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相相
去年三月,我有幸赴南京这个既唯美又富有历史厚重感的城市观赏品味,十里秦淮,桃叶渡口,三月微雨,钟山梅花,不过带给我印象最深的留有百年前深刻印记的总统府与中山陵,孙中山先生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被称为中国的“国父”,拥有了“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的成就,面对着他的遗像,我却不由自主想到了历史中所学过的他在思想领域的成就——“三民主义”,这虽属于那个时代,但思想的价值却并不是只停留于那个时代,虽然以如今的眼光看“三民主义”也有其局限性,但是孙中山思想作为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其光芒依然穿越时空的界限,在这个新时代焕发着勃勃生机。
一、时代背景下的孙中山
清朝末期,中国面临内忧外困,为摆脱困境,前前后后涌现一大批有志之士高举“救国”旗帜,但是一次次的都以失败告终。时值维新变法失败,暴露出清政府的顽固腐化,大失民心,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改良道路根本行不通,而《辛丑条约》签订,又给爱国人士以致命一击,推翻满清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就成为先进中国人的选择。
就孙中山而言,他出生于乱世,却没有甘于成为乱世中的一粒尘沙,如果用“乱世出英雄”这一句话来形容,那他也对这个“英雄”的称号当之无愧。也许应该感谢他的家庭环境,小小年纪就有赴夏威夷留学的机会,“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就是他树立理想的开始,相比于国内的环境,国外不错的教学条件丰富了他的知识、能力以及头脑,这为他的思想能走在时代的前沿提供了先决条件,只要他有一颗爱国心只要他想做一番事业,那乱世的舞台必然给这个英雄留有一席之地。
二、应运而生的“三民主义”
我们都知道,近代中国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必然要将反侵略和反封建作为两大任务,那么,我们到底要不要支持一个政府,最关键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政府能不能带领中国完成反侵略和反封建这两大任务。然而《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已经失去了这个资格,也证明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失败,由此,资产阶级革命派接过旗帜提出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并发展资本主义是合理的选择,从这个层面来讲,孙中山先生此时所提出了作为同盟会的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三民主义”,可以说是应运而生。
只是当时的中国社会状况之复杂根本就没有留给资本主义以充足的发展时间与机会,所以在资产阶级的力量并不足够强大而抵抗所有反对势力的时候,“三民主义”中反满的“民族主义”、建立政权的“民权主义”与有关发展的“民生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不彻底的局限性也是合情合理的。而这一切作为领导者的孙中山也不是没有思考的,所以在经历了斗争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之后,开始思索新的革命道路,恰好此时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在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之下,他为具有局限性的“三民主义”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民族主义”对外有了反对帝国主义、争取国际上的主权与平等的内容,对内也不再一味排满而是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也提出了“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的想法;而“民生主义”也添加了“耕者有其田”,照顾了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也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基础,即使在当时并未得以成功实行,其对于中国近百年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理论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的思想和实践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民主义”又有了重大发展,“民族”“民权”“民生”的内涵更加丰富,历史与现实都在表明,只有符合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指导思想才更具有充足的“执行力”,经济、政治、外交等等领域的发展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联系的“圈子”,中国只有真正建立工业化的强大经济基础,才能确保民族的独立和国家民主政权,“三民主义”所包含的三个领域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制约也就在揭示一个社会转型的规律,成功也好、失败也罢,所有人也都不能都让它存在的合理性与价值。
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发展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民生“社会主义”是中国本土出现的第一种原生形态的社会主义理论,虽然在他当时所处的国内与国际的大环境中,“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是不具有现实性的,在民族尤其是民权问题未获得实质解决之前,民生就只能是空谈,社会主义更是无从论起。但是一百年后的今天不同,政治环境民主、经济发展迅速、思想文化开放,有关“民主”“民权”“民生”的问题自然也可以有了新的谈论,新时代的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的党以及全国人民具有以史为鉴、兼容并包的气魄,重视民族团结、民主建设、民生发展各个领域的综合进步,我们应当把孙中山思想作为这样一种思想,努力继承和发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南京之行,在总统府我似乎可以想象到孙中山先生沉思的面容,在中山陵我确切的体会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他死后葬在南京鐘山这片土地上,纪念着辛亥革命的历史,坚持着他的民主理念,那尊挺拔的石像代表着孙中山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