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为依托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
——“双一流”背景下提升大学生英语能力的新途径

2018-07-04 01:49
关键词:双一流跨文化交际

谢 静

(三峡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1]。在21世纪数字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故事开始在国外受到关注。“利用技术作为学习支持工具是21世纪教师和学生必备的技能”[2]。教育部最新版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以英语的实际使用”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为教学目标,教学模式要“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学活动实现“由‘教’向‘学’的转变”,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要“融入并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元素”[2]。大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体现为,帮助学生掌握英语这个基本工具,既满足学生现实的需要,也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使他们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未来工作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满足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发展的需要。”[3]

大学英语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国家提出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双一流的关键是培养一流的学生[4]。国家和湖北省推进“双一流”建设给湖北省属高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17年8月28日至29日,三峡大学召开以“双一流”建设为主题的党委(扩大)会,强调“双一流”建设最基础的问题是学科,最核心的问题是人才,最关键的问题是学院,最要紧的问题是投入,最重要的问题是机制,最根本的问题是质量[5]。其中提到的核心和根本问题,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2016年《三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案》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以“服务于学校的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的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培养学生的英语实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将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成为凸显现代化语言教学特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课程设置需考虑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优势,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和未来持续发展的需要,为学校人才培养服务。然而过去40年我国高校英语教育政策以及教学改革的成果并不乐观,大学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迎来了数字化时代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新机遇。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问题与教训

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发展经过了40年的历程,但是从“满足国家关于培养经济、科技等领域内具有较强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需要的角度看是不成功的”[6]。长期以来,我国英语教育被称为“投入时间最长、投入资金最大而又收效最小的教育”[7]。根据英孚熟练度指标三年跟踪发现,我国成人英语水平在亚洲排在韩国、日本甚至越南后面,属于低熟练度水平[6]。“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整体发展水平偏低,且发展极不均衡,与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脱节”[7]。我们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培养不够[8]。学生日益增长的对个性化英语能力需求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陈旧模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如何处理好这个矛盾是决定我国大学英语未来发展的重要命题。

2.机遇与挑战

蔡基刚强调,“语言最大的功能就是工具性”,“只有让每个大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这个工具,才能实现国家‘一带一路’的走出去国际展览,才能在各自领域内具有国际话语权”[6]。“双一流”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中,人才培养质量亦被置于首位[8]。

高校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倡导国际化、信息化理念[9],结合当前“三多”学习模式(即多环境、多媒体、多模态)[2]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教学媒介的特点,探索PBL(Project-based Learning),CBI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以及课堂课后研讨式、工作坊等教学模式,利用新理论、新媒体和新技术,打造在线课堂、翻转课堂、微课,研讨团队等,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对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将新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同时将学生的多元背景、个性化英语能力需求与学习经验融合到语言习得过程中”[10]。数字故事兼顾了语言文化层面、信息技术层面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层面的要素,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利用所学语言知识与专业内容,借助多媒体技术,以团队合作方式完成真实的跨文化交际实践项目的机会。

二、数字故事

1.起源与概念

讲故事是一门古老的教育艺术,美国著名的认知科学和学习理论专家Poger C.Schank指出:“人类生来就是理解故事,而不是逻辑”[11]。在21世纪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数字化时代,以信息技术为载体的数字故事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成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媒体素养,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都起着积极作用[12]。Robin将其定义为:“由多媒体包括图片、文本、声音、视频、动画等元素,并配合一定表达方法或技巧组成的可视化故事”[12]。

2.在教育领域的作用

国外关于数字故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成果丰富[10,13-15]。“教师们一致认为,学生会更乐于以数字故事创作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和项目探究。教师们还认为数字故事的最优特征是能促进学生学习,学生们在创建关于某一主题的数字故事过程中能学到大量的知识。”[10]当然,学生在创作数字故事的过程中文献的检索、阅读和筛选能力、项目脚本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其他技能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包括多媒体技术操作技能、演示能力、研究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数字故事是实现“创造性和学生深度参与项目的有力形式”[10]。

数字故事的教学形式近年在国内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当学生们积极参与到数字故事项目的创作过程中时,“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等同时得到锻炼”,“在数字故事的创作过程中,学生会表现出更高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16]。吴俊杰总结了数字故事的几点作用:1)锻炼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2)课程内容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信息技术的能力[17]。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把项目教学法融入到数字故事(DS)的形式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11,18]。培养和挖掘出在信息技术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身上具备的信息技术潜力,激励学生把英语语言之外的能力与自己的英语学习结合,完成真正有成就感的项目成果。

2014年暑期培训作者接受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多媒体中心简短而专业的数字故事创作培训,第一次接触并亲身体验了“技术”和“故事”的结合所产生的强烈视觉效果和成就感。以项目为依托的数字故事教学模式(Project-based Digital Storytelling Teaching Model,以下简称“PBDS教学模式”)正是作者在此后多年教学实践以及不断研究学习中探索总结出的应对当前国家、社会和学校对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可操作的创新教学模式。项目学习(PBL)是在具有挑战性问题或复杂任务的驱动下,围绕项目的设计、执行和完成(现实产品或演示)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整个过程涉及设计、分析、调查、决策、问题解决以及反思等学习活动[12]。“PBL的优势在于开放性”[12],学生有更多参与调查研究的机会,而数字故事(DS)则具有明显的“动力效应”[12,18]。在PBDS教学模式中,“故事”并非纯粹的叙事,而是指完成项目、解决研究问题的过程的描述,数字故事只是形式,而其内容则是对研究项目的探索过程的描述和成果演示。PBL与数字故事的结合,可以让学生有兴趣和动力用所掌握的英语能力去解决现实的研究课题。

三、PBDS教学模式流程设计与启示

作者所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由通识核心课程和素质拓展课程构成。在近几年教授的课程中有通识核心课程《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视听说》、《学术英语读写》以及《学术英语听说》,为全校必修课,素质拓展课程《用英语说中国文化》,为全校选修课。以上课程虽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不相同,但在教学实践中均采用了PBDS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研究项目,项目完成过程与成果采用数字故事的形式进行汇报演示,所以课程的不同并不影响PBDS教学模式的实施。作者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对素质拓展课程《用英语说中国文化》实施PBDS教学模式,旨在加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连续几个学期开学第一课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约76%的学生几乎从未听说过数字故事,但是对制作数字故事非常感兴趣并且充满期待的学生比例占到了一半多[18]。

1.PBDS教学模式流程设计

1)教学模式设计概述

本部分将三峡大学以素质拓展课《用英语说中国文化》为例说明PBDS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产出的学习成果以及相对应的学生能力的培养(图1)。

图1 《用英语说中国文化》PBDS教学模式流程示意图

2)选择制作数字故事的工具

数字故事需要对项目完成过程中涉及的文本、图片、音频、视频以及动画效果等素材进行编辑和组合,使其形成一个主题清楚,内容完整,逻辑关联合理的视频作品。可以实现以上功能的视频编辑软件有:PowerPoint,iMovie,Windows Movie Maker,Corel Video Studio(会声会影),MediaEd itor(爱剪辑),Camtasia Studio(喀秋莎视频编辑软件)等等。对大学生来讲,这些视频编辑软件可以满足他们制作高质量视频短片的需求,技术难度也是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的。

3)数字故事创作

根据图1的数字故事创作流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答疑解惑、监管进度和质量,提供项目成果汇报演示的环境,并对成果质量和演示情况进行评估,而学生是数字故事项目创作的主体与实施者,在以小组为单位的数字故事项目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选题、做计划、分工收集并分析处理素材、交流讨论、材料整合、视频编辑以及最后的项目成果汇报展示。

4)DS项目成果汇报演示

任课教师提前邀请嘉宾评委,布置场地,检查各小组完成情况并安排汇报演示顺序。期末最后一节课,各小组组长按照安排好的顺序依次上台进行项目成果即DS视频的播放,每组视频播放完毕后,该小组成员根据各自准备的关于项目创作过程7个方面的问题轮流上台进行口头汇报。

5)在线平台展示

项目完成者根据三方反馈进行反思并完善数字故事作品,然后上传至课程对应的求索课堂进行在线展示。展示的作品可以作为外籍人士在线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途径,也可以为其他学生项目创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6)项目评价与反馈

综合评价模式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籍观众评价。由于课程主题是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讲中国故事,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得到比较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训练,在最后汇报展示时任课教师邀请了学校的外籍教师和留学生作为嘉宾,一方面满足学生项目策划“受体对象”的需求,另一方面外籍观众可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项目内容和效果进行真实评价。最后从学生的反思报告中发现,这一安排极大地增强了学生跨文化交际实践的积极性,“让他们第一次真实地体会到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英语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和自豪感”[17]。

第二,任课教师评价。任课教师针对图1中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

第三,同伴评价。每个班级不同的小组之间根据项目完成情况以及现场汇报展示情况作出评价,最后每组的得分与其他小组的分数进行平均。

第四,小组内部评价。小组成员对其他成员在整个学期的数字故事项目创作与完成过程中的参与度进行客观评价,按1-5(1=几乎从不参与;5=全程积极参与)等级量表做出选择,最后对小组每位成员得到的结果进行平均后得出每个人参与程度的均值,在教师最终的过程性评价中进行酌情加分或减分处理,以尽量做到最终评价结果的公平与真实。

2.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PBDS教学模式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相比,明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机,在课后团队合作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深度自主学习,锻炼了批判性思辨能力,基于真实项目的数字故事作品让学生有机会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真正使用英语做一些有意义的项目[19]。实践证明,这种以真实的跨文化交际项目为主体、以数字故事为载体设计的教学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辨能力以及深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现《教学指南》中提出的学生在一定语域中实现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合二为一的目标。

除了教学模式的改革,任课教师还对课程评价模式进行了调整,采用了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评价模式,既有任课教师和同班其他小组参与评价,也有小组成员内部评分以及项目成果的指向对象——外教和留学生对项目跨文化交际效果的评价。评价过程既注重项目的实际应用效果,又突出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技术、团队合作、思辨能力等综合素养的考查。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估模式覆盖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监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五、结语

PBDS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促进综合类大学“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完成数字故事项目需要的素养和能力,包括英语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文献阅读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正是“双一流”高校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以实现“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和大学生外语能力的无缝对接”[19]。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数字故事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价值会被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接受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采用,最终“发挥这种教育技术工具的无限潜力”[16]。

参考文献:

[1] 缪 蓉,赵婧宏.基于数字故事的学生认知活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2):7-13.

[2] 张琳琳.基于“三多”学习模式的英语教学数字故事创新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80-85,109.

[3] 王守仁.《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J].外语界,2016(3):2-10.

[4] 蔡基刚.高校外语教学理念的挑战与颠覆:以《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为例[J].外语教学,2017(1):6-10.

[5] 余东山.【“双一流”建设】学校2017年党委(扩大)会聚焦“双一流”[OL].http://www.ctgu.edu.cn/info/1014/26481.htm,2017-08-28.

[6] 蔡基刚.中国高校英语教育40年反思:失败与教训[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7.

[7] 刘 臻,梅德明.我国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英语能力[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3):65-68.

[8] 孙有中.论思辨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关系[A].2016中国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C].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6-12-10.

[9] 戴炜栋,王雪梅.“双一流”背景下的我国外语语言文学学科发展战略[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6(3):1.

[10] Vinogradova Polina,Linville Heather A,Bickel Beverly.“Listen to My Story and You Wil Know Me”: Digital Stories as Student-centred Collaborative projects[J].TESOL Journal,2011,2(2): 173-202.

[11] 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9-10.

[12] 温小勇,王志军,孔利华,等.数字故事支持大学生项目学习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12):46-52.

[13] Alameen,Ghinwa.1.Learner Digital Stories in a Web 2.0 Age[J].TESOL Journa,2011,2(3): 366.

[14] Razmi M,Pourali S,Nozad S.Digital Storytelling in EFL Classroom (Oral Presentation of the Story): A Pathway to Improve Oral Produc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rrent Trends in ELT) 2014(98)/:1541-1544.

[15] Jakes D S,Brennan J.Capturing stories,capturing lives: An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storytelling[EB/OL].http://lovettresourcenetwork.wikispaces.com/file/view/Atlanta.pdf,2014,24(1).

[16] 昝智华.美国数字故事竞赛(DISTCO)——数字故事教育应用研究的新渠道[J].现代教育技术,2014(1):91-98.

[17] 吴骏杰.数字故事——改善大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现象的有效途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1):103-105.

[18] Xie Jing.Digital Storytelling to Promote EFL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fficiency in Content-Based Classroom[J].Education Journal,2016,5(6):166-173.

[19] 蔡基刚.国家外语能力需求和大学生外语能力无缝对接——关于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需求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3-39.

猜你喜欢
双一流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