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驱动下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路径探讨

2018-02-01 11:28严子淳赵桂红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

严子淳 赵桂红

内容摘要:本文以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为基础,探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如何作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促进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结构转型变革与经济稳定发展。文章从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创业联动发展、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体系、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与区域经济联动这三个视角分别阐述了“双创”如何作为供给侧改革的新引擎驱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就各个视角提出了“双创”生态体系的构建目标与实施路径。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创新创业 创业教育

供给侧改革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创新创业联动发展

创新的目的在于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发展,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优化制度来鼓励创新,通过宏观调控等市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和重新分配调整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自从2005年我国进入工业3.0阶段后,我国产业结构进入由传统的制造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发展的阶段。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活动使得内生型技术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新源头,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和与之伴生的新型混合组织的发展打破了创新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创新系统壁垒,大量创客与孵化器的出现标志我国的创新与创业行为正在引导着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与制度的转变,逐步由模仿创新过渡到开放创新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构建创新创业环境已成为制度与政策的新目标导向。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构建创新创业环境的重中之重,有利于企业家精神的激励和推进新知识的创造及商业化。以创新作为驱动产业转型发展的动力是新时期产业格局战略布局的新机遇,实现区域经济联动发展是这一时期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产业转型的本质是对传统发展模式全面的转化,实现非线性的跨越式发展,其中创新的作用就是对于新模式、新路径、新方法的探索与发现。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对原有发展模式的渐进式发展,而是对于原有发展模式的激变式转换,实现颠覆性的跨越式发展,这其中激变式转变的驱动力就是创新,以创新驱动转型,以转型促进发展,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创新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从而构建创业生态链支持地区创业发展,进而进一步优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把创新贯彻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中,营造创新环境和创业氛围,实现发展理念、制度机制、商业模式、政府治理的结构性转型。

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新时期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新力以及创业率明显滞后。这其中反映了我国企业家精神建设的不足,对于一个创新经济下的创业社会来讲,以新知识的创造及其商业化导向的创业活动是这个经济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具体表现,进一步来讲,企业家精神就是一切勇于承担风险的创新行为,是创新经济组成的基本单元。而在创新创业多元化主体中最值得关注与培养的重点就是处于拥有丰富想象力并充满梦想的青年群体,这一群体是新知识的学习者、创造者,在科技创新领域与经济发展新阶段,青年群体有着先天的优势。

研究发现,在大学阶段的创业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同时对于大学生所学专业与创业方向的匹配度也有促进作用(朱红、张优良,2014)。创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在供给侧方面构建生态化的创业体系,开展双创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协调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教学实践效果之间的关系,构建以当代企业用人标准和社会需求环境体系为教育目标而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制定符合这一时期大学生心理需求、思维逻辑以及消费价值特征的教育教学目标,正确引导,以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素养、指导创业技能,从而使我国高校能够为社会输出具有卓越创新能力、成熟创新思维、旺盛创业经历等特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与创业人力资本。在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推动双创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的另一个方面就是为创业者提供更多适合于其需求的创业教育资源,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供给结构,把传统的需求侧拉动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转变为供给侧拉动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体系,形成内容多元化、结构合理化、层级丰富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推进高校产学研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打通创新精神与创业精力协同促进的闭环。

以处于思维创新高峰期的青年群体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我国大学生在面对创业机会的识别能力、利用社会关系网络组织创业资源以及面对创业风险的承担能力尚显不足,这反映了我国高校目前在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以及技能教育方面的不足。目前社会上对于鼓励大学生创业褒贬不一,大学生创业者由于涉世不深,缺乏社会资源和管理实践,仅仅依靠创新技能或新技术手段往往导致创业行为的失败。究其原因,一是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使得高校创新创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效果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缺乏对有限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的能力,因此这就验证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应在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下构建生态化的双创体系;二是从政府的角度来讲,要助力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在完善创新创业相关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也要优化法律法规及政策制度环境,建立创新创业风险的社会分担机制,激发双创活动中的企业家精神,实现万众创新和大众创业的协同发展,培育创新平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从而加快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寻找创新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供给侧改革实施路径

创业教育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1947年开始为其MBA学生开设《新创企业管理》的课程,由此打开了商学院创业教育的新河,随后创新与创业教育在美国逐渐兴起,同时学术界对于创业管理的研究也日益丰富。20世纪初,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倡导的“威斯康辛思想”也是鼓励大學应打破传统的封闭状态,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学应为社会直接服务的高等教育的第三项职能,主张通过打通高校的传输知识和培育人才的闭合通道,从而使高等教育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发展服务。此后,美国其他各州大学纷纷效仿威斯康辛大学的教学理念。高等院校作为精英教育的载体,也是承接社会与教育的中间桥梁,因此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意识培养方面,高校应该是创新人才的培育基地与创业人才的孵化摇篮。我国相对于西方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步相对较晚,然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却不亚于西方国家。2012年,教育部发布《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规定高等学校应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并纳入学校教学计划。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三阶段任务规划,明确了要在2020年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引擎之一,而大学生作为最具创业活力和潜力的群体,如何培养其创新创业能力,对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经济进步与社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endprint

大学作为一个地区公益性机构其核心资源就是知识,然而创新创业教育应有别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应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模式,应在创业教育、产业延伸以及政府支持三者之间形成有机的联动关系,使得高校教育与所在地区的区域经济相互联动,通过优化组织结构来构建良好健康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高校在创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时要充分从供给侧出发,构建系统化、层次化、差异化的双创素质教育,传授创新技能与创业知识的基本理念同时增加学生搜寻信息发掘机会的能力,引导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潜质与创业抗风险能力。在此基础上,增加学生社会实践与社会调研环节,有计划、有目标、有方案的使学校与地方相结合开展有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我国高校所提供的创业教育包括创业课程教育和非课程教育,不只使学生学习如何创办企业进行营利,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将创业精神融入到工作生活的各种情境中,针对不同学生的差异需求和多元化目标,实现创业教育与学生自我定位的合理结合,使学生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创造新规则新制度。通过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输出,通过灵活多样、丰富多元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养成战略培养出一批创业者与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与制度建设。

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应从推动创业教育体系的供给侧改革角度出发,为社会上提供更多符合需要的创业教育资源,还要注重以政府部门的政策为教育导向,发展多元化的、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与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同时重视结合学校所在区域的制度环境与市场环境,争取社会各界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的支持,与企业开展合作,拓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渠道,通过市场机制的引入来提高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设能力,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的升级,使我国高等院校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为社会不仅输出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更深程度上培养一批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市场竞争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有效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从“需求侧拉动”向“供给侧拉动”的本质改变。

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与区域经济联动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政府对推动社会经济建设与技术进步过程中人力资本的重视程度正在与日俱增,保持创新型人力资本的持续供给的方式不仅需要加大对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引入力度,更要加强对教育体系的完善,加强对创业者技能的培养以及企业家精神的鼓励,从而形成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完善的生态体系,突破人力资本对于我国新时期市场环境中创新技术发展与创业行为实施的限制。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政府、商业企业及非营利组织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通过创新来满足社会需求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创业活动也不断涌现。因此,政府在培育创新生态系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起到了聚集创新资源和促进创新主体间互动以及创新过程中新知识重组的关键作用。社会创业生态系统由企业主导,以“社会责任”为各方组织的连接桥梁,基于共同使命价值通过跨部门合作形成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社会创新体系。过去几年间,企业是社会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在扶贫、教育、医疗、社区建设、环保等各个领域蓬勃发展并且优势显现,在对各方资源的利用整合中也发挥出主导作用,各方联结主体通过互相联动,形成以社会问题为导向的社会价值链,加速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与集聚。因此,政府、企业与非营利组织之间生态化铰合关系正逐渐被广泛关注。

2003年,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通过对生态学和演化经济研究范式的演绎与拓展,在世界范围内基于创新网络理论首先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在我国随着“众创”的持续升温,众多研究者在结合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国情下,进行了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研究。研究认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有形行为主体属于创新的主体,知识、信息、文化、制度等无形的资源则构建了创新的环境要素,创新主体之间相互依赖,同时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惠兴杰,2014;赵放,2014)。创新生态系统就是对组织多元化共存性、自组织演化过程以及组织开放协同能力的持续拓展,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是激发创业原动力的催化剂。创新是创业的驱动力,而创业又是创新发展的必然阶段,因此,由创新性及创业行为构建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点就是资源的动态发展、知识与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组织的持续进化。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的就是以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带动就业,其中包括创业政策的落实、地方创新园区的建设、政府政策的支持等,其中最关键的是对于创新意识的培育以及对于创业思维的引导。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创业意识与创新素养,因此我国创业教育不能仅限于纸上谈兵,还需要通过整合社会与地区相关政府部门与企业构建一个生态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克服大学作为象牙塔存在于主观方面的传统教育滞后性、课程陈旧性、教育断层性,以及存在于客观方面的社会创业资源匮乏、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断轨等因素。双创教育体系实施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方面就是落实“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教育意识培养,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进中对现存问题的探索对于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新格局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对于构建生态化的创新创业意识培育体系在实践上也有着重要意义。

创业是创业者、机会和资源三者的有机结合,那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合理构建离不开创新人才引入及培育、创业机会与资源聚集与政府政策扶植。社会学家亨利·埃茨科威指出在国家实施创新战略的过程中,为了促进经济的高效发展,高校、产业和政府应连接起来,通过对组织的结构安排和制度设计来把这三方面紧密结合,促进三者之间交互影响、协同发展。人才、机会与资源这三种因素相互交叉形成合力,推动创新创业集群的形成与产业集聚,加速创新创业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建设,形成创业集群。

创业集群的形成是建立在创业经济环境下,在创新集群和产业集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演变形成的高级集群形态。从性质上讲,创业集群与创新集群和產业集群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创业集群是在集中的区位空间中,以与创业项目相关的产业链为核心,辅以创业教育,激励创业精神,推广创业文化,以促进竞合关系形成的网络系统,是一个以创业为中心,以创新为导向的创新创业生态链。创新创业生态链在本质上是由创业者、创业行为与创业资源三者相结合而构成的网络系统,同时也是一个区域性网络系统,在这一网络中,企业、高校、社区、政府等都是网络中的结点,其中相互连接、彼此支持的协同效应,是发展区域经济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徐立凡.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N].京华时报,2015.11.16

2.孔令兵,宋伟.面向“众创”的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6(4)

3.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

4.惠兴杰,李晓慧,罗国峰,李鑫.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12)

5.朱红,张优良.北京高校创业教育对本专科生创业意向的影响机制——基于学生参与视角的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6)endprint

猜你喜欢
创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创新创业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