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夏老师是浙江省体育特级教师中的普通一员,但品读您的从教生涯却不难发现您的光彩夺目。在名师工作室的理论构建和实践研究中,您秉承怎样的教育信念?
夏玲玲:回顾执教生涯,是一个个坚实的脚印、一次次耐心的求教、一回回大胆的创新,才造就了我从一位普通女体育教师成长为特级教师。本工作室在成立初就一直秉承着“传承创新 追求卓越”的教育信念。因为我们始终相信,是老一辈学校体育人的艰苦付出和卓越贡献,才奠定了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发展的基础。学习他们的工作成果、传承他们的工作经验、发扬他们的工作精神,能够让我们更加信心百倍地面对每一次工作挑战。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正面临越来越高的工作诉求,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各界对学校体育发展的新需求。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之所以要将这样的责任记在心上、握在手上、扛在肩上,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工作职责,更是来自于我们传承创新和追求卓越的教育信念。
本刊记者:在工作室的工作重点、活动抓手和发展方向上,您有怎样设计思考和远景规划?
夏玲玲:第一,本工作室近期的工作重点是学员课堂教学风格的发掘、培养和塑型,谋求工作室导师愿景、学员理想与工作需求间三位一体发展。工作室成员主要由来自于区域范围内的小学体育教师组成,他们年轻而富有活力,对工作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同时,他们的教学风格也尚未形成,为此,需基于课堂教学发展视角,从学员的个性特征出发,发挥导师的教学指导和业务引领作用,努力培养他们的教学风格。
第二,以课堂教学“以趣促学、以趣提效”的探讨为课题,以体育器材教学运用的一体化研究为抓手。随着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和面向每一个学生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小学体育教师每天面对着学生纯真稚嫩的面孔和朝气蓬勃的灵魂,如何为他们现在的健康快乐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做出应有的努力,是我们每一位小学体育教师所思所想的基本问题。为此,工作室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师的业务发展特色,将“以趣促学、以趣提效”作为努力方向。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将以往体育器材的多用活用的一般做法,发展成为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体化的教学特色。通过器材创新使用方法与教学组织设计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能。
第三,工作室将以立足本区,辐射全市,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为发展方向。名师工作室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紧密融洽的群体关系,日常工作交流、平时业务联系、偶尔生活来往,这些都会因为时空距离的拉长而被稀释。为此,工作室发展的基底最好能够着眼有限的空间,同时这也有利于发展机遇和经费资源的调配利用。而通过越来越为活跃的网络教研载体,进一步与更广大地区的体育同行交流学习,将会有效提升工作室的辐射影响。在学校体育工作越来越广受重视的背景下,积极争取和把握全省乃至全国各项教育教学评比活动机会也变得更为可能。
本刊记者:您在名师工作室的日常运行、研修方式和教师发展等方面,有哪些经验方法介绍给大家?
夏玲玲:基于导师经验风格和学员个性特点,本工作室的研修活动主要围绕课堂教学进行听课、评课、演课等活动。由于名师工作室活动不计入教师工作量,且小学体育教师本身在校工作量大,使得学员经常外出学习或连日集中培训比较困难。为此,本工作室充分发挥立足区域发展的优势,在半小时交通圈内进行导师带队的紧密实体教研活动。不过分强求人人参与和每次必到。但教研活动临近区域的老师要争取参加,否则无法完成学员研修的基本任务。
第一,在研修活动的选择上,以教师最为熟悉的上课、听课和评课活动为载体,从而有效降低活动参与门槛和拉近研讨话题。学员在本校上展示课之前,要先与导师沟通交流授课细节。经过教学设计的修改完善和主要环节的试教反馈后,再发布教研活动通知。所有参加听课活动的学员都必须有纸質的听课材料上交,并进行少说优点和多说缺点的现场评课交流,避免一团和气的无效教研。对于评课中反馈的问题,允许授课教师进行答辩和补充,对于存在争议的问题可以通过录像回放再次确认。
第二,在看课、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再进行基于模拟上课的演课活动。评课教师要将自己提出的质疑进行教学活动转换,并通过模拟上课的形式呈现自己的意见。这样能够有效避免以往评课活动多为纸上谈兵的问题,也能够让评课教师更加严肃地对待自己提出的问题,以防止因为不切实际的批评而打压上课教师的授课情绪和发展愿望。在活动过程中,导师也要亲自评课和上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努力营造平等相待氛围。通过对教师发展问题的分析了解,选择最为有效的引导方式促进学员的快速成长。
第三,在工作室成员的发展方面,坚持挖掘潜能和唤醒追求相结合,让每一位学员都能主动发现并积极靠近最美的自己。对于一批正在成长中的小学青年体育教师来讲,他们富于理想而又血气方刚,如果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专业发展中,一定会有更多收获和更好发展。但每个人的发展愿景和工作重心都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年轻教师同样面临着生活负担和工作压力,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最初梦想并发展到最后。为此,作为工作室导师要把学员当作伙伴、当作朋友、当作家人,从他们每个人的角度出发谋求个人最大化的发展。不断挖掘他们的潜能、唤醒他们的追求、催化他们的意愿,让每一位学员都能够通过工作室平台获得成长的收获和成功的快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