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平 谭辉 陈昀
内容摘要:近几十年来,全球范围内各国的贸易自由化程度大大提高,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贸易自由化对各国劳动就业的动态影响不断加深。在此背景下,贸易自由化与就业关系的研究成为当前国际贸易领域和劳动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试图在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有关贸易自由化与就业关系的国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六个方面: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理论基础分析、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类别就业的不平等影响情况、贸易自由化与性别就业、贸易自由化与失业、贸易自由化与分类劳动力流量调整以及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异质性。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 就业 研究评述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跨国流动以及产业的国际转移等多种途径逐渐形成了一个越来越紧密的“贸易圈”。贸易自由化这一资源重新配置、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开始对一国国内就业水平、劳动力流动、工资及收入分配产生显著影响,也对原先封闭经济下的劳动经济市场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针对国际经济与就业领域出现的这些新现象,日益活跃的贸易自由化与一国就业情况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进入了学者的研究视野,学术界对于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研究也保持着日益增长的态势(Goldberg & Pavcnik,2005;Airola & Juhn,2008;Brülhart et al.,2012)。
贸易自由化对于不同经济体的就业影响也各不相同,例如发达国家对于熟练劳动的需求增加(Kugler,2004; Albrecht et al.,2009),而发展中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却与传统贸易理论预测的结论背道而驰,其就业状况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改善(Topalova,2007),或者贸易自由化带给不同类别行业及企业的影响不尽相同(Krishna et al.,2011;Davis & Harrigan,2011)。为了更好地应对贸易自由化、协调贸易自由化与劳动就业之间的关系,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入手,对贸易自由化与就业关系的已有研究展开评述。
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理论分析
关于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理论研究,到目前为止,理论基础和模型这两方面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然而,完全竞争、规模收益不变、充分就业等假设前提太过理想化,使得对存在失业的开放贸易就业效应分析,还要加入劳动力市场制度性因素来展开研究,并对传统模型进行拓展。国外学者主要拓展出四个较为完善的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决定模型: Harris & Todaro(1970)建立了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下劳动力配置的最低工资模型。之后,Krueger(1983)将Harris & Todaro(1970)的分析框架运用到开放经济中,认为城市最低实际工资提高将导致城市部门资本密集度上升,甚至出现城乡部门要素密集度逆转,城市部门雇用的劳动数量将会下降;Davidson、Martin & Matusz(1988)的搜寻模型,其认为存在搜寻成本,即某种类型的劳动力必须与另一种类型的劳动力匹配,才能进行生产,否则将处于失业状态。实证研究表明,经济均衡时失业也总是存在,由于搜寻成本的存在而导致商品价格和要素价格的关系与S-S定理得出的结论有本质差别。Davidson(1999)以此为基础,开发出一个将寻找性失业和贸易联系起来的模型,分析在失业环境中以及不同的劳动力市场条件下,贸易自由化对失业和就业的影响;Matusz(1994)以Shapiro & Stiglitz(1984)的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两部门、两要素的效率工资模型,其重要前提假设是雇员与雇主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导致超过市场出清水平的工资将刺激被雇佣者提供更多的劳动,而雇佣者可以得到额外利润,由此在劳动力市场就出现了均衡状态下的失业;Gaston & Trefle(1995)以美国制造业为背景建立起工会模型,发现国际贸易和政策保护是工会决定工资水平的控制性变量,如果有工会的存在,关税水平与工资呈负相关,工会工资与就业水平之间存在替代关系。
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类别就业以及不平等化的影响
现有的国际贸易对分类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熟练劳动和熟练劳动的就业情况变动上。但是传统的结论在新贸易理论下不再成立,即使是在劳动力富余的国家,贸易自由化也会使得非熟练劳动边缘化,从而拉大就业差距。其中,知识经济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推动力。由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技术溢出最终会导致就业结构转向熟练劳动,而非熟练劳动则被边缘化。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熟练劳动都毫无例外的属于高薪资人群,而对于经济正在发展中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非正式部门更是为非熟练劳动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和平台。各国由于自身经济现状的不同,受影响的情况也各异。
另外,贸易自由化拉大了收入分配的差距,而这实际上是对就业状况的直接反映。现在已有大量的文献对于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类别劳动力的不平等影响做出了研究(Hanson & Harrison,1999; Orazio et al.,2004)。理论研究也许会得出不同的预测结果,但是实证研究会让人们得出一个更加清晰的分析判断。总体来说,结论分为两大类:第一种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会使得不平等化加剧,尤其是在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另外一种结论则认为这两者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Edwards(1997)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贸易改革并没有对熟練劳动和非熟练劳动的不平等造成明显的影响。随后,Londono(2002)、Dollar & Kraay(2002)等人用不同的分类、不同的时间段和数据分别做了研究,也得出了相类似的结论,同时也发现,开放和更高水平的不平等有关在长期内贸易自由化对不平等化具有正向影响。而针对技能结构不同的劳动力,学者们基于贸易自由化与其就业需求弹性的不同影响效应,从实证方向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同样得出了两个不同方向的结论:Anderton & Brenton(1998)和Senses(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替代效应与产出效益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弹性,降低就业风险,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Charfeddine & Mrabet(2015)则发现,贸易开放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产生积极作用,但贸易自由化所引起的技术进步则会从两个渠道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从而导致其总体效应模糊化,即出口学习渠道的积极效应和进口渠道的消极效应,相对而言,贸易开放及技术进步会同时降低技能较低的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随后衍生出贸易自由化与贫困关系之间的研究,Winters et al.(2004)在研究中指出,在最初受到保护的行业越多,之后遭受冲击的程度及可能性也越大。贸易开放会以关税削减的形式导致社会收入减少,需要通过其他的收入来源进行填补,虽然总体上有助于经济增长,但是这样的改革可能会导致一段时间的市场功能性失调,造成由失业引起的过渡性损失,尤其穷人的损伤不可避免。Goldberg & Pavcnik(2005)以失业率水平、非正式部门就业比例和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薪酬比例等相关指标重新研究了哥伦比亚在贸易自由化中的利得情况,并未得出贸易自由化与这些指标间的明显关系,但总体上贸易自由化还是为经济带来利得,但是文章也指出,一般均衡效应似乎具有更重要的潜在作用,贸易开放与贫困化、贫富分化问题的关系仍值得关注。endprint
贸易自由化与性别就业
关于贸易自由化对性别歧视就业影响的研究进展,一些学者基于不同的分析视角进行了探究,相关研究更多的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制造业部门,尤其是纺织服装业。关于性别就业主要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文献及结论主要有以下几大部分。
首先,关于贸易自由化与两性就业及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基础,主要可以概括为:H-O-S理论、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和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这三种理论大致描述了贸易自由化对性别歧视的影响机制。H-O-S理论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认为贸易自由化缩小了两性差距,而女性主义的“禀赋”理论认为女性受到的歧视加强。而具体地,贸易自由化对女性就业、收入分配和教育等方面影响程度的大小,要受所在国的资源禀赋和产权体系等客观经济条件以及女性受教育水平、传统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制约(Wood,1994;Gray et al.,2006;Fofana et al.,2005)。
其次,贸易自由化与性别工资差距的相关实证研究也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话题。基于特定国别或产业层面的研究较为丰富,大量的文献基于不同国家和产业背景下贸易自由化对性别工资差异的影响做出了具体分析(Terra et al.,2007;Cockburn et al.,2008; Menon & Rodgers,2009)。与此同时,在跨国经验研究方面,文献资料明显不足,最具代表性的即为Oostendorp(2009)采用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对全世界80多个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做出了研究分析。其研究结果认为,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上的时候,性别工资的差异才会缩小。总体而言,大多数国家的性别工资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但是基于跨国比较或者特定国家案例研究的结果还未得到一致的结论,相对而言均存在较大差异。
最后,关于贸易自由化对两性就业的影响研究大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的相关出口制造业,如Shu et al.(2007)、Tejani & Milberg(2010)等。一些学者对于传统农业部门(Papyrakis et al.,2012)和服务业部门(Gurumurthy,2004;)也做出了有益的探讨。虽然现有文献也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但至少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绝大部分实证研究表明,无论是绝对就业还是相对就业方面,贸易自由化都在制造业部门增加了女性的就业机会,对传统农业部门女性就业冲击较大,而服务业部门则不明确。
贸易自由化与失业水平的变化
由于一国的比较优势会受到各国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影响,资本丰裕型和劳动富余型的国家在进行国际贸易时,贸易自由化对于各国失业情况的影响,也因该国的劳动力市场状况不同而各异。近年来,关于微观层面失业模型的建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关存在均衡失业率的理论很多,如寻找模型、效率工资模型、隐含合同模型、劳动力市场内部人-外部人模型等。Davidson(1999)将传统的充分就业理论模型拓展到失业的环境中,分析在不同的劳动市场条件下,贸易开放对失业和就业的影响。研究产业内贸易常用的Krugman(1981)及Melitz(2003)模型也是以劳动力无差异和充分就业为前提假设,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所有的劳动力都会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利。
在实证方面,对于发达国家,学者们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进出口贸易会加重失业,降低国家就业水平(Hine & Wright,1998;Scott,2003),但具体到产业就业结构效应,研究认为贸易自由化能够抑制低端制造业就业,并促进高端技术产业的就业(Greenaway et al.,1998;Sakurai,2004)。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数据往往不容易获得,但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往往提供了更为极端的政策实验。例如Boeri & Burda(1996)发现,在捷克共和国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对于工作匹配的作用有限。Davis & Harrigan(2011)将Melitz(2003)企业异质性模型和Shapiro & Stiglitz(1984)企业层面上有效工资模型合并,分析研究了贸易自由化对于“好工作(工资水平高于平均值的工作)”和“坏工作(工资水平低于平均值的工作)”的影响情况,以特别关注到总的失业水平和对于相同劳动力的不平等工资支付。研究显示,虽然贸易自由化对于总体失业的影响似乎不大,但显然其使得就业市场进行了一个大洗牌,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好工作”会因为贸易自由化而被摧毁。
Bernard et al.(2009)从较为完善的角度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于产业内的同质企业以及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的生产率、规模、就业结构及工资等的不同影响。也许贸易开放对于劳动力的素质影响不大,但是通过差异化的工资效应,还是会以各种方式使得出口企业体现出与非出口企业的不同。这些潜移默化的变化体现在扩张的出口企业中,例如促使企业吸纳更多掌握更高技术的人才(Bustos,2011)、激励企业进行产品升级并提高整体劳工素质和技能(Verhoogen,2008),提供更高的薪酬以实现更高的岗位匹配度(Helpman & Itskhoki,2010),或者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相同类别员工的有效工资等(Davis & Harrigan,2011)。总体而言,生产率越高的企业和劳动力从贸易自由化中获利越多,贸易开放会使得贸易市场中的“强者更强,弱者更弱”。
贸易自由化与分类劳动力流量调整
越来越多的文献显示,劳动力的流动可以揭示有关政策制度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这一现实。Alvarez & Veracierto(1999),Pries & Rogerson(2005)的理论模型為更好的定义、预测总体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情况,以及分析总体失业水平的潜在波动情况提供了参考依据。而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关注贸易自由化为劳动力市场摩擦带来的影响,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大的方向。一个就是产业内再分配,即劳动力会从最不具生产力的企业流向那些最具生产力的企业,体现为在贸易开放中集约边际及拓展边际的变化,解释贸易自由化之后日益增长的不平等化以及劳动力市场刚性的适应情况。另外一个就是关于劳动力市场的解雇成本(Kambourov,2004)、部门转换的成本代价(Artuc,2009)以及竞争产品市场的模型研究。endprint
Revenga(1997)发现贸易开放带来的进口竞争效应使得美国和墨西哥的净雇佣率下降。Roberts(1996)沿袭Davis et al.(1996)的方法,即分行业及年份生成总的就业流量数据,并对贸易开放和汇率进行回归,另外还将产业特征考虑进来,但未发现智利及哥伦比亚两国贸易开放与雇佣率的改变有何明显关系。Davis et al.(1996)也未在研究中发现贸易自由化对要素再分配的关系。所有这一类观点均认为,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影响作用几乎完全是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一国原本的专业化模式并未改变。而另一方面,Ribeiro et al.(2004)以巴西为例,Davis & Haltiwanger(2001)以法国为例,计算了产业层面的就业创造率和汰减率,并对效用影响进行了分解,均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更大的开放程度会通过提高就业汰减率的方式来使得净就业增长率下降,从而总体就业减少,而对于就业创造率则没有影响。Muendler(2007)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初巴西在大规模贸易改革下的劳动力需求及构成的改变。认为巴西作为非熟练劳动富余的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中对于熟练劳动的需求有所减少,更多的是以非熟练劳动来代替熟练劳动。这些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都证明了贸易自由化对于就业结构调整有影响。
还有一些理论将以上两种观点进行折中,认为劳动力市场的特定特征,尤其是劳动力流动的自由程度,决定了贸易自由化条件下就业结构调整的程度和速度。劳动力自由流动程度越高,贸易自由化越能促进就业结构调整,并促使劳动这一要素在产业间优化配置,从而增加产出,提高生产力和福利。实证方面,Kambourov(2004)建立了一个劳动力市场特征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结构调整影响的一般动态均衡模型,与之前Revenga(1997)针对墨西哥研究了劳动力市场自由程度与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关系研究得出结论一致。
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异质性
对于贸易自由化对人力资源的影响研究,已有学者的结论证明,由于行业层面的就业变动会将企业就业的显著变化掩盖(Davis et al.,2006),而且不同企业的就业情况调整的幅度与方向也是不同的,因此企业异质性的存在使得研究企业层面的就业变动更具实际意义。因此,国内外学者开始在Melitz(2003)的异质性理论的基础上展开贸易自由化的就业效应研究。
类似于出口效应的二元边际分析原理,有学者在分析测度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就业的影响时,也将其分为集约边际效应和扩展边际效应,即现存企业的扩张和收缩以及企业的新生和死亡四个方面。Levinsohn(1999)对智利企业1979~1986年的就业数据变动情况的实证研究表明,不同规模企业的就业创造和损失的速度存在显著差异,即规模较小的企业因企业死亡造成的就业损失概率是规模较大企业的三倍,但是其通过企业扩张和收缩引致的就业创造和损失速率要小得多。另外,也有学者发现不同贸易层面的产品的贸易成本的变动会在不同程度和方向上影响企业的就业水平,最终品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就业重置效应和竞争效应来影响企业的就业变动,而中间品贸易自由化的就业影响渠道更多,即就业重置效应、生产率效应、国内市场竞争效应和出口市场竞争效应(Groizard et al.,2013)。对于相关的实证研究,Bernard、Jensen & Schott(2006b)为Bernard et al.(2003)和Melitz(2003)的关于异质性企业模型的推论结果(最终品贸易成本下降必定会提高国内低生产率企业的死亡概率)进行检验,对1987~1997年的美国制造企业数据表现进行测度后,最终验证了异质性企业的最终品贸易理论即贸易成本的减少增加了企业的死亡率,并且对低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更大。
主要结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随着国际贸易自由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和深化,贸易自由化对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已经开始细分到各个层面。目前,关于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贸易自由化带来的各类劳动力就业差异以及不平等化,贸易开放背景下的就业结构调整及劳动力流量调整等方面。经济全球化给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利得有目共睹,但是这其中对于就业的影响可能由于角度不同而损益参半。关于未来贸易自由化与就业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和拓展,笔者认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
首先,关于理论基础方面,贸易自由化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贸易与就业关系的经验研究的理论基础还不够扎实,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推进。另外,放宽某些过于严格的假定,以便更好的与实际经济状况相联系,这也是今后理论和实证研究的重要方向,更是问题提出和分析研究的初衷。
其次,应结合研究对象的自身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特点以加强针对性研究。Wacziarg & Welch(2003)就明确指出贸易开放对于不同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正负效应、大小程度均不相同。未来关于贸易自由化和就业的研究应该更加注重各国、各经济体的初始条件,如收入水平、贸易政策、经济结构调整情况等。另外,关于贸易自由化与具体经济指标的关系都值得在未来得到更多关注。就发达国家而言,虽然现有的研究较为充足,但是在模型方法上还是缺乏明显的交叉,而且大多只是从某一单方面切入来分析对就业的影响,或者就是假设条件过于严格,整個理论研究尚不系统,也不排除掺有政治意图的判断。而就发展中国家而言,相对于发达国家,总体上针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有价值研究成果还明显欠缺。最后,就总体而言,应该将经济学领域和其他相关学科(如管理学、劳动心理学等)相综合,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仅仅局限于某一国或者某一方面的研究,也弱化了该问题的全球性。贸易自由化对于就业的研究具有其本身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只有从更加全面综合的角度进行透视剖析,才能真正对贸易自由化下的劳动就业现象做出恰当描述和合理分析。
参考文献:endprint
1.Airola,J. & C.Juhn,Wage Inequality in Post-reform Mexico[J],Journal of Income Distribution,2008,17(1)
2.Anderton,B.& P. Brenton,The Dollar,Trade,Technology And Inequality in the USA[J],London:National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view,1998,166(1)
3.Artuc,E.,Intergenerational Effe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C],2009 Meeting Papers,2009,No.870,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4.Bernard,A. B.,J. Eaton,J.B. Jensen & S. Kortum: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4)
5.Bernard,A. B.,J.B. Jensen & P. K. Schott:Trade Costs, Firms and Productivity[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6b,53(5)
6.Bernard,A.B.,S.J.Redding & P.K.Schott,Products and Productivit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11(4)
7.Brülhart,M., C.Carrère & F.Trionfetti,How Wages and Employment Adjust to Trade Liberalization: Quasi-experimental Evidence from Austri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2,86(1)
8.Bustos,P.,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ean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2011,101(1)
9.Charfeddine,L. & Z. Mrabet,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lative Employment:Further Evidence from Tunisia[J],Eurasian Bus Rev,2015(5)
10.Davis, S. J., R. J. Faberman & J. Haltiwanger: The Flow Approach to Labor Markets: New Data Sources and Micro-Macro Link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6,20(3)
11.Davis,D.R. & J.Harrigan,Good Jobs,Bad Jobs,and Trade Liberalizat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1,84(1)
12.Davis,S.J. & J.Haltiwanger,Sectoral Job Creation and Destruction Responses to Oil Price Changes[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001,48(3)
13.Dollar,D. & A.Kraay,Spreading the Wealth[M],Foreign Affairs(January/February):2002
14.Goldberg,P.K. & N.Pavcnik,The Effects of the Colombian Trade Liberalization on Urban Poverty[J],NBER Working Paper,2005,No.11081
15.Greenaway,D.,W. Morgan & P. Wright,Trade Reform,Adjustment and Growth:What does the Evidence Tell Us? [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9)
16.Groizard,J.L.,P. Ranjan,& A. Rodriguez-Lopez,Offshoring, Exporting and Jobs[M],mimeo,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2013
17.Helpman,E. & O.Itskhoki,Labor Market Rigidities,Trade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77(3)
18.Hine,R. & P. Wright,Trade with Low Wage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450)endprint
19.Kambourov,G.,Trade Reforms and the Labor Market[A],2004 Meeting Papers 476,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s
20.Levinsohn,J.:Employment Responses to International Liberalization in Chil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7(2)
21.Melitz,M.J.: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a,2003,71(6)
22.Muendler,M.A.,Trade,Technology and Productivity:A Study of Brazilian Manufacturers,1986-1998[J],CESifo Working Paper Series,2004,No.1148.
23.Muendler,M.A.,Trade and Workforce Changeover in Brazil[J],NBER Working Paper,2007,No.12980.
24.Orazio,A., G.K.Pinelopi & P.Nina,Trade Reforms and Wage Inequality in Colomb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4(2)
25.Pries,M. & R.Rogerson,Hiring Policies,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Labor Market Flow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5,113(4)
26.Acemoglu,D.,Patterns of skill premia[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03(70)
27.Albrecht,J.,L.Navarro & S.Vroman,The Effects of Labor Market Policies in an Economy with an Informal Sector[J],Economic Journal,2009,119(539)
28.Klein,M.W.,S.Schuh & R.K.Triest,Job Creation,Job Destruction,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 Literature Review[J],Working Papers,2002,No.2-7,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29.Krishna,P.,J.P.Poole & M.Z.Senses,Wage Effects of Trade Reform with Endogenous Worker Mobility[J],NBER Working Paper,2011,No.17256.
30.Kugler,A.D.,The Effect of Job Security Regulations on Labor Market Flexibility: Evidence from the Colombian Labor Market Reform[J],NBER Working Paper,2004,No.10215.
31.Robbins,D. The Impact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upon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Review of Theory and Evidence[J],ILO Working Paper,2003,NO.13.
32.Sakurai,K.,How Does Trade Affect the Labor Market? Evidence from Japanese Manufacturing[J], 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2004(16)
33.Scott,R.E.,The High Price of“Free”Trade[J],Economic Policy,2003(2)
34.Senses,M.Z.,The effects of offshoring on the elasticity of labor deman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81(1)
35.Topalova,P.,Trade Liberalization,Poverty and Inequality:Evidence from Indian Districts[J],NBER Working Paper,2007,No.11614.
36.Verhoogen,E.A.,Trade,Quality Upgrading,and Wage Inequality in the Mexican Manufacturing Sector[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8,123(2)
37.Wacziarg,R. & K.H.Welch,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Growth:New Evidence[J],NBER Working Paper,2003,No.101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