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形成因素

2018-02-01 02:28
江西社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协商民主建设,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优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这种民主形式,既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来说,中国优秀的协商文化,为协商民主产生提供了文化基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彰显了协商民主独具一格的理论特质;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探索,为协商民主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我们党根据实际需要建构的协商民主体制机制,为其顺利运行搭建了制度平台。

一、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文化滋养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着内容丰富的协商民主思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人民政协成立65周年大会上所言,协商民主“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1](P74)。的确,在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形成过程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了难得的文化滋养。

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与中国共产党协商为民的崇高追求相契合。“天下为公”一词出自《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P513)在大道运行之时,天下是人们共有的,选出有贤德、有才能的人为大家办事,整个社会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从政治哲学的视角分析,公正、公道和公平,是一个社会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作为统治者,公心多一些,老百姓的满意度就会高一些。换句话说,统治者的公信力是和其公心程度成正比的。因此,要使天下人满意,就必须具有天下为公的济世情怀。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也是以协商于民、协商为民为崇高价值追求的。中国共产党作为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以天下为己任,让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协商民主,合乎民意,深得民心,既是对优秀传统政治文化中“天下为公”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其的具体创新。

兼容并蓄的思想方法,与中国共产党广泛协商的宽阔胸襟相一致。兼容并蓄,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特质,也体现了中华儿女为人处世的宏大气象。在《中庸》一书中,便表露了“兼容并蓄”的理念。“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2](P636)其意是说,万物共同生长而不彼此伤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而不相互违背。小的德行,恰如合川分流,川流不息;大的德行,犹如醇厚化育,这就是天地伟大的道理所在。从政治文化的视角论之,世间万事万物,有容乃大。只有具有博大的包容之心,才能够用人之长,容其所短,让各种力量竞相迸发,才能够凝心聚力,克难攻坚,实现共同目标。中国共产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协商民主,以全国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为目标。因此,力争让社会各界人士广泛参与,不仅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兼容并蓄思想方法的灵活运用,同时也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主体广泛、广纳众言、尊重民意的博大胸襟。

求同存异的价值理念,同中国共产党协商共识的道德境界相统一。“求同存异”思想,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西周末年,大臣史伯便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3](P322)的真知灼见。大意是说,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就将无法发展、持续。此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流派的儒家和道家,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述了这一思想。儒家代表人物孔子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4](P235)其意是说,君子讲求协调而不盲从附和,小人盲从附和而不讲求协调,从而将“和”视为君子和小人的主要分水岭。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5](P140)万事万物都包含阴气和阳气两个对立面,二者相互激荡而得以调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思想启示我们,世界是由具有差异性的存在物复合而成的,彼此之间存在差异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物完全可以通过协调达致和谐状态。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以尊重差异为基础,以互利共赢为动力,以达成共识为目标,在实践中能够广泛凝聚全社会的力量,不仅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求同存异价值理念的延续,也表征了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协商共识的道德境界和独特优势。

二、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理论支撑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提供了根本理论来源。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群众路线观点,既巩固和壮大了自己的群众基础,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提供了思路。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我们党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不仅有利于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扩大党的阶级基础,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顺利推进。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根本理论来源。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也自然地成为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理论来源和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认为,从本真意义上观之,资产阶级民主实现的只是有钱人的民主,特别是资本家的民主,广大穷苦大众特别是失去了生产资料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者则毫无民主可言。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真正拥有民主权利的只是有钱人尤其是资产阶级,而资产阶级的民主也同时意味着无产阶级的不民主。要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少数人民主而多数人不民主的虚伪民主,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的腐朽统治,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则,人们的平等只能是“在他们的政治世界的天国是平等的,而在他们的政治生活中却是不平等的”[6](P344)。可见,只有首先实现了经济地位的平等和经济民主,才能进而谈及政治层面的民主权利。换言之,那种抛开经济地位平等的民主其实是异想天开。为此,建立人人成为生产资料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成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必然选择。人民当家做主,就需要人民广泛参与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这和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要求是内在一致的。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提供了最为根本的理论来源。

群众路线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明晰思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党的群众路线观点。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党的许多领导人就十分注意工农运动。特别是在土地革命时期,严峻的革命斗争形势使得群众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党的早期领导人不但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而且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深刻论述,从而使群众路线观点初步形成。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进一步探索和发展了群众路线观点,并对其内涵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使党的群众路线观点不断走向成熟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路线观点。改革开放后不久,我们党便于1981年把群众路线观点具体概括为“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7](P834)四句话。前两句话表明我们党的群众观点,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后两句话则道出了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群众观点的具体体现。群众路线观点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这就要求我们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在事关群众利益的问题上,必须同人民群众对话、沟通、商量,多倾听群众的心声,做出符合群众需要的正确决策,以便于决策的顺利执行。这些要求,同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主张的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之中的做法是相一致的。就此来看,党的群众路线观点,不仅坚持了群众是历史真正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体现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主体力量的马克思主义要求,也契合了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主张,并为其发展提供了明晰思路。

马克思主义的统战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重要参照。统一战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主张,早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就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8](P435)的统战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要求在无产阶级内部建立统一战线,还要求和其他政党建立联盟,即“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8](P435),还进而认为:“在政治上为了一定的目的,甚至可以同魔鬼结成联盟,只是必须肯定,是你领着魔鬼走,而不是魔鬼领着你走。”[9](P443)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对统一战线也有深刻的见解。他明确指出: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极仔细、极留心、极谨慎、极巧妙地一方面利用敌人之间的一切‘裂痕’,哪怕是最小的‘裂痕’,利用各国资产阶级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资产阶级各个集团或各种类别之间利益上的一切对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切机会,哪怕是极小的机会,来获得大量的同盟者,尽管这些同盟者可能是暂时的、动摇的、不稳定的、不可靠的、有条件的。”[10](P180)这一论述,富有远见地道出了要利用一切可能条件建立统一战线的深刻道理。

在我国,由于革命的敌对力量过于强大,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统一战线显得特别迫切。为此,在标志着我们党成立的中共一大上,相关人士就提出了 “在行动上与其他政党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11]的联合战线思想。以毛泽东为杰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更是对统一战线进行了大量的论述,并把统一战线视为“三大法宝”的重要内容。毛泽东提出,在做统一战线工作时要坚持的一些主张,如“共产党员必须倾听党外人士的意见,给别人以说话的机会。别人说得对的,我们应该欢迎,并要跟别人的长处学习。别人说得不对,也应该让别人说完,然后慢慢加以解释……要学会打开大门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方法,我们一定要学会善于同别人商量问题”[12](P809-810),同协商民主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因此,党的统战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三、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具有牢固的实践基础。党的正确领导,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政治保证;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社会场域;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主体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政治保证。协商民主的顺利推进,需要坚强有力的政治组织作为保证。协商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需要一种政治权威加以领导。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先锋队组织,义无反顾地承担了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民主是包括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为重要形式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协商民主必然要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对协商民主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协商民主的发展态势。在国家层面,中国共产党可以通过党的各级组织及其团结的民主党派,建立多层次的协商民主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在社会层面,中国共产党可以借助基层组织及其领导的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和各种相关的社会组织,建构具有广泛覆盖面的协商民主运行平台。可见,在协商民主发展方面,中国共产党既有不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也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是协商民主顺利推进的政治保障。换句话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协商民主所主张的多元共识目标才能够顺利达致。

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为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社会场域。鸦片战争之后,我国以地主和农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逐渐瓦解。洋务运动催生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随之产生。特别是伴随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多元。面对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国共产党要进行斗争,就必须联合和团结一切可能联合和团结的革命力量,只有这样,才能战胜比自己力量强大得多的反革命力量。而联合和团结,就要借助于协商民主。事实也的确如此,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就是在如此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中生成的。在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时期,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相伴而生,中国的社会结构再次发生深刻变革。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外,还涌现出了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同时也就意味着利益的多样化。不同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各不相同,彼此之间甚至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分歧和矛盾。而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具有解决利益分歧、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优势。换句话说,复杂多元的社会结构,客观上无疑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社会场域。

社会各界群体的广泛参与,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主体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无论是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都对社会各界具有强烈的号召力,能吸引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具体而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特别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就推行了“三三制”的民主政权,规定共产党人、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人士各占三分之一左右的比例,从而空前调动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在协商建国时期,各民主党派人士、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各界名流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感召下,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协商建国大计,从而促成了新中国的诞生。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包括民族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和农民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了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协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我国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社会群体呈现多样化态势,社会利益出现多元化趋势,社会矛盾出现复杂化特点。社会各界人士,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纷纷通过协商民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难发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均取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大家踊跃参与协商民主,进而也为协商民主实践提供了广泛的主体力量。

四、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的制度平台

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具有牢固的制度平台,尤其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等为具体表现形式的制度平台。

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基础制度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各个领域的具体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筑而成的制度体系。在这一制度体系中,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都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制度基础,其中蕴含的具体制度,更是为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提供了空间。这些不同领域的具体制度,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多方面,每一方面都为协商民主提供了依托。而协商民主则有利于顺利实现不同领域的发展目标:在经济方面,协商民主可以为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在政治领域,协商民主可以为人民民主目标的达致提供帮助;在文化领域,协商民主能够为文明目标的实现提供便利;在社会领域,协商民主能够为和谐目标的完成畅通渠道;在生态领域,协商民主能够为生态良好目标的实现提供思路。也就是说,不管是在哪一个领域,协商民主都大有可为。而不同领域的具体制度,无疑为协商民主的推进提供了制度平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则为推进协商民主法制化、有序化和规范化提供了基本平台。

另一方面,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四种形式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具体制度平台。在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是常见的四种形式,其中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对协商民主做出了相应的安排。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选举产生之前,往往会进行初步的协商,以便使当选的代表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能够为人民利益说话。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职能,在立法过程中,也经常借助协商民主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人民代表大会遵循的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而这一原则本身,就蕴含着浓郁的协商民主元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通过政党协商和人民政协中的界别协商、专题协商等不同形式,既为我国政治生活中进行广泛协商提供了制度基础,也为协商民主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直接制度平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重要的民主制度形式,为多民族地区的稳定、团结与和谐提供了重要的制度支撑,能够为多民族地区成功嵌入协商民主,进而实现地方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开拓空间。基层民主制度是城市的居委会、农村的村委会和企业的职代会开展协商民主的制度保障。近年来,随着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群众通过基层协商民主形式,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基层民主制度,无疑为基层协商民主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制度平台。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既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协商文化的丰富滋养,又内含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统战理论和群众观点的理论特质,还具有近百年的实践根基,同时也构筑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制度平台。以上这些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形成过程不可缺少的文化、理论、实践和制度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时期,要使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发掘这四个方面的有利元素,并使各个要素之间形成健康有序的良性互动,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的协商民主建设才能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2]四书五经(上)[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2002.

[3]张永祥.国语译注[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

[4]李泽厚.论语今读[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春秋)老子.道德经[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10]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1]蔡文杰.马林对中共“一大”的作用考辨[J].社会科学战线,2005,(1).

[1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协商民主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论协商实效与协商伦理、协商能力
Rheological Properties and Microstructure of Printed Circuit Boards Modifed Asphalt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协商民主与偏好转变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