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课堂中,“意外”常有发生,作为教师应该将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
关键词:实验;意外;课程资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化学课程中增加了许多探究实验内容,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在变化的、鲜活的课堂中,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尊重学生,见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然而,鲜活的课堂必定给我们老师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即不可避免地遭遇一次又一次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突如其来的“意外”呢?这是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关键点。以下是本人在实验教学中处理“意外”的几个案例,想与大家一起分享。
“意外”1:
在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这一课的教学中,本想通过实验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实验第一步是“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第二步“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现象”。在做第二步实验时由于教师的失误,加入的二氧化锰过多,不少液体从试管口向上窜出,演示实验出现了意外。我顿时慌了,心里暗想:幸好试管口没有对着人。学生们“哇哇”的惊叫,“为什么反应会这么剧烈呢?”“窜出来的是什么物质?”学生们疑问重重。我深呼吸了一下,说:“你们看到喷泉了!”学生们笑了,但马上又静下来,想听到我的解释。我没有马上解答他们,而是提出几个问题:①与老师向试管中添加药品的顺序有关吗?②与加入二氧化锰的量是否过多有关吗?③与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有关吗?带着这些问题,同学们马上行动起来,开始在我的指导下做对照实验。通过同学们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他们不但知道了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制氧气中能加快反应速率,还知道了反应的剧烈程度与药品的添加顺序、药品的量多量少有关。
“意外”2:
在第六单元“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一课中,有一个探究“二氧化碳不可燃,通常也不助燃且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是将二氧化碳倒入燃有两支高矮不一的蜡烛的烧杯中,预计现象是蜡烛火焰从低到高熄灭。在实验时,烛火却同时熄灭了;重新做一次,更高的反而先灭了。这样的现象不足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我灵机一动,说道:“失败乃成功之母!”于是我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同学们跃跃欲试,都动手做起了实验。王超同学调整了倾倒气体的速度,借助玻璃片,第一个成功完成了实验,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鼓起掌来!
“意外”3:
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一课中,通过“蜡烛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来探究灭火的原理。第三支蜡烛燃烧环境:“在烧杯中点燃一支蜡烛,然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碳酸钠和盐酸”,观察到蜡烛随即熄灭了。说明反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使蜡烛与空气隔绝,所以熄灭了。这时,我故意制造了一个“意外”:我试图用点燃的火柴去点燃烧杯中的蜡烛,第一次燃着的火柴刚伸入烧杯中就灭了,第二次还是灭了……这时同学们兴奋起来,火柴怎么会灭呢?平时不大爱学习的宇杰举手要试一试,“我不相信蜡烛会点不着!”他一边将火柴擦燃一边说,他试着用燃着的火柴去点了蜡烛两次,结果跟我一模一样,还是没点着蜡烛。看着他失望地回到位置上,我因势利导:“烧杯中的什么物质在作怪呢?又是什么物质使火柴熄灭?”“哦!原来是刚才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我又问:“那怎么做才能赶走二氧化碳使蜡烛重新被点燃呢?”宇杰的同桌马上说:“把烧杯倒过来二氧化碳就会倒出来呀。”于是我叫他试一试,只见他把烧杯口向下晃了晃,再把烧杯正放到桌上,用火柴轻而易举就将蜡烛点燃了;他还告诉同学们利用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可以倒掉烧杯中的二氧化碳……教室里再一次响起了掌声!
“意外”4:
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学生提出质疑:“稀硫酸能否代替稀盐酸?能否用浓盐酸代替稀盐酸?碳酸鈉能否代替碳酸钙?”抓住这个时机,我适时地引导学生们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实验方案,并动手验证自己的假设。
实验1: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能反应有气泡冒出,速率适中。
实验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能反应有气泡冒出,速率快。
实验3: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有气泡冒出但很快停止。
实验4:用大理石与浓盐酸反应——能反应有气泡冒出但有酸雾。
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实验2尽管能反应,可是反应速度太快,不容易控制;实验3中大理石与稀硫酸虽能反应,但由于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的表面,阻止了反应的继续进行;实验4产生的酸雾中有氯化氢气体,会使得制取的二氧化碳不纯。经过大家共同讨论和交流之后,得出结论:实验室不能用稀硫酸或浓盐酸代替稀盐酸,也不能用碳酸钠代替碳酸钙制取二氧化碳,而应用大理石(或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通过这样的探究,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而且也学会了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在这一探究实验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给学生创设了探究问题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培养。
案例反思:
在课堂中,类似的“意外”时常发生,这些“意外”的发生是预先没有想到的,但如果处理恰当,反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老师在备课时应充分预料到一些教材以外情况的发生,以防措手不及。
多年的教学使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应认真备课,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还应充分考虑到课堂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甚至还应补充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这样才能做到处变不惊,得心应手,使整个课堂是连贯的,学生是愉快的,使课堂上的意外转化成教学中宝贵的课程资源,这样的课堂才会鲜活。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应该静听花开的声音,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散发出持久的芬芳!
作者简介:张香珠,福建省三明市宁化第五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