同地区、民族的人群所特有的文化不同而产生的差异。通常表现为地域文化差异、习俗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通常用以下几个指标衡量:1)集权度,即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社会组织对组织内这种权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2)不确定性的选择倾向,即人们在面对未来环境的不确定性时,更倾向于选择是面对或是避免;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倾向,即社会组织结构中是更崇尚个人主义,还是崇尚集体主义;4)短视取向或长期取向的倾向,短视取向的价值观更倾向于尊重传统与社会责任;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更注重节约与坚定。5)性别上位的差异,即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的性别价值标准;
1958 年,美国人类学家卡尔沃罗·欧博格(Kalvero Oberg)最早提出了“文化冲突”概念。他指出,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因为固有的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将出现摩擦,甚至对抗、冲突,但是不同民族都是在冲突与对抗中逐渐走向文化和谐与共同发展。
三、中日文化的差异
中日是一衣带水之邻邦,在几千年的历史交往中,两国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但是,由于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等不同,两国的文化又各具独自的特点,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一)中日两国都重视团队主义。但日本文化属于比较典型的集团主义文化,而中国文化在强调集体观念的同时,也能兼顾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差异在中日两国的企业文化中表现尤为突出。中国的企业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职责分明;员工在做好本职工作后,一般不会干涉别人的工作范围。而日本企业则重视团队合作意识,员工通常会积极主动的与他人进行信息、情报的交流,协同合作,不自我主张,凡事以公司,集团利益为主;协同能力是日本企业对员工考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二)中日两国都以“礼仪之邦”著称,但对礼仪的认识却大相径庭。日本人在会面时会行鞠躬礼,中国人见面一般是握手致意;吃东西不发出声音是中日两国都认同的餐桌礼仪,但日本人在吃面时却一定要发出声音,以表示面的好吃,从而表达对厨师的一种尊重,中国人则认为这样没有礼貌。
(三)日本人在语言交际方面比较倾向于间接方式,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一般比较委婉或采用迂回的方式,而中国人则比较直率,会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日本人在交流时,经常会使用“好像……”,“或许……”,“据说……”等暧昧、模棱两可的表达,而这在中国人看来,这种表达方式则是一种推卸责任的表现,但日本人却认为这样的表达方式是有礼貌且留有余地。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日两国的文化和习惯,我们才能领会日本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四)在一些非语言交际、生活习惯等方面,中日两国也有很多的不同。譬如,日本人时间观念很强,一般不迟到,中国人对此比较宽容,说“马上到!”而30分钟还没有到是常事;日本送礼钱要奇数而中国要偶数;日本车辆靠左行驶,驾驶室在车的右侧,而中国正好相反;日本人干杯只是碰一下杯子,喝多少随意,在中国则表示要喝完这一杯;日本开业时会送花圈,中国只有白事时才会送;中国人喜欢请客,日本人却习惯AA制……,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四、日语翻译须基于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
翻译,即两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转换,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语言、文化和翻译》一文中指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翻译的最大难题不是语言,而是文化。我国著名翻译家王佐良曾言:“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要想真正掌握好一门语言,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社会文化。翻译不仅是一项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无论是日译汉,还是汉译日,都是用一个国家的语言来承载另一个国家的文化,中日两国文化上的差异必然会在日语翻译时带来很多难以处理的问题,因此,了解、掌握日语和汉语背后的文化差异,是优秀日语翻译的基石。只有理解中日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并把这些差异与日语的翻译相结合;在翻译中学会中日两国语言的转换技巧,并基于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背景进行翻译,才能够准确把握中日两国语言之间的联系性,才能够做到日语翻译的顺畅和合理,让日语翻译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作为一名日语译者不仅是日汉语言交流的媒介,更要做一个中日文化的传递者。
参考文献:
[1]陈至燕.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化特点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36 (06).
[2]王婧媛.浅谈翻译中的文化因素[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 (S1).
[3]孙昕.中日文化的差异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 (06).
[4]姚莉娜,顾红,王萌,韩舒静.中日文化差异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