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赋楚语的秭归方言探赜

2018-02-01 06:28:38谭家斌宋浪浪
关键词:王逸秭归楚辞

谭家斌,宋浪浪

(秭归县屈原纪念馆,湖北 秭归 443600)

屈赋即单指屈原的诗作,屈原的诗歌是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其语言具有地域性。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1]虽只载明篇数而未载明篇目,但自汉至今多认为这二十五篇是:《离骚》、《天问》、《九歌》(十篇。有说十一篇,实则尾篇《礼魂》是前十篇共用的“乱辞”)、《九章》(九篇)、《招瑰》、《远游》、《卜居》、《渔父》。宋代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称以屈赋为主的《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2],所言楚语、楚声,即指楚地的方言词语和楚地的方言读音。

湖北秭归于战国时期属楚地归乡,楚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339年),“屈原诞生于楚国归乡乐平里”[3],即今秭归县屈原镇屈原村。考古学者依据考古发掘成果和古籍文献记载认为“秭归一带有较多的文献记载为楚人早期活动的中心地区”,并说“这一地区内发现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较多”[4]。秭归作为古楚地,至今,秭归方言中尚遗存有屈赋中的楚语、楚声。吴郁芳先生否认屈原诞生于秭归的《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归人》一文说:“屈赋使用的楚方言,80%是郢都所在的南楚、江湘地区的方言。至于秭归一带的方言,……则一例不见。”[5]此“一例不见”过于武断。至今,秭归一带的方言仍可在屈赋中检索多例。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明确标注《楚辞》中的“楚语”共21例。王氏为楚地宜城人,曾任校书郎于宫中藏书处校勘典籍,其生于楚地又博览群书,自然熟悉楚语。其所作十七卷本的《楚辞章句》是现存《楚辞》最早的完整注本,且于任校书郎官职期间著述,颇为后世所重视。自王逸之后,经过历代特别是当代学者对《楚辞》中楚语的研究与考证,成果进一步丰富。例如《楚辞学通典》专设《楚语》部分,收录《楚辞》中的楚语词条共217例[6]156-196。其中,涉及屈赋里的“楚语”大致有152例。本文通过考察,将秭归方言与古今文献明示之“楚语”,并结合屈赋楚语与秭归方言中字形、字音、字义相同的字或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屈赋里遗存有14例秭归方言,从而揭开了屈赋里蕴涵秭归方言的幽深玄妙之面纱。

吴(wú)。屈赋中的“吴”字有七见,按其涵义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形容词,涵义为“大”者有三见。《九章·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汉代王逸《楚辞章句》释“吴榜”为“大棹”[7],即指大船桨,以“吴榜”为“大棹”,说明“吴”有“大”之义。汉代扬雄《方言》云:“吴,大也。”[8]《九歌·国殇》“操吴戈兮披犀甲”,袁庆述考证“吴戈”为大的兵器,释“吴”为“大”,并认为《招魂》“陈吴羮些”也为“大”义解,同时说:“‘吴’作‘大’解,是楚方言中所特有的词义。”[9]“吴”为“大”之义在今秭归方言中仍然存在,如言:“这家伙吴高八高的。”意思是指称人或物高大,“吴高”即大、高,两字同义连用;“八”为数词,表多数,也引申为“大”义。值得关注的是,检索《诗经》、《左传》等先秦两汉典籍及已发现的帛书、竹简、木牍中,虽然“吴”字多见,但无一例能释为“大”意,惟屈赋中之“吴”字能作“大”解。第二类是名词,指代国名或国王者有四见。《天问》“吴光争国”之“吴”,王逸注指春秋时期吴王阖闾,因其名光,故称“吴光”;《九章·惜往日》“吴信谗而弗味兮”之“吴”,多注指吴国末代囯王夫差,即阖闾之子。如明代汪瑗《《楚辞集解》》注云:“吴,指吴王夫差也。”[10]《天问》“吴获迄古”和《招魂》“吴歈蔡讴”之“吴”,王逸均注指吴国。

蜷(juān)。《离骚》:“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释“蜷”为“虫形诘屈”[7]47,“诘屈”亦即“弯曲”之意。清代徐焕龙《屈辞洗髓》曰:“蜷局,以身蹲曲也。”[11]494周秉高《楚辞解析》认为“蜷局”之意“即弯曲身子。”[12]王逸《九思·悯上》:“蜷跼兮寒局数。”佚名注:“蜷,伛偻也。”[10]1340伛偻,指腰背弯曲者。汤炳正《楚辞今注》曰:“蜷跼,缩屈貌。”[13]388今秭归方言中,如果从空间不够身高的物体下通行,通常说:“这地方太矮了,只好蜷着身子走。”即只能弯曲着身体行走,也即以弯腰屈背的形式行走。再如:“请你蜷下去。”如同前述徐焕龙所言“以身蹲曲也”,意即蹲曲着身体。

扈(hù)。《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逸曰:“扈,被也。楚人名被为扈。……五臣云:扈,披也。”[7]4此“被(pī)”即“披”,为动词,作“覆盖”、“披着”之意义解,只见于屈原作品,是楚地方言。扬雄《方言》四“帍裱谓之被巾”,清代王念孙《广雅疏证》云:“帍,犹扈也。”又称:“《楚辞·离骚》‘扈江离与辟芷兮’,王逸注云:‘扈,被也。’被巾所以扈领,故有帍裱之称。”[6]161孙氏所言“帍裱(hù biǎo)”,即指古代妇女的披巾。至今秭归方言曰:“把围巾扈到。”意即“把围巾披到”。再如睡觉时说:“把被子扈到。”意即“把被子盖到身上”。

汩(gǔ)。《九章·怀沙》:“乱曰:浩浩沅湘,分流汩兮。”王逸注云:“汩,流也。言浩浩广大乎沅、湘之水,分汩而流,将归乎海。”洪兴祖补注云:“汩,音骨者,水声也;音鹘者,涌波也。”[7]145宋代朱熹《楚辞集注》亦云:“汩,音骨。水流声。又音鹘,涌波也。……汩,流貌。”[14]115清代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明确注“汩”的读音为“骨”,同时注云:“汩,疾流貌。言沅湘之水分流入湖,其行迅疾也。”[15]由此看出,此“汩”是形容词并非象声词,主要形容水流迅急的样子,而且如今的“骨”与“鹘”都读为gǔ音。今秭归方言“这里的水汩汩地流”,即指水的流速很快。另外,屈赋中还有四见的“汩”与上述“汩”字比较,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字形、字音都相同,字义却不同。《天问》“不任汩鸿”之“汩”,虽然读音为gǔ,但其涵意应训为“治理”、“疏通”;二是字形相同,字音和字义却不同。《九章·怀沙》“伤怀永哀兮,汩徂南土”、《离骚》“汩余若将不及兮”、《招魂》“献岁发春兮,汩吾南征”之“汩”,这三处虽然字形都相同,读音又都为yù,但各自涵义有异。至于汨罗江之“汨”,字音为mì,字形从“水”从“日”,上述“汩”字则从“水”从“曰”。“汩”“汨”容易混淆,“汩”字不仅多音多义,而且与“汨”字之音、义、形均不同。

搴(qiān)。《离骚》:“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洪兴祖《楚辞补注》释“搴”曰:“拔取也,南楚语。”[7]6《广韵》:“搴,取也。”扬雄《方言》云:“攓,取也。楚谓之攓。”又曰:“攓,取也。南楚曰攓。”[9]15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云:“扌寒,拔取也,南楚语。……《楚词》曰:‘朝扌寒阰之木兰’。”[16]255由此可见,“搴”、“扌寒”、“攓”是同一语词的不同写法,均为动词。今秭归有方言云:“搴秧母草。”意即春季播种时拔取稻谷苗圃中的杂草,“秧母”专指稻谷苗圃。《九歌·湘君》有“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夫人》有“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九章·思美人》有“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搴”不仅都具有动词“拔取”之意义,而且拔取的对象也都是花草。

桡。《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王逸释曰:“桡,船小楫也。”[7]61扬雄《方言》:“楫,谓之桡,或谓之棹。”[9]110洪兴祖《楚辞补注》也有同样释意。从古至今,秭归长江两岸的人们捕魚或渡江时所使用的小木船上,都配备有专用的特制木片,此木片被称为“桡”,用其划水作为动力的工具,故其名又被称为“桡片子”,操之者被称为“桡夫子”,操之行为被称为“推桡”。有趣的是,秭归人对这种特制木片只称谓“桡”,而从不称谓“棹”。

敦。《招魂》:“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王逸注云:“敦,厚也。”[7]101楚人称“大”为“敦”。扬雄《方言》:“敦,大也。”[9]6“厚”与“大”之义互通。由“大”引申为“厚”,如今秭归人描述体大及特别厚实之物为“厚敦(déng)敦”,以“厚”和叠词“敦敦”来强调物体非常厚实的特征。再如:“小伙儿敦实。”意指年轻小伙子高大、强壮。

凭(píng)。《离骚》:“众皆竟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王逸注“凭”字之义云:“凭,满也。楚人名满曰凭。”言下之意是言“凭”包含满足、充满、饱满之义。洪兴祖《楚辞补注》注“凭”字之音曰:“凭,皮冰切。”[7]11王逸注《离骚》“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之“凭”也为“满”之意。秭归方言:“把这米装碗里,刚好凭。”即言刚好盛满一碗米。

摶(tuán)。《九章·橘颂》:“曾枝剡棘,圆果摶兮。”王逸注:“摶,圜也。楚人名圜为摶。”[7]154《广雅·释诂三》:“圜,圆也。”汤炳正《楚辞今注》曰:“摶,即‘团’,圆貌。”[13]168许慎《说文解字》:“团,圜也。”[16]129将“摶”释同“圜”,“圜(yuán)”音同“圆”,形容物品圆之景状。《天问》有“圜则九重,熟营度之?”洪兴祖《楚辞补注》注“圜”曰:“圜,与圆同。《说文》曰:天体也。”[7]86“圜”即指圆状天体。秭归人称“肉圆子”为“肉摶子”。同时,称一种竹编圆形盛器为“摶箥”。

侧身。《九章·惜诵》:“设张辟以娱君兮,愿侧身而无所。”汪瑷《楚辞集解》注:“侧身,斜避也。”[10]1340黄孝纾《楚词选》注:“侧身,转过身子避开。”[10]1727《说文解字》云:“侧,旁也。”[16]164明代梅膺祚《字汇》亦曰:“侧,不正也。”今秭归方言仍有“侧身”之语,多指扭转身体从侧面通过狭窄之处时的行为方式。如:“这个通道太窄了,我只能侧身走过。”言下之意是将身体扭向一侧才能通行。再如:“我和他说话,他没理我,侧身就走了。”这里的“侧身”即言指“扭转身体”。

忽忽(hū hū)。《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王逸释曰:“日又忽忽去,时将欲暮,年岁且尽,言已衰老也。”[7]27王氏虽未明确注释“忽忽”一词,但从其释意可见,“忽忽”是形容词,意指岁月或时间过得很快。“忽忽”实含疾速之义,表示时间很快很短,为南楚方言。姜亮夫《楚辞通故·词部》云:“忽忽一词,当为南楚方俗习用语,……北土儒书无用之者。”[6]193-194姜氏认为北方古籍中不用“忽忽”一词,是南方的方言俗语。今秭归有“搞事忽忽的”方言,意即动作快、时间短。

啾啾(jiū jiū)。屈赋中有二见,都是象声词,属楚语。《离骚》:“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王逸注曰:“啾啾,鸣声也。”玉鸾,即玉铃,用玉做成,形状像鸾鸟。啾啾,指铃声。因此,洪兴祖补注:“鸾以像鸟之声。”[7]43-44《九歌·山鬼》:“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又夜鸣。”《文选》五臣注:“啾啾,猿声。”姜亮夫《楚辞通故·词部》言:“汉以前经典无用之者,此当为楚人语,故惟屈赋用之也。”[6]194今秭归方言有“猴子啾啾地叫”,也有“小娃子啾啾地叫”,指小孩连声叫唤。

潭。《九章·抽思》:“长濑湍流,泝江潭兮。”王逸注:“潭,渊也。楚人名渊曰潭。”洪兴祖《楚辞补注》有“楚人名深曰潭”之注解[7]140,意即水深的地方称“潭”。朱熹《楚辞集注》云:“潭,深渊也。”[14]111吴广平《白话楚辞》曰:“潭,楚方言,深水。”[17]今秭归方言:“这个水潭好深。”仍称深水之处为“潭”。再如“在潭边洗衣服”,意思是说在深水旁边洗衣服。

骚。屈原的代表作名《离骚》,自汉至今对“离骚”二字的释义众多,于此仅就楚语之“骚”略加考察。《说文解字》云:“骚,扰也。”明代钱澄之《庄屈合诂》云:“离为遭,骚为扰动。扰者,屈原以忠被谗,志不忘君,心烦意乱,去住不宁,故曰骚也。”[11]494郭沬若注曰:“离骚,意思就是舒泄心中不平之气,与后人所讲的‘发牢骚’差不多。”[18]宋代项安世《向世家说》称“离骚”是“楚人之语,自古如此”[11]4,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也认为“离骚”是“楚之方言”[10]40。秭归人对他人所做的事不满就有方言“骚搞”,对他人的话语不满就有方言“骚说”,此“骚”蕴含“捣乱”、“干扰”之意,带有贬义性质。

从上述各例可以看出,秭归方言与屈赋存在着渊源关系,秭归作为古楚地和屈原故里,今天的秭归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屈赋里的楚语、楚声,也就是说屈赋里存在秭归方言,这可能是屈原创作辞赋时吸取故乡方言所致。

参考文献:

[1] 陈国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66.

[2] 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M].北京:中华书局,1988:344.

[3] 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秭归县志·大事记[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6.

[4] 文必贵.商周时期楚文化踪迹探索[M]//湖北省考古学会.湖北省考古学会论文选集(二).江汉考古增刊,1991:122.

[5] 吴郁芳.屈原是江陵人不是秭归人[J].江汉论坛,1988(2).

[6] 周建忠,汤漳平.楚辞学通典(楚辞学文库第四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7] 洪兴祖.楚辞补注[M].白化文,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2.

[8] 袁庆述.《楚辞》楚语札释十例[J].求索,1983(1):87.

[9] 扬 雄.方言[M].郭 璞,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

[10] 崔富章,李大明.楚辞集解集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11] 游国恩.离骚纂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周秉高.楚辞解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39.

[13] 汤炳正,李大明,李 诚,等.楚辞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4] 朱 熹.楚辞集注[M].黄灵庚,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15] 蒋 骥.山带阁注楚辞[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9.

[16] 许 慎.说文解字[M].徐 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影印,2003.

[17] 吴广平.白话楚辞[M].长沙:岳麓书社,1996:181.

[18] 屈 原.离骚·九歌[M].郭沫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4.

猜你喜欢
王逸秭归楚辞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中学语文(2019年7期)2019-03-27 01:21:40
匠人:在秭归打造一艘传统龙舟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8
秭归端午节日文化的十大类型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3
原味·秭归端午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02
秭归端午:楚乡遗俗至今留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02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34
金龟记
民间文学(2015年4期)2015-05-13 12:05:30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
诗潮(2014年6期)2014-11-17 10: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