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骥俊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柳湾煤矿,山西 孝义 032300)
通过论述首采区概况,采用“三带”判别法和围岩平衡法等方法计算并分析了3下煤层开采后,3上煤层的上行开采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当3上煤层和3下煤层层间距与3下煤层采高比值小于4.5时,3上煤层不能进行上行开采,当层间距与采高比值大于4.5时,采取一定安全技术措施后,可进行上行开采。
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可行性
上行开采可行性是指位于上部的煤层,在受到下部煤层回采后顶板冒落所产生岩层移动的影响之后,仍具备完整性[1-2]。这主要决定于煤层层间距与下煤层采厚比值(柱厚与采厚比)、层间岩性及结构、下部煤层的开采方法及采出率、上下煤层先后开采时间间隔等因素。本文就上述的判定方法,按照矿井的实际地质及技术条件,对首采区3上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矿井二水平首采区南北边界均为煤焦分界线,即南起37勘探线以南400 m,北至30勘探线,西起3煤层露头,东至南北两翼大巷及工广保护煤柱。南北最长约6 300 m,东西最宽处约3 700 m。首采区东南与四采区相邻,东北与五采区相邻,西南与二采区相邻,西北与三采区相邻,相邻采区均未采。区内主要可采煤层为3上煤层和3下煤层,煤层开采上限标高-600 m,开采下限标高-844 m。
1) 3上煤层
3上煤层为3煤层分叉后的上分层。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上距石盒子组B层铝土岩77.34 m~97.06 m,平均87.21 m;下距3下煤层0 m~27.29 m,平均17.27 m;距太原组三灰58.71 m~89.30 m,平均74.80 m;分布于矿区中东部,煤层厚度0 m~3.50 m,平均1.04 m。除矿区中部和东南部分别出现冲刷区和岩浆岩吞蚀区外,其余地段均可采,可采区平均煤厚1.62 m。可采性指数0.61,面积可采系数59%,煤厚变异系数34%,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薄煤层,可采区范围内煤层稳定。含0层~2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或岩浆岩,煤层结构较简单。
2) 3下煤层
3下煤层为矿井主采煤层,由3煤层合并区(命名为3煤层)及分叉区的下分层(命名为3下煤层)共同构成。位于山西组中下部,下距三灰51.29 m~73.24 m,平均57.49 m,距15上煤层124.32 m~137.88 m,平均126.44 m;煤层厚度0 m~7.92 m,平均3.63 m,除零星分布的冲刷区和岩浆岩吞蚀区外,几乎全区分布,可采区平均煤厚3.84 m。可采性指数0.93,面积可采系数93%,煤厚变异系数49%,属大部可采的较稳定厚煤层,可采区范围内煤层稳定。多数含0层~2层夹矸,仅个别点(127、J-10、223钻孔)含4层~6层夹矸,夹矸岩性为炭质泥岩、泥岩;G-33、L9钻孔受岩浆岩侵蚀,分别含5层岩浆岩夹矸,煤层结构较简单。
3上煤层和3下煤层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3上煤层和3下煤层位置示意图
3煤层顶板:伪顶为泥岩、粉砂岩或炭质泥岩,厚0.21 m~0.65 m,直接顶板多为粉砂岩,厚0.75 m~13.73 m,岩石抗压强度为39.3 MPa~148.2 MPa;次为泥岩,厚0.88 m~4.55 m,岩石抗压强度38.0 MPa~110.6 MPa;局部为细、中砂岩;老顶厚2.50 mm~27.8 mm,主要为细砂岩和中砂岩。在岩浆岩侵蚀区煤层顶板常为煌斑岩或蚀变煌斑岩,硬度较大,裂隙较发育。
3上煤层顶板:以中、细砂岩为主,厚2.77 m~19.02 m;次为泥岩,厚0.75 m~4.36 m;偶见炭质泥岩伪顶。
3上煤层底板:以粉砂岩为主,厚0.78 m~10.90 m;次为泥岩,厚0.95 m~6.20 m;偶见炭质泥岩伪底。
3下煤层顶板:以中、细砂岩为主,厚1.44 m~17.79 m;次为泥岩,厚0 m~2.89 m;偶见炭质泥岩伪顶。
3下煤层底板:主要为泥岩、炭质泥岩,厚0.72 m~6.19 m,多数在±2 m;其次为粉砂岩,局部块段为细砂岩,偶见泥岩、炭质泥岩伪顶;在首采区的1302综采面揭露的底板泥岩或粉砂岩平均厚度为6 m~8 m。
3上煤层和3下煤层间距为0.78 m~27.29 m,平均间距为17.27 m,由南向北逐渐减小,合并为3煤层。
上行开采的基本层间距H是指可实行上行开采最基本的层间距离,它与下位煤层的采高M有关,可用其比值来表达[3]。依据准平衡带的滑落稳定条件、井下探测及物理模拟研究得到的覆岩裂隙与结构的分带发育规律,可以确定上行开采基本层间距的比值。
覆岩平衡带内能够形成不发生台阶错动的平衡岩层结构,准平衡带内满足滑落稳定条件时也能形成平衡岩层结构,从下煤层顶板至最近的平衡岩层顶部的高度称为围岩平衡高度。当上覆岩层中有坚硬、中硬岩层时,上煤层应位于下煤层围岩平衡高度之上,或煤层底板作为平衡岩层结构的承载层,煤层处于负载层位置,由此,上行开采的基本层间距可按式(1)求出[4]。
H≥hp-M
(1)
式中:hp为围岩平衡高度,m;M为下位煤层的采高,m。
准平衡岩层是否发生滑落失稳、导致层间错动,这是确定上行开采基本层间距的关键。在深部上行开采时,准平衡岩层的平衡条件会发生的变化,相应的深部上行开采条件与浅部的差异,必须进行相应的力学分析。
根据关键层理论的关键块稳定性分析[5],砌体梁结构的关键块可能发生滑落失稳及转动变形失稳。在上行开采中,岩层结构的滑落失稳与转动变形失稳,会影响结构的连续性,产生层间错动,严重制约上行开采。通常,岩层结构滑落稳定条件高于回转变形稳定条件,尤其中深井高地压作用下(采空区允许下沉高度降低、岩块破断后的回转角θ1减小)更加如此。因此,上行开采准平衡岩层的稳定性问题,就是结构的滑落稳定分析。结构滑落稳定条件为式(2)。
(2)
式中:M0为载层(支托层)厚度,m;M′为承载层所负载岩层厚度,m;σc为承载层的抗压强度,MPa;γ为层的容重,kN/m3;t为块间的摩擦系数,一般取0.3;θ1为悬露岩块断裂后的回转角。
而回转角的大小取决于采高M、冒高Mm、期来压步距C及冒落岩石碎胀系数KA,即式(3)。
(3)
取tgφ=0.3,Hm=3.3M,KA=1.25,γ=0.025MNm-3由式(2)、(3)得到滑落稳定条件为式(4)。
(4)
进入深部开采以后,由于深部高地压的作用,煤壁破碎区宽度明显扩展,煤壁压缩变形十分突出,导致准平衡岩层结构明显沉降、采空区底板发生明显的底臌变形,从而使准平衡岩层的允许下沉高度明显缩小,即式(5)。
(5)
式中:ξ为准平衡岩层允许下沉高度的折减系数,ξ<1。
由式(2)、(4)得到深部开采的准平衡岩层滑落稳定的条件为式(6)。
(6)
针对3下煤层条件,取M=3.5 m,C=16 m,σc=62.36 MPa,则滑落稳定条件可简化为式(7)。
(7)
表1 滑落稳定条件与ξ的关系
根据准平衡岩层滑落稳定条件分析,当结构承载层与负载层厚度之和小于某一极限值时,准平衡岩层不会发生滑落失稳与层间错动。在深部开采时,若下位煤层采高M为3.5 m,层间岩性为中硬岩层,则极限值为6.5 m左右。当准平衡岩层承载层厚度为4.9 m、作为负载层的上位煤层厚度为1.6 m,即上位煤层处于准平衡结构内,也能够满足滑落稳定条件。
可以实行上行开采。因此,深井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的基本层间距为非平衡带高度2.9 m(此高度由矿上采掘资料得知)加上准平衡岩层承载层厚度1.6 m,即基本层间距为4.55 m。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确定深井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的基本层间距为4.5 m,即H/M=4.5。其物理力学含义为:近距离上位煤层底板为准平衡结构的承载层、煤层为负载层。
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小于或等于下煤层的垮落带高度时,上煤层整体性将遭到严重破坏,无法进行上行开采。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小于或等于裂隙带高度时,上煤层整体性只发生中等程度的破坏,采取一定安全措施后,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当上、下煤层的层间距大于下煤层的裂隙带高度时,上煤层只发生整体移动,整体性不受破坏,可正常进行上行开采。上煤层的开采应在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移动稳定之后进行[5]。
不同倾角、不同岩性的岩层及其不同组合的覆岩,其移动及破坏规律不同。对于缓斜煤层,当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其互层时,垮落带最大高度届。可按表2中的公式计算。煤层顶板覆岩内为坚硬、中硬、软弱、极软弱岩层或具五层时,裂隙带最大高度按第115页表3公式计算。
表2 垮落带高度计算公式
根据表2中公式计算出不同顶板岩层和采厚的裂隙带高度,列于第115页表4。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再结合矿井首采区的煤层赋存条件及覆岩岩性,3下煤层开采后形成的垮落带高度和裂隙带高度计算公式如式(8)、式(9)。
垮落带:
(8)
裂隙带:
(9)
3下煤层煤厚变化范围为0.73 m~4.31 m,平均为3.5 m,累计采高∑M可取3.5m,代入式(8)和式(9)可得出,3下煤层开采后垮落带和裂隙带高度范围分别为7.67m~12.07m和32.44m~43.64m,垮落带高度平均值约为10m,约为2.86倍采高,与上述非平衡带高度为2.9倍采高相差不大。由于3上煤层与3下煤层层间距是变化的,变化范围在0.78m~27.29m,当层间距为0.79m~10.00m时,3上煤层处于垮落带内,不可上行开采;当层间距为10.00m~27.39m时,3上煤层处于下煤层开采后形成的裂隙带内,需采取一定安全技术措施方可上行开采。
表4 不同顶板岩层和采厚的裂隙带高度
在煤层开采过程中,能够形成不发生台阶错动的平衡岩层结构的岩层,称为平衡岩层。设围岩平衡高度为从下煤层顶板至平衡岩层顶板的高度,则其上行开采的基本准则是:当采场覆岩中有坚硬岩层存在时,上煤层应处于距下煤层最近的平衡岩层位置以上;当采场覆岩均为软岩时,上煤层应处于下煤层开采后所形成的裂隙带内。上煤层的回采应在下煤层开采引起的岩层运动稳定之后进行。上行开采必要的层间距计算公式如式(10)所示。
(10)
式中:M为下层煤采高,m:K1为岩石碎胀系数,软岩取1.1~1.2,中硬岩取1.2~1.3,硬岩取1.3~1.4;h为平衡岩层本身厚度。
按该矿一采区条件,平衡岩层厚度取平均值3m,K1取1.25,采高取3下煤层平均厚度值3.5m,则由式(10)可得上行开采所需的层间距值为17m,约为4.86倍采高,当3上煤层与3下煤层间距小于17m时,3上煤层整体性破坏严重,无法进行上行开采;反之,当层间距大于17m时,3上煤层处于裂隙带内,煤层整体性和连续性只受到中等破坏,采取一定安全技术措施可进行上行开采。
由以上上行开采判别方法可知,当3上煤层和3下煤层层间距与3下煤层采高比值小于4.5时,3上煤层不能进行上行开采,当层间距与采高比值大于4.5时,采取一定安全技术措施后,可进行上行开采。
近距离煤层在上层煤开采过程中对底板(下层煤顶板)进行破坏,破坏深度直接影响下层煤的开采安全性,文中针对3煤层的特殊性,首先,通过理论方面确定上行开采基本间距计算公式,而后,在矿井二水平首采面通过“三带”判别法、围岩平衡法进行裂隙带发育高度计算,结果表明,层间距与采高比值大于4.5时,采取一定安全技术措施后,可进行上行开采。
[1] 王广利,海立鑫,李明.清河门矿近距离煤层群上行开采技术[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8(S2):43-44.
[2] 冯国瑞,闫永敢,杨双锁.长壁开采上覆岩层损伤范围及上行开采的层间距分析[J].煤炭学报,2009,34(8):732-735.
[3] 马立强,汪理全,乔京利.平四矿近距煤层上行开采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8,25(3):243-245.
[4] 蒋金泉,孙春江,尹增德.深井高应力难采煤层上行卸压开采的研究与实践[J].煤炭学报,2004,29(1):39-43.
[5] 刘天泉.用垮落法上行开采的可能性[J].煤炭学报,1981,6(1):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