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颖
摘 要 近年来,慕课、微课、移动APP和翻转课堂作为“互联网+”时代衍生的新型教育模式,迅速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作为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在把握现状基础上进行及时总结和反思,就显得非常重要。以知网为数据来源,从三个方面分析思政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动态,并给出结论和反思。
关键词 思政教学;翻转课堂;慕课;微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22-0016-05
New Technology of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under Condition of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WANG Luying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OCs, micro classes, mobile apps and flipped classrooms have become the hot spots in the education area as
the new education model of the Internet+ era. As an innov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ummarize and reflect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reform movement of the thought teaching in three as-pects, and gives the conclusion and reflection.
Key words political education; flipped classrooms; MOOC; micro class; teaching reform
1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当前各种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因此发生深刻变化。2016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教学必须因势利导、大胆革新。笔者结合近两年相关教改创新的研究文章,现做一总结和思考。
2 新技术条件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背景
目前,新技术新平台催生了新型教育模式的涌现,这些新型教育模式的出现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传统的教学模式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20世纪初,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华生和斯金纳认为:“心理学不应只是研究人的意识,还应该研究从人的主观意识折射出的客观事物,即为人的行为。”[1]人的行为指的就是针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各种反应的组合。心理学的任务“就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来推知反应,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反应推知刺激,以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2]。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于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应,这种刺激来源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者对于外部刺激会被动做出反应,即知识记忆、存储和技能的掌握。行为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模式侧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教什么”“如何教”是教师根据对象来决定的,至于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并不能由自己选择。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目前教育领域诞生出两种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一种是加拿大学者西蒙斯的连通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将“网络时代的知识比喻为河流或管道里的石油”[2],认为今天的知识是动态的网络与生态,网络时代的学习就是建立知识网络的过程。另一种是建构主义理论,其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学习者在与周围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构建内在的认知结构,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同化即为将外界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顺应即为原有知识结构无法与外部刺激同化,导致学习者认知结构重组和改造。
对比来看,连通主义理论侧重网络时代信息超载的情况,它主张的是知识的互联互通,至于碎片化的信息如何系统化构建,则没有给出答案;建构主义是针对信息量大,信息获取碎片化、便捷化提出的一套策略和方法,它是以个人为中心,主张学习接受者对知识通过介质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建构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适应于当前网络时代的学习和教学范式,并且与当前倡导的慕课和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理念是一致的。
“互联网+”时代所引发的学习革命 目前,学者从三种角度对“互联网+”改写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进行阐述。
一是“互联网+”改写了人类认知,进而引发学习革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类事物之间实现互联互通,知识和信息以指数式的形态快速膨胀。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和方式迅速提升,可以说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习惯。“互联”一词因此成为这个时代思考和研究问题的认知范式。認知是构建教育大厦的基础,人们的认知发生裂变,由此教育、学习也会相应发生变革。
二是“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呈现方式,进而导致学习过程的变化。传统的学习以书本为主,这种知识结构是线性的、静态的,同时是层级式的,它有着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体系。而网络具有与纸媒不同的特性,线性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知识体系不再是主流,让位于碎片和重构的互联网知识组织形式。知识通过网络呈现碎片样式,并且根据受众的特点,知识可以重构成许多不同的整体。这种方式改变了知识,也改变了学习。endprint
三是“互联网+”改变了学习的时空性。传统的学习主要在教室进行,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模式,地点、时间比较固定。随着网络的发展,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教学的时空被打破。学习者接受知识的渠道广,信息量大,而且地点不固定,只要想学习,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并且教学资源、授课教师也不唯一,可以在线上对所选课程随时学习,网络上的一切课程和课件资源都可以使用。学习时间、空间以及学习方式的巨变导致了学习的革命。
以上观点均从不同方面阐释移动互联网技术对于学习带来的变化,可以说“互联网+”的到来引领性地改变了学习的范式和学习的样态,未来知识的接受与建构,学习的形式和手段,将会呈现新的特点。
教育对象发展的主体性诉求 学者分两派,从不同角度分述主体诉求的产生以及具体表达。一些学者认为,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师生单向性、权威性的交流模式,互动成为学生的主体诉求;另一些则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角度出发,提出当人的生存需要得以满足之后,发展就成为主导性需要,这种需要催化出主体诉求。而当代大学生的主体诉求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则是他们希望参与和互动,渴求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在参与中体现存在的价值感;渴求成为教学活动的互动者而不是单向接受者,在互动表达中把握主体的获得感。若这种主体性诉求在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表达和释放,就会导致他们对课程厌恶的产生和积聚[3]。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偏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不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4]。如何结合学生特点,回应主体性诉求来有效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3 當前新技术条件下高校教改的新平台新模式
高校思政课特指“05方案”规定的四门政治理论课和一门形势与政策课。因此,思政课教改专指这五门课的改革。针对五门课的教改,目前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了如下几种新型教育模式。
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改模式 慕课(MOOCs),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的中文音译,译为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慕课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8—2011年,cMOOC诞生。该慕课形式学科覆盖范围广,主要以在线课程资源为交互起点,最终实现学习者通过交互建立知识网络互动的过程。第二阶段是2011以后,慕课以xMOOC形式出现并取得飞速发展,而且很快得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斯坦福等世界顶尖名校的青睐。xMOOC较cMOOC相比,拓展了作业、测试、学分认证等功能,是传统学习方式的网络版本。
2013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九所高校将本科课程引入MOOC平台,成为我国的“慕课元年”。2014年,复旦大学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慕课形式来讲,来自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和上海交大的四位教师分别授课,并与现场500余名学生进行互动,通过网络,约5000名大学生在全国各教学点收看在线视频直播,成为国内首个慕课形式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至此,慕课以不可阻挡的势头突进教育领域。随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纷纷依托慕课开设思政课,依靠高标准的教学团队、技术和平台,制作授课视频,实行线上线下讨论、辅导和学习,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感受。
可以说,慕课给传统教学带来创新发展的空间和机遇,它实现了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课外教师对于学情的综合分析,课后基于数据对学习情况的综合评价,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正如学者李铁英指出:“慕课以其规模巨大性、使用方便性、时空无限性、融合多元性和吸引强力性的优势,带给教师和学生全新的知识传授模式和学习模式。”[5]赖伟钧指出:“慕课教学优势,主要通过互联网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有效拓展,同时引进优势教育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弥补师资薄弱的缺陷。”[6]曾轩招指出,慕课的出现使得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更加和谐[7]。
慕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照搬,而是根据思政课的特点,借助于慕课技术和手段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结合学者的相关资料,总结一些做法:课前,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切分,并融入教学的重难点,以视频的形式呈现,促使学生进行预习;课上,以微课为单元进行课内教学,借助慕课,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课后,基于慕课的作业完成、教师批改等教辅功能,生成数据,教师评价。
虽然慕课条件下的网络教学具有一定优势,却无法替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慕课教学由于是在虚拟环境进行,因此对于学生的自主和自觉性要求很高。实际运用中,学生的自觉性还不高,自控能力比较弱,学习效果不是很理想。此外,脱离了课堂实践教学,教师无法面对面与学生交流,情感的互动性不够,对学生的思维及能力的培养严重缺乏。正如李晓娟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直接交流,包含了知识、情感等方面的传递,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这是慕课教育无法达到的。”还有一些学者指出,慕课教学偏重于知识理论的讲解,无法开展实践教学、能力训练;而传统教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突出理论和实践教学。
针对慕课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情感交流缺乏、线下教学不足、学生注意力难以把握等缺点,一些高校开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即线上慕课与线下专题教学、讨论相结合,实现思政课教学一体化设计,以弥补不足。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团队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将线上课程与线下教学环节相结合。线上慕课教学过程中,他们精心设计教学视频,关注前沿动态,加入师生问答视频(如怎么正确评价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和洋务运动),设置讨论板块,增强师生互动,发放作业习题,增强慕课学习动态感。线下教学主要采取小班讨论和名师辅导讲座两种形式。小班讨论的主题发布、自由分组都在慕课平台进行。在考核方面,线上学习表现及记录与线下闭卷考试各占一半比重[8]。
厦门的一些高校思政教师根据不同年级的培养目标,分解课程,各有侧重。课前,学生在线完成慕课视频学习,教师根据任务划分小组;课上,教师采取探究式、问题式讨论教学,通过辩论、竞赛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目标,学生掌握学习要点;课后,教师根据慕课平台的结业测试、校本课程的考试情况进行效果评价,实现素质拓展。此外,线下学生还可以通过慕课论坛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以沟通、引导方式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endprint
基于微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微课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于2008年首创。2013年,我国成功举办以微课为主题的全国微课比赛,全国1600多所高校参加比赛,参赛选手多达12 000名。自此,微课应用于教学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微课是以知识点为主要内容,以视频为呈现形式的交互式学习活动。微课的呈现方式主要分两种:一种是PPT讲解+批注的方式,通过计算机录像软件将教师讲课时的屏幕录制成像;另一种是直接视频录像的方式。微课的优势在于其短小精悍、知识点集中的特點符合网络时代学习碎片化、灵活性的需要,非常适合学生课前预习、课外自学,而且不受场地和时间限制。
对微课在政治理论课上的运用形式,学界分两种。一种是利用微课设计ADDIE模型:A代表分析,即对教学目标、重难点等进行一系列分析;第一个D代表设计,即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第二个D代表开发,即对课程、评估和相应内容进行设计;I代表实施,即对课程进行教学实践;E代表评估,即对已经完成的课程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这种模型是由国内最早引进微课模式的胡铁生提出的。这种教学模式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主题明确,交互性强。但同时,由于受众认知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学习者对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接受程度也会参差不齐。忽视这种差异的教学显然不太妥当。
针对其知识点呈现缺乏系统性、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性问题,一些高校在反思中逐步尝试借助微课设计线上线下教学、翻转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有关资料,归纳一些做法:课前,根据教学重点、知识点,确定主题,制作视频,教师把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及相关教学资料上传到清华在线平台和微信公众平台以及学生的QQ交流群,并布置有关的课前学习任务和练习,教师收集整理学习情况;课中,教师集中讲述知识点,组织教学活动,比如案例解析、专题讨论等,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并对展示成果采取多元评价方式进行评价,可以是教师点评,也可以是学生互评,可以是计分评价,也可以是口头点评;课后,通过微信或者QQ群,教师在线答疑,巩固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模式,它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有效增强了教学效果。
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是一种反转式课堂教学模式,最初来源于英文Flipped Class Model。翻转课堂于2007年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兰德伍德公园高中兴起,在2011年被加拿大《环球邮报》称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之后,全世界掀起一股全新的翻转课堂教育改革浪潮。翻转课堂就是将原来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传授的任务由学生在课外完成,学生在课外练习的任务转移到课堂上,从而实现课堂的逆转。它打破传统“教—学—思”的逻辑,转变为“学—教—学—思”的逻辑,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习的引导者。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中进行了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逆转了教学组织形式,搭建了学习的场域,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场域,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协作。翻转课堂带给传统教学的不仅仅是时间、地点、课堂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教学理念、学习方式、师生角色和考核方式全新的、彻底的变革。基于此,翻转课堂得到国内很多高校教师的关注,并推广实施。
翻转课堂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支撑下的在线支持环境,因此,近几年,一些高校逐渐将翻转课堂与微课、慕课、微信平台等技术平台和社交软件相融合,并在思政教学领域进行教学改革。目前学界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分两类。一类是借助社交软件实现翻转教学,如基于QQ的翻转课堂、基于微信的翻转教学模式探究。这种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和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同时,借助网络交互软件和平台,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优化设计。但与此同时,利用QQ等交互平台实施翻转教学,对教师课内课外的把控能力和组织能力构成巨大的挑战。教师在课外必须利用习题等测试方法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课上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有效进行课堂管理,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注意力,即是否真的利用手机在听课和学习。
另一类是将慕课、微课等技术平台与翻转课堂有效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目前运用较为广泛,它的做法主要分三步走。课前,安排学生充分自主学习,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教师制作视频或者选择契合内容的教学录像推送给学生,分组合作探究。课中,师生研讨式学习,通过情境模拟、专题辩论、汇报展示等检测课前学习情况,活跃氛围,加强知识记忆;同时,教师就抽象的理论、学生标注的疑问进行释疑解惑。课后,完善巩固学习,全员参与、答疑交流,通过实地考察、社会实践深化认识、迁移运用;最后,教师形成综合评定,优化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教学的综合评价、传统课堂教学的融合以及课外学习的压力构成挑战。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先生说:“从现在的慕课现状来看,有人认为可以实现基础教育的课堂翻转,大量的知识可以放在课外通过网络来自主学习。但是我认为,这种做法是有悖教育伦理的——在课程标准高度统一和考试模式极其单一的情况下,让学生大量利用课外时间学习,势必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
综上,不管翻转教学与社交软件还是技术平台结合,都有其优势和弊端。但总体来看,共性在于要充分认清翻转课堂教学不是教学形式的翻转,而是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的翻转。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教学是对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学生知识的内化、潜能的开发还需要教师面对面地加以观察和引导。构建翻转课堂教学必须充分考虑如何开展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此外,课前知识的预习并非简单地复制传统教学,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层次和认知特点,有针对地设计和组建课程资源,真正达到“以学定教”的目的。endprint
基于移动学习APP的思政教学改革模式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APP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无时不有。2014年,仅谷歌和苹果两大应用商店所拥有的APP数量就分别达到143万和121万[9]。与此同时,与学习有关的APP也逐渐问世。从“喜马拉雅”“爱课程”这些专门的课程,到课间的“超级课程表”“我要当学霸”,再到课外的“高校活动社”,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被无数种APP所覆盖,并对其产生强烈的依赖。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曾指出,当今的大学生是“APP一代”,他们不仅沉浸在APP里,而且把整个世界认为是APP的组合,把自己的生命看作一系列有序APP的集合,又或者在很多情况下,是一个单一的、延展的、从摇篮到坟墓的超级APP[10]。“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移动APP是对现实世界的凝聚,任何想得到的事情都能由APP设计和完成,即使有些APP不存在,但最终也会被设计出来。因此,APP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一次世界观的革新,深刻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9]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埋头看手机、刷APP的行为屡见不鲜。针对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所发生的改变,与其课堂上打击使用手机,不如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将思政课教学主动融入学生的思想和视野,利用手机APP改进思政教学。
目前,专业移动学习APP有两款,分别是清华雨课堂和超星学习通,并且这两款APP也是当前使用较为便利的。但从实践操作层面来说,两款软件的使用率还不太高,单纯地运用雨课堂或者学习通进行政治授课的实践运用和理论文章还未见报道,不过这并不代表没有这方面的开拓与尝试。
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就正在实施“思政雨课堂”教改项目,他们扫码登录雨课堂开启思政教学。课前,上传资料,自主预习。教师上传精心设计的课程视频,推送植入语音讲解的幻灯,布置课前思考题。同时,根据线上点击率、标注的疑问及回答的问题,整理汇总。课上,互动交流,释疑解惑。借助APP实时推送课程幻灯片,学生可以在手机标注疑问,教师即时作答。根据知识要点布置抢答题,开设弹幕,学生在线互动。根据APP内在生成的动态数据分析,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同时依据学生对课程掌握情况推送习题和补充资料。课后,复习内容,完成作业。教师根据回答情况所生成的数据,优化设计,同时利用平台在线答疑。最近,雨课堂又额外增加了“红包打赏”功能,提高学习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课后还设有作业区、讨论群、答题区等。
第二军医大学在2016年11月底率先使用雨课堂进行七一讲话辅导授课,得到校领导和全校师生的一致称赞。大家觉得,这样上政治课,一改傳统单一枯燥面貌,课堂气氛很热烈,理论讲解十分生动。这一开拓和尝试的启示是,今后的思政教学必须“接地气”“入潮流”,主动走近学生,利用学习通、雨课堂等这样的新技术新平台进行教学设计,是未来思政教学必须努力的重要方向。
4 总结与反思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些年,国内对慕课、微课、手机APP、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研究意义,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于教学人数和教学规模 目前高校的政治理论教学多是大班教学,人数在100人以上,有时甚至达到150人。如此规模的教学班级要实现互动性极强的翻转课堂谈何容易,并且教师在课前需要关注到100多名学生的需求,收集并整理学生的疑问,掌握了解学习动态也实属难事。因此,利用慕课、微课、APP、翻转课堂进行政治理论教学,必须打破现有的大班教学,积极探索“小班教学、中班上课模式”。课堂规模降低了、人数减少了,才能凸显教学互动的作用,才可有效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关于在线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 移动APP、慕课、微课充分利用视频制作的跨时空性、开放性、便捷性特点,涵盖在线讲解、实景授课、专题短片和访谈式教学等,教学形式丰富多样。可以说,移动APP、慕课、微课作为网络教学,其内容的开放性、丰富性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匹敌的,其内容传播的广泛性与迅速性也大大超越了课堂教学。但思政教学不仅仅需要内容、载体的支持,更需要教学的互动互促,师生智慧、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从这一点来说,APP、慕课、微课这种单一视频呈现的被动式教学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疲劳、注意力涣散,这是网络在线教学的“硬伤”。因为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观看,慕课、微课、APP都缺乏一定情景刺激,学生与教师之间仅仅是网络信息的传递,欠缺情感的体验和交流。而传统课堂教学所创设的场域天生具有凝聚力,教师可以随时关注到每一位学生,采取多种办法解决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由此,慕课、微课、APP虽具有一定优势,但最终无法替代传统教学。
对此,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团队这样评价:“我们认为,单纯的慕课线上教学无法取代传统课堂,线下教学环节将是未来优质的慕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8]鉴于此,应积极探索慕课、微课、移动APP与传统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高校应充分开掘线上课程资源优势,适当纳入课堂教学管理,丰富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模式。
关于教师和学生素质的问题 移动APP、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些新技术教学手段强调以学生为主,对教师和学生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教与学的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第一,学生的自学能力。只有课前充分深入学习,才能在课堂上进行较高水平的探讨和交流,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生成。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较强的意志力、较好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性。
第二,教师的信息素质和课堂驾驭能力。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学者、引导者和点拨者,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生成式的教学互动,需要更为广博的知识存储、更为敏锐的信息筛选、更为扎实的信息技术、更为高效的现场把控,才能聚焦问题、层层深入。endprint
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素质不到位,翻转课堂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就目前的高校教育环境而言,教学科目多、强度大,一些学生自学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弱;高校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于慕课、微课、移动APP的理解还很不够。大多数学生习惯了中小学阶段你说我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过度依赖于教师的监督管理,自主学习能力不足,没有从被动性要我学转变为主动性我要学,更不善于自主研究和课堂讨论。有些教师因为对不同情境下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长理解片面,直接将整堂的课堂讲解拆分成适合教学时长的微课,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生硬拆散,人为造成思维断点,导致削足适履的效果。此外,高校思政教学课时较密,教师人数较少,可支配的时间、精力也很有限,而微课、慕课视频的制作、剪辑占用时间多、专业性也比较强,对于思政教师而言是极大的挑战。因此,高校应尝试组建相应课堂建设团队,分工负责,相互配合。
关于课程适用的区分问题 目前的研究大多从表面上泛泛地采取翻转课堂的形式,课程设计没有真正发挥出翻转课堂的优势,从而出现为了翻转而翻转,形似而神不似的现象。其实,政治理论翻转教学的适用度问题应具体结合每一门课程的规律,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来安排和设计。哪些内容适合被翻转,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和教学形式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这是应该深入讨论的问题。比如:形势与政策课侧重对国际关系、世界大势的判断和分析,内容的设计应特别突显时效性,教学形式的组织也要注重学科特点,多采取六方会谈、模拟联合国等形式;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宣讲解读则需要采取传统灌输的方式,翻转课堂教学形式不大适用。
关于教学效果的评价问题 传统的思政教学往往采用期末考试这种定性考核方式,通过答题情况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掌握程度,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真实思想水平、日常学习的表现等考核相对较弱。新技术条件下的翻转课堂、慕课、手机APP等教学模式颠倒了传统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环节,加强了课内外的互动交流,侧重课前的自学能力、日常的学习反馈等。因此,对于学生的评价不能只单单依靠注重结果的定性考核,而要将定性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所谓形成性评价方式,就是“指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表现、所取得的平时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的发展做出评价”[11]。形成性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如随堂或者课后测试、学习成果展示、师生或者学生之间相互打分等。形成性评价不仅可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还可以激发学生日常学习的动力,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对于定性考核和形成性评价分别占据多少比例,有待教师在实践中具体把握。
参考文献
[1]徐建军.军事理论教学的“翻转课堂”论[J].大学教育科学,2016(5):52-56.
[2]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3]陈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翻转课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2):87-90.
[4]崔益军.MOOC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微课模式论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5(5):66-70.
[5]李铁英.“慕课”背景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模式创新之思[J].继续教育研究,2015(11):99-101.
[6]赖伟钧.慕课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翻转”教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22):199-200.
[7]曾轩招.基于慕课教学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实践[J].林区教学,2016(2):5-6.
[8]翁贺凯.清华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慕课”混合式教學改革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2):72-75.
[9]刘辉,宇文利.APP: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2016(1):60-63.
[10]Gardner H, Davis K. The App Generation: How Todays Youth Navigate Identity, Intimacy, and Imagination in a Digital World[M].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2013.
[11]林芸,宋艳萍.形成性评价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J].中国成人教育,2006(9):169-1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