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8-02-01 15:56程高新
山东青年 2017年10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程高新

摘要: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大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内在联系。通过深化理解教育理念、拓展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营造文化环境来完善通识教育机制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具体有效实施方法的作用下,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关键词:高等教育;通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1.引言

院系大调整时期整顿综合性大学、发展专门学院,确立了专业教育在大学中的主导地位,为培养专门人才奠定了基础,对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过度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忽略学生主体性、人才培养单一、职业转换能力较低等弊端愈加明显,因此培养全面发展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与目标。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优势,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高校通识教育旨在关注学生“作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的教育,关注人的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即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探求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形成良性互动,提升教育效果,对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宏伟教育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2.1 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一致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通识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素养方面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追求完善的人格和自由全面的发展。能够克服狭隘功利主义的弊端,沖破过度分割的专业壁垒,从而培养心智健全、素养深厚、视野开阔、知识贯通、善于学习、勇于创新的专门人才,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以人为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其价值导向、行为导向和目标导向功能的本质要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不难看出,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都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性地位,体现了人性的回归,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具有一致性,致力于全人的培养。

2.2 课程设置互补

通识教育源自西方大学“专业之外、普遍相通”的教育传统,其使命是价值观教育,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堂。通识教育的课程涉及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等众多门类,包含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道德教育、历史研究等内容,是从非专业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共同精神的教育,这些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相互贯通、互为统一。相对来说,通识教育的内容比较宽泛,涵盖了除专业教育知识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启发学生在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导向下完善个性并发挥潜力。通识教育能否取得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谁来引导学生思想、引导到何处去,这一层面解决的是就是价值观问题。目前,很多高校纷纷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载体,教育内容涉及理想信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设置中都体现了非专业性的特点,克服了传统的专业教育的局限性,共同担负起塑造价值观、增进政治认同的任务。

3.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文化氛围着手,通过实施通识教育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鲜的活力,将二者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丰富教育内容,拓宽途径,更有效地教育、培养和感染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共同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

3.1 深化理解通识教育理念,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通识教育有针对性地克服过分专业化的问题,强调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受到各高校的普遍重视,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育理念的差别导致高校通识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有的高校较多地强调政治素质的培养,而忽略了最基本的公民素养的培养;有的高校提出了拓宽专业的培养原则,但出发角度更多的是为了学生找工作,忽视了对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培养的探索;有的高校从提高工作适应性的角度来拓宽专业面,忽略了对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培养。不难看出,通识教育理念还存在认识不深刻、存在偏差的情况。复旦大学原校长王生洪指出:“无论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通识教育都是大学应对时代和社会变迁的一种反应。时代和社会在变,通识教育的理念也要随时而变、因地而变。不变的则是它对教育本然价值的追求,这个价值就是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理念应该与国家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历史和背景相契合,与社会和学生的要求与期望、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目标相联系。

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始终不渝的指导思想。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使受教育者在人格与学问、理智与情感、身心各方面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endprint

3.2 拓展教育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首先,很多高校将通识教育局限于人文素质教育的范畴,课程覆盖面狭窄,未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与通识性,因人设课,堆叠各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重要的人文社科类学习内容,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应扩展到更广阔的历史、哲学、文化等通识教育领域,加强科技道德教育、经济伦理教育、网络道德教育、法制精神教育等,使内容更加丰富。注重基础性、协调性、灵活性,融会贯通,紧贴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其次,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多维度、多阶段的系统工程,应设置专门的通识教育实施机构进行专业的教学督导和学术指导,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开展课程建设、进行理论研究等。将通識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合理配置各类学科,交叉融合,做到文理渗透,进行总体设计。除了基础必修通识教育课程,还应设置具备专业特色的必修模块与自由选修模块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突显学科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要求。由此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思维、宽厚基础、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标提供有益的操作方法,同时也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契合。

3.3 改进教学方式,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实践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单向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法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提升教育效果,应借鉴通识教育中的有效教学方式,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多向交流、交往,抓住对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形成起到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采用研讨、启发、问题研究等方式,如课堂讨论、课外思考、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在实践中学习做人、做事的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易被学生接受,有益于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增强。灵活多样的方式开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增强了育人效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利用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的内在联系,相互作用、渗透和交融,实现有效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提升教育效果。

3.4 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文化氛围

校园精神文化涵盖的内容不仅关系到大学生在校的业余生活,而且是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精神意志的重要客观因素,这也是通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作用最长久的文化形式之一。着眼于时代发展现状来进行通识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新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精神文化形式。为教师与学生构筑全方位、多角度的良好校园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从而培育师生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持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与人文文化互融的精神环境。

4.结语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在推行通识教育的实践尝试中实现了教育水平和效果的提高。明确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从通识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文化氛围着手,构建科学合理的体系,完善通识教育机制,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视野,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非常关键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曼丽,译.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北航高研院通识教育研究课题组.转型中国的大学通识教育——比较、评估与展望[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2013.

[3]吴慧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相互关系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4]彭万华:大学教师通识教育读本[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周志琴:以人为本开展大学生德育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2010(6).

[6]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10.

2015年度安徽理工大学青年教师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通识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 项目编号: QN201541

(作者单位:安徽理工大学,安徽 淮南 23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高等教育以人为本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