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018-01-31 21:39张艳
考试周刊 2017年101期
关键词:心理特点大学大学生

摘 要:随着国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各高校尤为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95后”大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力军,由于受家庭氛围、社会观念、信息环境和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使得“95后”大学生呈现出比较独特的气质和鲜明的个性,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给当代学生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以此解析“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是做好“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关键词:“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影响因素

伴随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随着大学生群体的时代性更迭,2013年9月,首批“95后”新生迈进大学校门,意味着“95后”大学生已逐渐成为各大高校的主力军。由于他们成长环境的特殊性,“95后”大学生个性特征呈现出许多鲜明的变化,对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有效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熟悉新时期“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掌握新时期“95后”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从而为改善95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思路。

一、 “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

(一) 自信与自卑并存

伴随改革开放的浪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所以“95后”大学生出生和成长的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社会条件和家庭条件的优越,为他们自身能力的培养提供强大的支持,成为他们自信的资本。“95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在“6+1”的家庭结构中,孩子成了整个家庭的心肝宝贝,父母也会为孩子的教育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让孩子接受更好更多的教育。除了上好学校的文化课外,还会鼓励孩子参加钢琴、舞蹈、跆拳道、美术、武术等兴趣特长班,充分挖掘潜力,培养兴趣。因此,相比80,90后,“95后”大学生拥有更多的才艺,使得他们更加自信。同时,由于他们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环境里,使得95后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感受,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只追求个人利益,不顾集体利益,善于表达自己见解,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对的。结合实际工作案例得出,当考试不及格,查找原因时,他们却很自豪地说,“感觉不是自己平时没学好,是老师出题太难,没给重点”;当遇到学校集体活动和个人活动时间发生冲突时,大多会选择参加个人活动,集体活动参不参加无所谓。

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充满自信,高中是班上的佼佼者,经常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赞赏。到了大学之后,发现付出和收获不成正比时,看到和自己一样优秀的同学,甚至比自己还要优秀的同学时,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加上,大学重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一个学生是否优秀不再局限于学习成绩,而是从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多方面来综合考虑的。鉴于此,很多“95后”大学生觉得与他人差异很大,开始变得默默无闻,生活学习上也很难获得他人的关注,自卑心理渐渐加深。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当看到自己与城市的同学的差异时,自卑感就更趋强烈。

(二) 独立与依赖相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每天面对网络海量的信息,各种思想观点、文化价值观念相互碰撞,对一种事物持有多种看法。“95后”大学生习惯于不被束缚,喜欢奇思妙想,看待事物喜欢站在旁观者角度,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能力,持有独特的见解、看法,更多的时候,还希望他人的看法与自己保持一致。因为个性的张扬,他们通常也会采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己,以夺得他人的吸引。此外,随着人的成长,“95后”大学生也想自己做决定,自己说了算,所以他们不喜欢教师、父母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有更多的干涉,尤其是个人隐私方面。

但是,由于“95后”大学生从小被父母呵护、溺爱,很多事情都是父母包办,进入大学,突然离开父母,将会面临衣服不会买、不会洗,生病了不会就医等生活琐事不能自己处理,又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特别是在挫折面前,没有经历过暴风雨洗礼的“95后”们,情感脆弱,意志薄弱,抗压能力、承受能力差,一旦遇到学习失败、情感受挫,他们就会感到绝望无助,必然会对家人产生无比的依赖感,仿佛父母就是他们的救世主。

(三) 孤独感与恋群感交织

因为大多数“95后”大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从小享受着众星拱月的感觉,缺乏对他人的尊重、理解和包容,加之从小无兄弟姐妹,缺乏“同伴教育”,很少与陌生人接触。到了大学,不同的方言,不同的习俗,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他们往往感觉无所适从,不敢大胆与他人交流、沟通,也不愿靠近他人,很难融入寝室、班集体生活。再加上“95后”与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同时成长,大多时间沉迷于手机游戏和网络聊天的虚拟世界,一旦回到现实,反而不知该怎么与同学相处,害怕伤害他人,因此出现人际交往困难,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感到特别空虚和孤独。但是“95后”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又特别渴望同伴,希望能够与同学们合群,愿意参与到集体生活,交往更多的朋友,获得更多的快乐。所以产生了人际困扰,尤其是女生宿舍的人际关系问题。

(四) 想要学习与目标模糊共融

大学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设置比较宽松,课余时间比较充足,与高中的学习生活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不少“95后”大学生进入大学,仍沉浸在高中阶段高密度、快节奏的学习状态中,一时难以适应相对自由的学习模式,没有了家长、老师的监管,加之,大学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老师没有固定的办公室,遇到学习问题,没法向老师请教和探究,加上本身的自律性不强,学习上的惰性很快显现。再加上很多“95后”大學生缺乏规划,想要学习却不知如何学习,有求知的欲望却又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得他们在独立、自主、轻松的学习环境中渐渐地失去学习动力,产

生厌学心理。没有了目标,他们就会感到生活很空虚、恐惧,因此他们只好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寄托于网络游戏中,以此打发时间。

(五) 放松感与紧张感同在endprint

很多同学都认为,考上大学,终于摆脱了高中的紧张,可以轻松自在了。事实上,同学们慢慢发现,大学并非像高中老师所说的那样,“到了大学,就解放了”,大量专业课的学习、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种等级考试及考研梦,又使得他们感到大学学业的繁重,紧张感便会随之产生。

(六) 希望与失望相伴

“95后”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对大学生活拥有美好的遐想,一心想著美丽的校园、宽敞的宿舍、漂亮的教室、美味的大餐,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大学的校园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硬件设施、宿舍环境与想象中差异较大,使得大多“95后”大学生感到非常失望,觉得大学生活也不过如此,失落感油然而生。此外,由于“95后”大学生喜欢争强好胜,职业取向多元化,求职期望值过高,都希望找到一份好工作,当走出校园时才发现理想中的职业、薪酬与现实有差距,难以满足,因此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也会对社会产生失望的心理。

二、 影响“95后”大学生心理特点的相关因素分析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有其背后的原因。同样,“95后”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特点的背后主要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里涉及家庭成长背景、社会观念、信息化环境、学校教育等。

(一) 家庭的过度满足

大多数“95后”大学生都生活在经济宽裕的家庭,进入大学之前,都是备受家人的关注,父母,甚至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需要,从孩子们的饮食起居到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家人们都为他们时刻准备好,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尽力去帮他们解决。因此,在家人的过分溺爱下,“95后”大学生对现实生活产生错误认知,认为遇到问题时不需要自己处理,只要向父母或他人提要求即可,从而在现实生活中难以适应新环境,进一步使孩子引发过度依赖、自卑、焦虑、承受能力差等心理问题。

(二) 信息化环境的冲击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媒体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大量涌现,信息量十分广泛并传播迅速,“95后”大学生是社会当中最为敏感和活跃的群体,QQ、微信、微博等已成为他们感情交流的主要工具,大众传媒的诱惑力和欺骗性,对“95后”大学生心理产生冲击,导致他们的心理扭曲和认知偏差,同时会让他们感到孤独、压抑、空虚。

(三) 学校教育的缺失

近几年,国内各高校开始充分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制定了相关理论及课程,从而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提供保障。但是,因为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95后”大学生在高中时期,重在理论课程的学习,轻于实践课程的学习,也就没有更多的机会来培养动手实践、团结协作、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进入大学后,“95后”大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得较为低下,抗压能力不强,进而在现实生活中会遭遇茫然、孤独无助、焦虑甚至抑郁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刘冰.95后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及改善策略[J].科教导刊,2015(10).

[2]刘东宇.95后大学生群体背景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方式转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6).

[3]徐礼堂.“95后”大学生管理方式探讨[J].咯什大学学报,2016(2).

作者简介:张艳,助教,湖北省黄石市,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特点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掌握学生心理特点 有效开展写字教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宫外孕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