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冰红
血小板在体内主要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血小板计数的结果是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重要指标。血小板检查方便快捷,其动态变化能较准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和预后,因此可作为临床监测的一个可靠指标[1]。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如未被及时发现,将会造成误诊误治,同时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进而引起医疗纠纷。
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因具有快速、准确、重复性好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此方法也会出现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情况。本文总结68例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解决办法,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9月本院门诊及住院的68例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首次仪器检测血小板计数<100×109/L。
1.2 实验器材 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LH750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奥林巴斯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血小板草酸铵稀释液以及贝索瑞-姬氏染液。
1.3 实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68例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细胞分析仪的血小板计数结果,查找检测过程中出现的原因,进行纠正后复检。复检以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为主,结合涂片瑞-姬氏染色,油镜下观察血小板分布情况,并用血小板稀释液于计数板进行血小板计数。观察和记录复检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1.0统计软件配对t检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首次仪器检测结果与复检结果,表明乙二胺四乙酸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EDTA-dependent pseudo thrombocytopenia,EDTA-PTCP)、标本采集不畅以及大血小板为首检血小板假性减少的重要原因,纠正前后结果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均P<0.05),见表1。
表1 68例假性血小板减少患者血细胞分析仪首检血小板计数结果与纠正后复检结果的比较(±s)
原因 例数(例)纠正措施 血小板计数(×109/L) P值仪器计数 纠正后计数EDTA-PTCP 28更换抗凝剂 41±22 186±39 <0.05标本采集不畅 23 重新采集 63±19 182±32 <0.05大血小板 17 手工计数 72±14 122±24 <0.05
随着科技的发展,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室大批量标本的全血细胞分析,国际血液标准化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Standardization in Hematology,ICSH)认可首选 EDTA作为全血细胞分析的抗凝剂[2]。然而,EDTA偶尔可引起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使血小板发生假性减少[3]。EDTA-PTCP是由于EDTA在抗凝血中可诱导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发生聚集,因而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上检测时,血小板计数发生了假性减少的现象[4]。因此,若进行血常规检测时出现血小板显著减少、仪器报警血小板聚集、直方图异常等,而患者无瘀点或瘀斑等出血情况,应高度怀疑是EDTA-PTCP。此时需采用血涂片镜检观察血小板的数量和形态,尤其要注意片尾、边缘是否有血小板聚集。同时请患者至检验科采血以缩短标本检测时间,并更换抗凝剂重新检测;若结果仍然无法纠正,则应采用手工稀释计数法进行血小板计数,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5],协助临床医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防止误诊误治情况的发生。
静脉穿刺不顺或未及时混匀时,会使血液产生凝块,若凝块细小而肉眼不易发现,就会造成血小板假性减少[6],常见于新生儿、儿童、肥胖者、长期输液的重症患者等。对于此类标本,可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要求患者重新抽血或采末梢血重新进行检测。
全血细胞分析仪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的阈值通常为2~24 fL,根据颗粒体积大小通过检测小孔产生的脉冲进行区别和计数。血小板体积通常为2~20 fL,而在许多病理情况下,血小板体积的差异很大,甚至可达到30 fL以上,如肿瘤、急性心肌梗死、妊娠等可出现大血小板增多,但仪器会错计为小红细胞而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7]。当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采用阻抗法测定血小板异常时,可转至网织红细胞/血细胞计数通道,采用核酸荧光染色法测定[8]。由于血小板含有RNA,能够被荧光染色;而成熟的红细胞没有RNA,不能被荧光染色。因此,根据荧光强度可以把血小板和小红细胞以及其他杂质分开,这样既可消除小红细胞和碎片的影响,又可避免因遗漏大血小板而造成的假性结果。但核酸荧光染色法目前尚未完全普及,对于没有核酸荧光染色法的仪器而言,简单的方法还是手工显微镜计数和血涂片镜检。
血涂片法计数血小板能够真实反映血小板的形态,并可及早发现血小板数量的假性减少,再联合应用手工显微镜计数法,是对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很好的补充,在发现和初步纠正假性血小板降低方面有明显意义[9]。
综上所述,当出现血小板计数的结果偏低、计数仪有报警提示或结果图谱异常时,检验医师应引起足够重视,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复检,对检测结果进行纠正,避免错误结果的出现,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提供正确的检验报告,最大限度地维护患者的利益。
1 王洪霞,刘健,马树林,等.血小板水平在危重病临床监测中的意义[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18(4):251.
2 刘成玉,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M].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3 朱海燕. EDTA-K2抗凝剂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探讨分析[J].淮海医药,2013,31(5):433-434.
4 刘雁. EDTA-K2致假性血小板减少4例分析[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4,6(2):124-125,97.
5 白志瑶,孙继芹,尹春琼,等. EDTA-K2、枸橼酸钠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2例分析[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5,7(4):256-259.
6 李永红,钟步云.血细胞分析仪测血小板结果偏低的原因及纠正方法[J].临床检验杂志,2001,19(2):112.
7 周小棉,邹晓.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9):1065-1068.
8 柳光芬.两种血液分析仪血小板测定结果比较[J].重庆医学,2009,38(16):2059-2060.
9 文进,夏存玉.显微镜法复核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的重要意义[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2013,5(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