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荣李劲松邬大为张路瑶张尚卿
(1秦皇岛市蔬菜管理中心,河北秦皇岛 066000;2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河北唐山 063001)
冀东地区通过创新恒温库控温催芽、水肥管理、机械化操作等,总结出一套大棚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每667 m2生姜产量达8 812 kg,较当地传统的地膜栽培增产40.43%,增收8 839元。
河北省生姜种植面积常年在4 500 hm2(6.75万亩)左右,冀东地区是最大的生姜产区。其中,秦皇岛的抚宁区、唐山的丰润区为中国调味品(生姜)原辅料供应基地,且近两年逐渐向周边地区辐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生姜在冀东地区以露地和地膜栽培为主,但由于连年种植,土传病害发生严重,为提高生姜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效益,笔者通过试验总结出一套包括姜块处理、水肥管理、机械化操作、病虫害预防等方面的冀东地区大棚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可为姜农扩大种植面积、错季上市、绿色高产、提高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大棚建造以土壤上冻前结束为宜,棚膜覆盖可在播种前15 d(天)进行,覆膜后进行闷棚处理,以提高棚内地温和气温。
2.1 土壤选择和改良 生姜种植宜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地块,如土壤黏性重或因常年种植板结严重,可在播种前结合施基肥每667 m2施土壤调理剂(N≥8%,Ca+Mg≥22%,矿物腐殖酸钾≥5%)20~25 kg,能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地块周围设置宽30 cm、深40 cm的排水沟。
2.2 深耕土壤 上一年的生姜收获后清理病残体,整地细耙,施入腐熟有机肥5 000 kg并翻耕土壤,深度在35 cm以上,利用阳光暴晒、风化消毒,培肥地力,创造有利于生姜根系生长的肥沃土壤。
2.3 土壤消毒 为防止线虫等土传病害,可在年前深耕土壤施肥时用98%棉隆微粒剂进行土壤消毒。消毒处理前3~5 d(天)应在浇水后施肥旋耕,保持土壤温度10 ℃,土壤湿度60%以上,撒施棉隆颗粒,每667 m2用量60 kg,同时对土壤表面喷水促药融化分解,然后覆盖0.04 cm厚的塑料膜,密闭熏蒸15 d(天)。
2.4 压膜防进水 选用12 mm厚的棚膜,沿大棚四周边缘下挖45 cm深,埋土(或用石头)压实棚膜,该措施可在雨季到来或暴雨冲刷时有效防止雨水进棚,避免淹水,为生姜栽培打好基础。
3.1 精选姜种 大棚生姜种植品种可选择山东大姜,一般1月筛选姜种,姜种要选择块大、粗壮、质地硬、无病虫为害的姜块。
3.2 种姜处理 受温度影响,不能在2月进行室外晒姜,一般采用药剂处理进行姜块杀菌。可用0.136%赤·吲乙·芸苔(碧护)5 000倍液+0.5%阿维菌素乳油2 000倍液+25%噻虫·咯·霜灵悬浮剂500倍液浸种5 min(分),以起到杀菌、防虫作用。将浸好的姜种放入恒温库,通风晾干后堆积闷种1~2 d(天)(困种)。由于恒温库催芽是大姜合作社的创新技术,一般姜农没有恒温库且还没有掌握催芽方法,目前由合作社统一供种,统一催芽。
3.3 催芽时间与方法
3.3.1 催芽时间 姜种催芽需要30 d(天)左右,冀东地区大棚生姜一般于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因此,一般在1月下旬至2月上旬浸种催芽。
3.3.2 催芽方法 采用恒温库控温催芽,姜芽形成速度快、芽整齐、芽壮。利用地暖技术安装分水装置和智能温控系统(在姜堆内设置感应探头)控制温度。在恒温库内铺设1层厚2 cm以上的保温板,再铺设反射膜和地暖管道,管道之间铺设方砖,用细砂土填满缝隙并整平。
在地面上摞放姜筐,筐内装入处理好的姜种,堆高1.5 m(码放4层姜筐)催芽。在姜堆里插入温度计控制温度。催芽初期5~7 d(天)适当提高温度,控制在25~28 ℃,不要覆盖,注意夜间要上下翻动,保持上下温度均匀。当姜种开始露芽时将温度降至20~23 ℃,湿度80%以下,并开始用保温毯覆盖。播前5~7 d(天)将温度降至18 ℃左右,炼芽待播。姜芽最适长度为0.7 cm,80%的姜种达到此标准后即可播种。
4.1 整地施肥 播种前3~5 d(天)浇水闷墒,播种前一天,配合耕翻土壤,每667 m2撒施硫酸铵20 kg、硼酸100 g、硫酸锌100 g并进行旋地,深度在30 cm。
4.2 起垄 整地施肥后进行开沟起垄,两垄间距70 cm,垄宽58~60 cm,垄沟深30 cm,沟底宽10~12 cm。用田园管理机分4次操作起垄,第1次开沟起垄深度5 cm,第2次7 cm,第3次10 cm,第4次8 cm。
4.3 播种 大棚生姜播种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前将大块姜种掰开,每个种块只留1个壮芽,其余全部掰掉。播种时要注意再次剔除破损、伤病种姜。种姜分批播种,大棚两侧先播大芽、壮芽,中间播小芽、弱芽,以利于保持姜苗生长一致。姜块平放于沟底,芽尖朝上,顺垄朝一个方向摆放,芽距15~20 cm,播后用专用覆土机及时覆土,覆土厚度5 cm。每667 m2姜种用量400~500 kg,种植5 000株左右。生姜播种期间气温较低,需要做好姜种的保温工作,防止姜芽受冻。
4.4 铺设微滴灌管道 姜块覆土后,于靠近垄沟的姜种一侧铺设微滴灌管道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滴管设置以30 m一段最佳,迷宫管带以进水口12个,出水口5个,孔距15 cm为宜,最好1个浇水区设置面积为0.3~0.5 hm2(4.5~7.5亩)。
4.5 除草 生姜覆土浇水后用35%二甲戊灵悬浮剂100 mL+12%恶草酮乳油100 mL兑水至150倍液进行土壤喷雾除草,可防治田旋花、莎草、水花生等恶性杂草,喷药时尽量不要使用乙草胺或莠去津(阿特拉津),以免造成伤根、药害。
4.6 小拱棚双覆盖 播种前期大棚温度不稳定,铺设微滴灌管道后可参照小拱棚生姜栽培,在垄上用细竹片或钢丝再支一小拱棚,用0.1 cm厚的蓝膜或流滴绿膜覆盖,二膜覆盖利于增温保温。
4.7 播后管理 播种时要浇足水,确保苗期水分供应,出苗前尽量不浇水,以保持地温。播后温度控制在15~20 ℃,以促进出苗。
5.1 温度管理 茎叶生长期以20~28 ℃为宜。大棚内温度超过28 ℃时要及时放风。棚外夜间温度稳定在18 ℃以后白天开始全天开放底膜,白天棚外温度稳定在25 ℃时可撤去顶膜。大棚放底风期间要随时关注小拱棚内的温度,当温度达到35 ℃时在小拱棚棚膜顶上打孔放风,再次达到35 ℃时在侧面打孔放风,侧孔距地面15 cm。内外膜放风顺序依次为大棚底膜、小拱棚打顶孔、大棚撤膜、小拱棚打侧孔、小拱棚撤膜。分蘖期后块根开始膨大,此时根尖进入旺盛生长期,为积累大量养分,要求白天和夜间保持一定温差,白天保持25 ℃左右,夜间保持17~18 ℃为宜。
5.2 施肥管理 大姜整个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3.5∶1∶5.5。前期(三杈期前)需氮多,后期需钾多。需要施缓控型肥料,可与有机肥、微生物菌肥交替施用。
5.2.1 幼苗期 此期植株生长量小,需肥不多,为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出全苗后,在苗高15 cm左右时每667 m2冲施生物促根液肥根罗(美国富美实公司生产,腐殖酸≥55 g·L-1,N+P2O5≥290 g·L-1)1 kg,促进姜根生长。在85%的幼苗高30 cm左右、具1~2个小分枝时,每667 m2冲施复合肥(N-P-K为17-17-17)10 kg。为促苗齐、苗壮可在苗期连追2~3次氨基酸水溶肥(先正达公司生产,氨基酸≥110 g·L-1,锰+锌≥24 g·L-1),每隔15 d(天)追1次,每次每667 m2500~800 mL。5.2.2 三杈期 结合松土,沟内条施均衡型复合肥(N-P-K为17-17-17),每667 m2用量40 kg,均匀施在姜苗两侧,然后覆土、浇透水。间隔20 d(天)左右进入培土期,根据苗情,每667 m2条施腐殖酸或黄腐酸有机肥(有机质≥45%,黄腐酸≥12%)40 kg,培土浇水。
5.2.3 膨大期 立秋以后气候转凉,昼夜温差大,是姜块迅速膨大的黄金时段,这时根据植株长势追施“壮姜肥”,可选择速效水溶肥,以保证根茎所需的养分。每667 m2冲施高钾型速效复合肥,如生物钾肥(钾含量达30%)10~20 kg。
5.2.4 后期管理 叶面喷施生物菌肥、磷酸二氢钾、螯合态硼肥,可提高植株抗病性、增加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作用、补充中微量元素,使植株粗壮、叶厚色绿,提高根茎膨大活力。
5.3 水分管理 出苗后如地表干旱及时浇小水降温。进入生长旺盛期,4~5 d(天)浇1次水,以利于降温。浇水采用一早一晚的浇水方式,避免在高温的中午浇水,掌握原则为土壤墒情60%以下浇水。水肥一体化要按照清水、肥药、清水的顺序,前段灌溉清水时间长,要浇透,以利于中段肥药吸收,后段灌溉清水时间短,主要起到清理管孔下压肥药的作用。
5.4 培土 培土工作一般进行3次,用田园管理机进行机械培土,每次培土结束后不能立即施水肥,以免生姜根系伤口感染,使生长受阻或感病,一般2 d(天)后才可以浇水施肥。
第1次培土在生姜平均有3个分枝、根茎未露出地表时进行,一般在6月下旬,培土厚度约5 cm。第2次培土是在第1次小培土后约20 d(天)进行,此次培土不能太厚,约5~7 cm。第3次培土为大培土,在第2次培土后15~20 d(天)进行,也就是在立秋前后,厚度8~10 cm。若发现有姜芽露出也应及时培土,以保证姜块正常生长。
大棚生姜在姜块形成后、姜叶变黄时及时采收。冀东地区小拱棚、地膜生姜在10月上中旬采收,大棚生姜可随收获季采收,也可覆盖棚膜延迟到11月上中旬采收。采收前3~4 d(天)浇水疏松土壤,收获时自茎秆基部削去地上茎,保留2~3 cm茎茬,收后带土入窖,窖温保持在11~13 ℃,空气湿度保持在90%左右。
7.1.1 症状 发病初期,茎基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渍状病斑,并逐渐扩大,叶片发黄,发病后期病斑环绕茎基部一周,导致茎基部组织逐渐腐烂。由于水分、养分运输受阻,地上部主茎由上而下干枯死亡,叶片发黑脱落,呈枯萎状,湿度大时扒开土壤,在病部和土壤中(一般地表2 cm)可见白色棉絮状物,严重时开始死株,危害极大。茎基腐病有5月和夏秋雨季2个发病高峰期,收获后带有病菌的种姜仍可继续发病,一直延续到翌年3月播种时。
7.1.2 防治方法 发病后可用40%克菌·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1次。也可用30%恶霉灵水剂800倍液+68%精甲霜·锰锌(金雷)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75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1次,控制茎基腐病的发展。
7.2.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及根茎部,以高温多雨期发病重,姜瘟病是小黄姜的常见病害,病菌主要侵害姜的根部、地下茎和地上茎,初期病部呈水渍状、黄褐色,内部软腐、发臭,最终仅剩表皮,可挤出白色粘稠液体。地上茎受害呈暗紫色,内部变褐腐烂,最后仅残留纤维。
7.2.2 防治方法 实行轮作换茬,选用无病种姜,防止病田水流入别的田块灌溉,是防治姜瘟病的根本方法。化学防治:种植前可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5 000倍液、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1 000倍液浸种10 min(分);发病初期可用46%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40%噻唑锌悬浮剂800倍液灌根或喷淋1次,控制姜瘟病的发展。
7.3.1 虫害识别 姜螟又称玉米螟,主要以幼虫咀嚼蛀茎为害。钻蛀后,生姜茎秆养分和水分吸收受阻,蛀孔以上部分快速枯黄、萎蔫。其幼虫初孵时体长1.5 mm,头壳黑色,体乳白色半透明,老熟幼虫体长20~30 mm,头壳棕黑色,体污白色,体背毛片明显。成虫体长13~15 mm,体黄色(雌)或黄褐色(雄),前翅内横线暗褐色波纹状,外横线暗褐色锯齿状。
7.3.2 化学防治 幼虫期可用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或用20%氰戊菊酯乳油50 g兑水400 kg在傍晚喷施姜苗心叶,可有效防治姜螟。
笔者于2017年对抚宁区的5个生姜大棚进行测产,每667 m2加权平均产量为8 812 kg,销售平均价格为3元·kg-1,每667 m2平均效益为26 436元。每667 m2成本:姜种2 400元、人工费1 600元、农资3 850元、大棚和棚膜折旧费1 100元,合计8 950元。折合每667 m2纯收益为17 486元。
同年,对抚宁区5个传统地膜种植生姜的地块进行测产,每667 m2加权平均产量为5 249 kg,按销售平均价格3元·kg-1计算,每667 m2平均效益为15 747元。每667 m2成本:姜种2 400元、人工费1 200元(每667 m2节省大棚建造用工费400元)、农资3 500元〔生育期比大棚生姜少30 d(天)左右,每667 m2农资减少350元〕,合计7 100元。折合每667 m2纯收益8 647元。因此,采用大棚生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相比传统地膜种植模式每667 m2增产40.43%,增收8 83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