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人物心理特征探究

2018-02-01 05:15张涵
北方文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心理特征文学作品

张涵

摘要:高中语文的课本中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文学形象,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一些对于文学形象赏析的一般规律与技巧。这些规律和技巧对学生们深入了解文意,提高文章品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意义。那么,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文章人物心理特征分析的规律技巧,正确进行实践训练,提高我们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人物分析;心理特征

语文学科在高中各类学科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高中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是围绕人物塑造展开的,这就要求高中生要通过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从不同角度进行人物心理分析,这是提高我们文章理解的关键环节。作者在文章作品中,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体现时代背景和象征同类人物,把握分析心里特征的技巧与一般规律对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把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品之外的世间百态,加深我们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也为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借鉴。

一、把握环境描写来分析人物特征

高中语文教师指导我们,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社会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的描写等,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舞台,通过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对人物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把握。语文学习中,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环境描写进行分析与体会,并照会当时的社会背景,会自然引导学生总结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祝福》时,通过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并针对文章环境描写的内容设计问题,对学生进行启发提问。文章开篇说鲁镇人物和生活习俗并未发生多大变化,并突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女人:祥林嫂。通过前文的环境描写学生自然会对祥林嫂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下她的性格特征有了初步的把握,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对鲁镇的社会环境进行概括,并通过结合时代背景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中环境描写的理解。如:鲁迅先生在写这边文章之时,距离辛亥革命结束已经十三年,可是这里却“到了过年依然是最像年底的样子”,表明封建旧习俗并未发生多大变化;辛亥革命中,康有为是保皇党的代表,在当时的革命潮流中已经是落后人物。可是四叔家却依旧认为其是新党,这可以反映出当地的老乡们思想守旧,顽固不化,落后于时代。祥林嫂由于第二次结婚后,丈夫离世才回到了鲁镇,但是乡亲们依然叫她祥林嫂,也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坚守贞操的思想没发生改变;在祭祀时候,四叔不准祥林嫂沾手,四神将祭祀的活全都一个人做了起来,还将祥林嫂看为伤风败俗之人,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并未发生改变。鲁镇的描写,是辛亥革命之后,社会处于病态的真实缩影和写照,加之祥林嫂一生的遭遇和性格的变化,都是病态社会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这样,对文章作品中环境的分析,可以侧面辅助读者对文章内容和人物心理特征进行科学合理分析掌握,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学赏读能力。

二、通过文章故事情节的描写,来挖掘人物特征

这也是高中教师在语文课上,带领我们进行人物心理特征分析和理解做运用的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由简到难、由浅到深,逐渐引导我们对文章中人物特点分析,从人物形象分析,到人物内涵特点分析,以逐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通过对文章作品的详细品读和分析,学习作者写作手法和技巧,来提高学生的品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对《祝福》学习中,教师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特征的把握。在讨论过程中,祥林嫂的反抗精神是令人印象深刻,有的同学分析到:祥林嫂由于受到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风气影响,平时沉默寡言,胆子怯弱;可是,祥林嫂粗壮手脚,麻利干练的行为和脸上有神的大眼睛等,都可以体现出祥林嫂内心具有反抗的精神,刚强,不甘愿屈服。实际生活之中,祥林嫂也不甘愿向命运低头,她寻求自由和独立,她鼓起勇气,外逃做帮工;帮工中,她麻利干练,努力有序工作;为了坚守贞洁,她拒绝改嫁,哪怕牺牲自己的性命。这凸显了围绕祥林嫂的一系列情节对于展现其心里特征与性格特点的重要作用。在理解了祥林嫂的反抗精神的存在后,我们更要通过剖析情节来进一步理解人物的复杂性“人是矛盾的集合体”,通过对于文本中有关祥林嫂的情节进一步体味,可以窥见在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下,隐藏在祥林嫂反抗精神之下的奴性。祥林嫂在四叔家做帮工,由于其人生际遇等因素影响,她承担的劳动最多,得到的报酬却最少,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对待,她却心满意足,欣喜万分。文学即人学,祥林嫂的形象是当时社会中,受封建礼教摧残的无数个劳动妇女的缩影,祥林嫂的反抗,本质上只是想要得到一個比较安稳的奴隶的角色地位。其在反抗再婚情节中,所体现的也只不过是对封建社会夫权的维护,捐门槛也只不过是想为求自己没能做到从一而终所进行的弥补而已。经过老师的引导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和全面对文章中人物代表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理解和分析。

三、人物肖像描写,对人物命运进行分析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最直接最具象的表现,能够直观的体现出人物的外在形象,并且可以从中推知出其内心世界。《祝福》中,对于祥林嫂的外貌描写是具有代表性的,鲁迅作者对祥林嫂形象描写有三处,分别照应了祥林嫂重大的人生变故,在作者传神的描写下,祥林嫂的外貌浓缩了祥林嫂一生凄惨经历,体现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第一次是她丈夫死的时候,第一次到鲁镇做帮工,描写了她虽丧夫但尚未失去做人的尊严,只是单纯的寡妇相貌;第二次,是她再回鲁镇,捐门槛后,祥林嫂赎罪成为泡影,她一夜变老,成为木偶人的肖像描写,这里着重体现了祥林嫂这类劳动妇女的愚昧与被爱;第三次,是她成为乞丐模样,形如僵尸的描写。对于丑恶的批判,只要将它暴露在日光下即可。我们通过作者在文中对祥林嫂的肖像描写可以反射出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也是生活命运变化的映射,还体现了作者对于这些残害人身体与精神的封建礼教的批判。我们通过作者在文中对人物肖像描写可以反射出人的心理和性格特征,也是生活命运变化的映射,可以帮助我们高中生加深对文章理解的透彻性。

四、结束语

总之,高中阶段是学生语文思维训练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中,我们高中生对知识的认知、分析和探究能力已经形成,通过老师引导我们高中生对文学作品品读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人物形象和心理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促进我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兵.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探析[J].学周刊,2017 (6)

[2]邓方.建构主义与语文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 (1):6-7.

[3]赵丹凤.怎样提高初中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J].科技创新导报,2015 (9).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心理特征文学作品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谈谈“如意提梁”创意色彩与文化心理特征
有这13个心理特征的人,可能有潜在家暴倾向
农村中小学生书法前期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医疗纠纷不同阶段患方主要心理特征及应对策略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