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仅具有传承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是现阶段文言文教学中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横向比较以及联系教学实际等来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文言文;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语文教学的特点,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听、说、读、写等形式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来创设多种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形成特有的情感体验。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该走一条立足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联系当前文言教学实际的文言教学之路,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近年来,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得到了一点收获,今在此抛砖引玉,与同行们共同商榷。
一、 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
要想提高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文言文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学生的排斥,因为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联系现有的生活实际去理解,其在学习时大多数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背诵或者记忆下来,但是时间久了则会慢慢地遗忘。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高,这样的学习模式不仅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还会使学生对语文学习逐渐地失去兴趣。
对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故事导入
如在《出师表》这一文言文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来说一说自己所熟知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来导入新课,在学生讲解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谈论和评价。这样的导入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使学生通过介绍三国中的故事和人物快速地投入到教学中去,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整个事件的历史背景以及诸葛亮的特点,从而对《出师表》这篇文言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也会感到亲切许多。此外,当学生对所学文言文中的某一内容有所耳闻时,他们便会对这一内容的出处和与此相关的文章感兴趣,教师则应该抓住这一契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到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去。如,在《醉翁亭记》这一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来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一句子,并让学生说出其引申意义以及引申意义的出处,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对《醉翁亭记》的学习兴趣。
2. 资料导入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从网上下载与之相关的图片、资料、音乐等,并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这些来进行新课的导入。这样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更能够直观地将所学内容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做好课前准备
在一些比较难懂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根据教学内容来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课下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在《陈涉世家》这一文言文教学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查查司马迁,了解一下大泽乡起义等,并在课堂上让学生交流自己所查到的内容。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积极性。
二、 利用横向比较系统掌握文言知识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将几篇类似的文章放在一起比较,可更有效地理解每一篇文章的特点。比较的原则可“一言以蔽之”:在相同的基础上找不同处,或在不同的基础上找相同处。
1. 同一题材文章的比较
苏洵、苏辙两篇《六国论》,都取材于“六国破灭”的旧事,但两者的立意有很大不同。前文的论点是“弊在赂秦”,作者是借题发挥,劝诫当朝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后文则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作者是就史论史,尽管作者不能认识到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未能全面论述六国破灭的历史原因,但是,加强团结以图生存的见解仍然值得人们深思。经过这么一比较,两文的特点已不说自明了。
《过秦论》和《阿房宫赋》也可进行比较。两文都讨论秦国由盛到亡的原因,写作意图也都讽喻当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但立意上有所不同。贾谊认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杜牧则认为“六国不能各爱其人,秦亦不能复爱六国之人”。在文体上,贾文是“论”,杜文为“赋”。
2. 同一作者文章的比较
《涉江》《国殇》为同一作者,又都属楚辞,用词、结构等也有不少类似处。但《涉江》偏重抒发个人的悲愤心情;而《国殇》则热情歌颂为国捐躯的英勇将士。一个风格沉郁,一个风格激昂。从这比较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屈原诗歌的全貌。
3. 同一时代文章的比较
先秦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荀子》,放在一起比较后,可更清楚地感受到各家的风格。《论语》质朴含蓄,有格言味;《孟子》气势充沛,长于论辩;《庄子》想象奇幻,行文恣肆;《荀子》朴实浑厚,严整精密;《韩非子》锋芒锐利,说理透辟。
三、 联系教学实际采用不同教学方法
1. 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姚姬传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须放声疾读,又缓读,只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生作外行也。”读的道理,就是通过诵读可以培養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进而抓住作者的情趣、气势或神韵。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因此我认为在教学中,教师的范读或学生听多媒体朗读、学生的朗读和齐读是必不可少的。endprint
2. 要鼓励学生质疑
“学则须疑,学贵善疑。”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疑问,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则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质疑。在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出质疑的时候,只要学生的观点言之有理,教师就不能妄加评论,而应该对学生的这种质疑精神进行肯定,从而鼓励更多的学生提出疑问。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一诗的讲解过程中,当我说道“散入珠帘湿罗幕”这一句中的“散”读作四声的时候,学生就會提出质疑,面对学生的质疑,我并没有明确地告诉他们读作几声,而是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来弄清楚“散”的读音。学生在鼓励和肯定中受到了鼓舞,所以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大胆地去质疑,并在质疑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3. 要内外拓展,突破文本,确保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对现有的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并引导学生结合现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来学习文言文。文言文这一文学形式不仅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前人用来抒发情感的工具,其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是他们那个时代的命运遭际和灵魂世界,这些内容并没有和我们现实的生活相脱节,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联系生活实际来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与作者产生共鸣。对此,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应该让学生充分地了解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情世故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学生才能够认识到学习文言文并不只是学习其中的一些字词意思,而是要发现古人与今人息息相关的生活情趣。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让学生在切身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由课内向课外不断地延伸。这样就能够在丰富学生知识储备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理解和学习,从而增加课堂的厚实度。
4. 要文以载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习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的情感评价。细细品味文章的内涵,学习古人高洁的志趣,学习古人思想的精髓,从而树立“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古人的思想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是全部拿来继承,使我们的传统文学为今所学所用,这是教学文言文的目的所在。
此外,对于语文教师来说,阅读量是很重要的,所以教师要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优秀的文言作品,并在读的过程中掌握字词的读音、意思以及语法功能等,这样才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好地驾驭教材内容。此外,教师还应该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储备,能够对文言文的历史背景以及相关人物的故事等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得力的引导者,才能够让学生在认同我们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爱上文言文,使得文言不再是心中永远的痛!
参考文献:
[1]曹红梅.立足吟诵、添新加趣——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例说[Z].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中学.
[2]蒋瑞华.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Z].沙西初中.
[3]邹兵.解除束缚,让文言文“活”出精彩——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浅谈[Z].随州市随县殷店镇东坡中学.
[4]陈建军.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运用[Z].永清县第二中学.
作者简介:
吕翠华,江苏省高邮市菱塘回族乡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