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2018-01-31 02:54陈峰燕
现代经济信息 2018年16期
关键词:借鉴意义模式策略

陈峰燕

摘要: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时期。在我国倡导优化发展结构,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更应当审视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借鉴国外城镇化模式,注重构建完成的城镇化机制,全面提高城镇化的有效性和科争性。

关键词:国外城镇化;模式;策略;借鉴意义

城镇化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城镇化不仅实现了人类由农村向城镇发展空间的转换,而且更新着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原因不同,城镇化的基本模式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研究美国、欧洲、日本、拉美国家的不同城镇化模式的特征。

一、城镇化的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一)城镇化概念

从广义上讲城镇化等同于农村城镇化,从狭义上讲指的农业地域的城镇化过程,是指农村地区的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生产活动由农业向着非农业的方向转移,从扩大农村地区数量与规模,它更强调城市的扩散作用,注重由农村人向城镇流动的过程,强调改进提高人口流动的有效性。

(二)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模式主要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实现城镇化的基础特征的规模总结,主要包括人口、产业、空间与资源的分析与管理,着力在提高城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城镇化与各国资源禀赋的关系,从而提高城镇化有效性,解决城镇化规模发展的问题。二、国外城镇化模式的进程及特点

(一)美国城镇化的特点

美国城镇化有大都市区和人口郊区化的特征,美国的大都市区是一个大城市为核心,并且在社会经济体的辅助下实现本区域或本单元的中型城市的发展建设。而且美国正在向着城镇群的方向发展,美国强调将向个都市区连接为一个整体,要求提高功能的整合性。而且美国的城镇化有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其面临着较小的案例威胁,美国还有充足的时间协调城市矛盾,美国的城镇化是在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完成的,虽然美国城镇化过程中也会出现种种问题,但是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这一个矛盾,从而有效的避免城市化危机对城镇带来的较大影响。美国的城镇化是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是市场选择发展的结果,美国城镇化进程中政府的干预较少,但是对地方市场的保护较强。在美国个人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美国的城镇化奉行自由流动的模式,但是也存在着城镇内部矛盾,因此存在着逆城镇化的现象。

(二)日本城镇化的特点

日本城镇化起源于二战后期的城市重建,发展于日本上世纪60年代的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日本城镇化主要以大城市为中心形成区域蔓延的城市同心圆,日本是卫星城模式的典型代表,形成了日本城市的独特圈状结构。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放缓以来,日本城镇化向着郊区化的方向发展。日本城镇化进一步促进了大中小型城镇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减少了城市对交通能源的依赖,可以实现土地与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日本城镇化也有独特的问题。首先,日本城镇化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日本经济的起步和城镇化有极强的国际背景。其次,日本的城镇化是政府主导型的城镇化,政府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三,日本的城镇化过程中有极大的社会力量渗透,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强调融入到地方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当中。

(三)巴西城镇化的特点

巴西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巴西城镇化主要是随着其工业化发展而开始的,在巴西殖民时人虽然已有城镇化的雏形,但是巴西的城镇化是在工业化阶段快速发展的。首先,巴西城镇化与巴西的进口替代经济战略有关,巴西的城镇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但是巴西的城镇化存在着政府主导不足,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调控不力,以及有不能维持有序发展,国家缺乏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失业、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与城镇犯罪问题等。首先,巴西城镇化深受殖民遗留因素的影响,这使得巴西城镇化的区域分布并不均衡。巴西主要生产宗主国需要的热带经济作物,城镇生产的主要以初级工业品为主,因此造成了巴西对拉国家经济的依附性,导致城镇进程后期放缓问题。其次,巴西政府的权威性较弱,不能有效的主导城镇化的科学有效进行。巴西当地的军事领袖制度使得巴西政局的稳定性不足,因此缺乏一个科学长远的城镇发展规划,巴西城镇化的政策也执行的不力。第三,巴西当前较普遍存在的城镇病现象,现有的城镇环境超过了城镇的承载力,因此导致较多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城市地均衡有效发展。而且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后,由于缺乏有效的安置与辅助机制,导致巴西城镇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因此影响了发展城镇化进一步发展。

(四)欧洲城镇化的特点

欧洲的城镇化主要以英国为代表,英语的城镇化主要以政府干预的方式进行,英国把政府规划与调整放在重要位置,注重通过立法与行政手段引导城镇化的发展。首先,欧洲的城镇化更注重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强调城镇与工业协调发展,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总体呈协同关系。其次,欧洲城镇化的市场活力不强,而且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足,存在着一定的产业衰退,以及相关连锁反映较为頻繁的问题。

三、国外城镇化模式动力机制分析

(一)农业剩余因素

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各国探索城镇化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后,小农经济形态被打破,工业化进程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使得各区开始探索城镇化的道路。农业剩余从广义上来说为新兴城镇提供了充足的粮食保障,为城镇提供了丰富的农业和工业生产资源的供给,而且有效的输出了城镇发展的劳动力,并且劳动了城市市场规模。城镇化始终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与商业品化,这不仅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而且实现了农业人口的外向型输入。例如,美国和欧洲的城镇化是典型的输出型城镇化,因此为农业生产力的支撑,因此可以不断的转移农业生产要素,从而为小型城镇的二三产业发展提供动力。而日韩的典型小农经济在农业生产力提升后使得农业生产力出现人地矛盾,因此形成强大的城镇化人口转移需要。

(二)工业推动因素

工业化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正是由于工业革命的爆发,才结束了城镇缓慢发展的历史,工业的快速扩张从根本上促进了城市的大规模建设。在各国进入工业化的进程中,各区域出现不同等级的经济发展核心,随着工业化进行成熟阶段,要求工业发展向着核心区域的边缘扩散,逐渐形成次级中心区域,这由此带动了大城市周边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欧美城镇化正是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其人口和产业相继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区域扩展,前期工业化累积的大量资金、技术与城镇的管理经验为城镇化向农村扩展提供了我可不要,同时也解决了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在工业带动背景下,满足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各种政策与经济支持需求,工业化为农业城镇化提供了推力,使得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

(三)比较差异因素

比较差异是农业与二三产业发展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在不考虑相关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发展是在市场的影响下,包括劳动力、自然资源在内的所有因素会向着实现较高利益的方向流动。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抗风险能力弱,而且市场需求的弹性空间较小,因此农业与二三产业的发展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基于利益驱动的农业发展应当由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源向着二三产业的方向加快流动,这样会使农业投入的机会成本不断增加,也是城镇化过程的重要促进因素。韩国、日本的城镇化进程正是激进式的由农业产区向着现代化规模产区流动的体现。而且在比较利益的视角下,文化与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人们的选择,由城市而主导的先进的文化思想自然会影响农村地区的发展理念,也是造成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因此促进城镇化加快发展。

四、国外城镇化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强城镇化体制的改革

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是有效推动落实城镇化政策的重要力量,应当从政府角度加大对城镇化进程的调控。具体来说,我国城镇化应当借鉴欧美和各国政府的宏观调控经验,建立完善且覆盖全局的城镇化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和科学有序的法规保障机制。首先,进一步创新完善土地制度,放宽土地经营机制,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入股合作的新形式,还可以围绕着土地成立有限公司、合作企业等,切实从根本上保证农民在土地流转时的根本利益,并且针对土地流转中的矛盾问题给予必要的弥补。这样才能在自愿与有偿原则的保证下使得土地流转得以顺利进行,为促进农村城镇化给予必要的基础性保障。其次,完善城乡户籍制度,进一步使用统一的户籍管理方式,减少因为户籍限制而导致的城镇化人口的回流现象,切实缩小因为户籍不同而带来的人口转移过程上的利益差异。第三,借鉴日韩等国家放宽户口转移条件作法,在养老保障、医疗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措施,完善后续保障政策,建立环环相扣政策体系,让农村人口自愿的迁入城市。

(二)加强城镇化的编制工作

当前应当加强新城镇的规划工作,切实建立起功能完善的现代化的新型城镇。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避免新型城镇的畸形发展,而且可以保持城镇化的活力。例如,英国就建立起了一个完善的城乡规划的机制,保证了城镇体系的综合发展,有效的分布了各类型城镇的不同功能,保证了城镇化的质量。首先,要转型城镇规划的编制理念,切实打破仅从空间着眼的局限,要在全局化的观念影响下城镇布局与地区战略发展规划,环境资源的配置供给情况联系起来,注重城镇之间的有机联系。其次,加强区域规划,引导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制定具体的城镇化路线,围绕着总体布局进行层层优化,并且采用不同的城镇化考核方式,发挥财政与产业政策方面的支持作用,提高区域城镇化的科学性。第三,还要完善城镇规划管理机制,明确各级规划部门的职责,要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兼顾各方利益,切实重视村级治理理规划工作,要协调好基础设施的时序布局,从而在合理的城乡秩序中加快城镇化进程。

(三)提高城镇化层次水平

从国外的城镇化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城镇化不仅要达到适度要求,而且还要形成多层次的网络体系,从而不断促进城镇化的深入进行。首先,要在城镇的层次上进行科学必要的引导,具体可以按照中心城市、区域中心、次区域中心、一般镇的层次构建城镇体系,提高城镇的阶梯水平,形成完善的金字塔结构,这样可以加强彼此的联系,发挥大城市的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又实现大中小型城市的综合发展。其次,明确城镇的功能定位,围绕着功能定位制定不同的城镇化的时间进程与人口布局,强调围绕着相互服务和相互促进推进城镇化发展。第三,还要完善三级城镇化管理工作体系,解决小城镇明鲜发展不足的问题,重点找出小城镇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在撤乡并镇的过程中要挖掘小城镇的经济特色,借鉴美国模式重点做大小城镇的市场,充分利用小城镇的独特经济资源促进小城镇特色产业的发展。只有提高小城镇的经济水平,提升小城镇的经济实力,才能有效带动区域人口就业,真正促进小城镇周边人口向城镇化方向发展。

(四)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从国外城镇化的模式来看,各种城镇化模式的成功与失败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直接的关系,只有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才能有效改革新兴城镇的条件,从而促進城镇不断向前发展,否则就会影响城镇化的质量。因此,应当把调集力量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首先,调动民营经济的利益参与新兴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民营经济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依靠民营经营加强公共设施的建设,例如,借助欧美注重运用民营企业发展新兴文化教育事业的做法,着力通过区域民营经济带动地方社会事务的发展。其次,借鉴新兴的融资方式,注重鼓励社会资本以各种方式投入到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云,要在政府授权、创建平台与完善保障机制同时,有效的吸引社会资本。具体可以使用BOT形式,借鉴国外的建设一移交模式,由政府与投资方签订协议,投资方在建成一定项目后可以投资方负责运营用以收回投资,例如,悉尼港口隧道的建设项目。还可以探索使用TOT形式,即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模式,即政府出资建设,由企业负责经营,协议到期后由政府收回项目,从而达到良好的累积循环的目标。此外,还可以探讨债券融资、股权融资等新形式。

(五)加大支柱产业支撑力度

只有提高支柱产业的支撑水平,才能为新型城镇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提升新型城镇的就业空间,加快村民的市民进程,从而真正的通过城镇吸引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全面提高城镇化后劲,由此带动整个城镇的发展。首先,走现代化农业道路,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党的十九大的农业政策,加强发展现代农业,发挥现代农业的环境保护作用,同时在新农村运动经验的支持下,不断促进农村的城镇化。其次,进一步优化城镇的产业结构,重点调整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比例,根据地区的土地、市场等特色,进一步打造特色品牌产业项目。第三,推进产业的规模化经营,抓住重点产业项目做大做强,并且抓住新型城镇的发展机遇,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第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点加强农村人品的教育提升,借助韩国的新村运动经验,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满足为新兴支柱产业提供劳动力要求,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真正有效转化。第五,在新兴工业发展基础上,还要发挥创新驱动在新兴城镇中的战略作用,加强产业战略布局,走出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强化创新意识,积极推动创新产品的研发,由新型城镇进一步向产业聚焦的方向发展。

(六)充分带动农民创业就业

只有充分的带动农民创业就业,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决定性因素,从美国、韩国等国家的城镇化经验来看,只有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不断促进城镇化的稳定发展。首先,应当在新型城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注重通过职业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应当鼓励各种成立高中、中职、中专向新型城镇发展,并且在新型城镇成立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注重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在新兴城镇进一步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中強农村的科普工作,把农村的技术人员整合起来,加强各种科技培训与技术交流,广泛的在农村地区开展科技普及活动,切实提高农村人口的劳动技能。第三,转变农村劳动人口的职业技能,注重在传统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切实在科技普及推广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质量的提高。

(七)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城镇

可以借鉴韩国和日本在城镇化进程中的经验,只有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才能有效的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进一步降低城镇化过程中的环境承载压力,保证城镇化与环境友好,达到区域协调发展目标。首先,要将环保放在第一位,要在环保的基本要求下开展城镇化工作,树立科学的城镇发展观,要保证城镇经济与环境的适度协调。其次,采取一切措施促进生态经济的增

猜你喜欢
借鉴意义模式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儒家思想与明治维新后日企的管理理念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