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

2018-01-31 16:23杨保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活动

杨保军,王 敏

(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学院,北京 100872)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与此相应,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新闻领域的主导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由一系列具体观念构成的,这些观念蕴含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宣传、文化、政策等各方面的论述中,可以提炼为新闻价值观、新闻真实观、新闻宣传观、新闻舆论观等。其中,“新闻价值观”是整体新闻观的灵魂,其回答的关键问题是新闻应该为谁服务[1]。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核心特点就是强调新闻要为人民服务。也就是说,人民中心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本文就“人民中心观”的实质内容做出初步的分析和阐释。

一 新闻价值观的实质

新闻观,简单来说就是特定主体关于新闻的观点,是关于新闻是什么(新闻认识论)、应该是什么(新闻价值论)以及如何进行新闻实践(方法论)的根本而系统的看法[1]。新闻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新闻观是针对狭义的新闻本身形成的观点,而广义新闻观的对象则涉及与新闻内在相关的一系列新闻活动,主要包括新闻本体观(狭义新闻观)、新闻业态观和新闻关系观及三者相互联系[1]。本文在广义层面讨论新闻和新闻观,广义新闻观的核心是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是一切新闻活动的灵魂,不同主体的新闻价值观就体现在主体关于新闻实践、新闻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具体论述和活动中。不论是作为选择标准的新闻价值还是作为社会功能的新闻价值,在价值活动中,都会受到更高层次的新闻价值观的指导。也就是说,新闻价值观体现了新闻价值活动最核心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新闻价值观的指导下,主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不同。总的来说,新闻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什么是新闻价值或什么样的关系才是新闻价值关系的看法,在新闻传播实践中,新闻价值观就体现在人们对客体对象进行新闻价值评价的诸多具体的价值观念中[2]。新闻价值观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新闻应该是什么、新闻业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事业、新闻与社会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对新闻应该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回答[1]。

要理解新闻价值观,还要对新闻价值的含义有所认识。新闻价值理论最初是新闻商业化的结果,在商业化语境下,价值一词强调的是其“交换价值”。随着新闻实践的展开以及新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新闻价值的认识逐渐突破了商业逻辑的局限,开始回归新闻价值的本意,从对新闻活动和新闻事业的认识出发来理解新闻价值。

我国新闻学界很早就对新闻价值展开了讨论,如陈韵昭认为“新闻价值是事实所包含着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其中“时新性”是第一层的要素[3];何光先认为“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功能,只有当新闻事实与社会需要完全吻合时才能产生最大的新闻价值”[4];等等。新闻价值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狭义的新闻价值与广义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讲,狭义的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传播者对新闻事实和素材进行选择和把关时所采用的判断标准和尺度,有学者称之为“尺度性新闻价值”;而广义的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传播活动和事业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有用性,是一种“功能性新闻价值”[5]。在信息时代,新闻传播全面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也表明新闻价值不只是狭义的信息价值,同时还是一个庞大的广义的价值系统[6]。因而,新闻价值观不应该简单依据广义或狭义的新闻价值来区分为广义新闻价值观或狭义新闻价值观,而应该从总体意义上把握新闻价值观,即从作为新闻观之核心构成的意义上理解新闻价值观。

新闻价值观是一切新闻活动的灵魂,新闻价值观所讨论的主要问题就是新闻应该是什么、新闻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事业、新闻与社会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其中最核心的观念就是对新闻应该为谁服务这一问题的回答[1]。不同主体的新闻价值观体现在主体关于新闻实践、新闻与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具体论述和活动中,这意味着,不同类型的新闻观,有着不同的新闻价值观[6],或者说,新闻价值观是对整个新闻价值系统的根本最核心的看法,决定了新闻传播活动的价值取向,是整个新闻价值系统的灵魂和旗帜。也就是说,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以观念灵魂的方式体现着不同的新闻观。

二 新闻价值观的多元表现

新闻观不是单一的,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着多元化的新闻观,新闻观不同,其内在的新闻价值观也不同。目前,比较典型的新闻观包括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和宣传偏向新闻观。其中,专业主义新闻观的内涵体系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而商业偏向新闻观和宣传偏向新闻观的相关理论还相对比较零散,需要进一步总结概括。在实际的新闻活动中,大部分新闻传媒并非只遵循单一的新闻观,而是以这三种观念混合而成的一套观念作为指导。

专业主义新闻观是一种以新闻为本位的新闻观念,要求新闻从业者必须具备专业素养,必须具有自律意识、遵守职业规范、维护新闻伦理,强调客观报道新闻事实。专业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传媒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它把监测环境、守望社会、为公众利益服务作为自身的社会责任,也就是说,公众利益是专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核心。

商业偏向新闻观,是一种以新闻为手段,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新闻观念,其本质是以新闻活动作为获取商业利益的工具。因此,在理论逻辑上,商业主义新闻观本质上体现的是一种商业观念,而不是新闻观念[7]。由于商业逻辑下的新闻活动也属于新闻实践,所以将商业偏向的新闻观也作为新闻观的一种进行讨论。在商业偏向新闻观中,一方面,新闻被作为一种商品,旨在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传媒进而通过广告等方式获取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新闻传播仅仅是一种获取经济利益的手段,而这种利益是传媒运作的最高目标。因此,商业偏向新闻观的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是商业利益最大化。

宣传偏向新闻观,是一种以宣传为本位的新闻观念,这里的宣传是一种中性的表达,并没有负面倾向。宣传偏向新闻观与商业偏向新闻观的逻辑是类似的,都是以新闻为手段来达到其他目的。宣传偏向新闻观的直接目的就是宣传,其最高目标就是实现传播主体的观念的传达与被接受。

除了上述三种典型的新闻观之外,在互联网时代还凸显出一些其他类型的新闻观。互联网传播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大众传播的线性模式,成为典型的动态、开放、非线性传播的混沌系统,不论是新闻信息还是个体意见的扩散,都在互联网这一集散场所以多元声音、碎片化的状态存在[8]。在现实的传播活动中,民众、政府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或群体也在传播自己的新闻和意见。在新传播形态下,每个用户都是一个传播节点,每个节点同时扮演着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双重角色,信息沿着人们的社会关系网络而流动[9]。媒介环境的变化使得民众、政府、企业等社会主体都能够不依赖传统的大众媒介进行传播,虽然他们的传播活动在本质上可能是宣传、公关,甚至是无意义的传播,但不能纯粹把这些传播当做无意义的信息流动,因为他们都是从自身出发,以自我利益为核心进行新闻传播活动的,那么在这些民众个体、“脱媒主体”[注]此处用“脱媒主体”来指代非专业性的新闻传播主体,即不以新闻传播作为其主要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的社会群体或个体。在网络传播的时代,这些脱媒主体也是传播活动的主体,他们在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各种平台上都可以进行信息传播。虽然他们不像专业新闻媒体那样有着较为明确的新闻价值观作指导,但他们的传播活动也暗含着各自的新闻价值观。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就存在着各自的新闻观。这些新闻价值观可能与主流的专业主义价值观、商业偏向价值观、宣传偏向价值观相一致,也可能根据不同主体而有不同的表现。例如,普通民众在社交媒体上表达个人观点或传播某种信息时也会包含其个人的新闻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可能是偏向流行趋势,也可能是偏向个人兴趣等;企业的公关、宣传等活动也有自己的新闻价值观作指导,其价值观可能强调企业文化,也可能偏向小众议题等;社会机构的信息发布活动也会体现其新闻价值观,如教育机构、公益组织等在信息传播过程中都有自己的价值偏向。

个体在进行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是以各自的观念为指导的,当他们传播新闻时,所体现的新闻观因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新闻观念可以统称为民众新闻观。民众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动摇了现代新闻生产方式,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的格局,民众新闻观念也影响着既有的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主义新闻观和宣传主义新闻观[10]。同样,每个组织或群体(如政府机构、企业等)在进行传播活动时也都有自己的新闻观念,也可能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但是相比之下,民众新闻观及其他社会主体的新闻观基本上只是零散体现在实际的新闻传播活动中,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观念体系,在学界的研究中也没有成为主流的新闻观念。

总的来说,目前存在的比较明确的新闻观主要有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和宣传偏向新闻观,同时也存在民众新闻观等其他脱媒主体的新闻观。不同的新闻观就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也就是说,新闻观不同,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就不同。就现实情况而言,在世界各国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商业偏向新闻观、宣传偏向新闻观和专业主义新闻观都是同时存在的,这些观念以不同程度相互糅合。遵循商业偏向新闻观和宣传偏向新闻观的新闻传媒在追求经济利益和观点输送的同时也受到新闻专业主义在实践层面的深刻影响,而专业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实践也无法脱离经济逻辑的支撑,也暗含着观点的输送。

在中国,宣传偏向新闻观是贯穿整个现代新闻业的主导性观念。就当代中国而言,主导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同样注重宣传和舆论引导,可以说是一种宣传偏向的新闻观,但是在传媒实践中也受到专业主义和商业逻辑的深刻影响,民众新闻观、脱媒主体的新闻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偏向宣传的新闻观念。

如前所述,专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是追求公众利益,商业偏向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是商业利益最大化,民众新闻价值观和其他脱媒主体的新闻价值观的核心主要是追求个人或组织、群体的兴趣、理想和利益,本身是多元而零散的,没有统一的核心追求。而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是什么?这正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也是本文的核心问题。

三 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

在当代中国,形式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众多新闻观中的一种,但在实质上,它是唯一的主导新闻观。相应地,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也是我国的主导新闻价值观,其典型特征就是“人民中心观”。

(一)人民中心观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传播活动的思想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的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论述[11]。要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容有个系统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的工作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是一个继承与发展的过程,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经过以列宁为代表的苏联共产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继承与发展,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经验和传统得到持续的总结和高度的概括。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并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内涵,特别是习近平的新闻舆论思想,可以说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回顾历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历了马克思、恩格斯奠基,列宁继承发展,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创新的三大阶段。

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念主要有党性原则观念、人民中心观念、新闻规律观念和正确舆论观念,其中,人民中心观念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新闻价值目标观念[13]。“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也有着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人民中心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灵魂。

(二)人民中心观的实质

人民中心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典型特征,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利益作为党的唯一利益目标这一宗旨决定的,也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的,即新闻事业是党的事业,也是人民的事业,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在根本上是统一的。专业主义新闻观和商业偏向新闻观也包含了一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但是与本文所讲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有所不同的概念[注]在《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一书中,面对技术变革对报纸商业地位的威胁,杰克·富勒试图根据美国受众的欲求和利益确立新闻价值观,他认为如果能在报纸应该服务的人民中找到对报纸的支持,那这样的新闻价值观将是非常耐久的(杰克·富勒,1999:2)。富勒所谈的新闻价值观也包含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但富勒的出发点是从专业操作层面和新闻业发展的角度对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播者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业中,专业主义新闻观和商业偏向新闻观占据主流地位,其所包含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的内涵实际上是“以受众为中心”,进而维护职业发展或行业运行,旨在发挥媒体作为社会公器的作用,同时获取更高经济利益,这与中国主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宣传、新闻舆论偏向新闻观)中的“以人民为中心”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来说,人民中心观作为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灵魂或典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人民”是创造新闻价值的主体

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动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强调人民是新闻价值的主体,价值的根源在人民,价值实现的目标是为了人民,价值成果要由人民共享,这是唯物史观在新闻活动中的直接体现。这一层面上人民中心观的表现具有鲜明的历史唯物主义色彩,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活动与人民之间关系的系列论述中。

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对言论和出版自由的呼吁是马克思报刊思想的重中之重。1841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书报检查令,马克思在时评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直指书报检查以官方的单一声音扼杀人的多样化:“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我们的命运不得不由书报检察官的脾气来决定。”[14]110-112,134-135新闻出版自由是实现新闻价值的前提条件,而价值就来源于人的丰富多彩的思想,来源于每一个具有个性化的人。马克思在论述自由报刊性质时使用了历史个性和人民性这两个基本概念,报刊独特的历史个性(社会性)决定了报刊的人民性,即体现人民精神,表达人民的意愿[15]。

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是党的新闻活动的重要源泉,报纸要报道的内容来自人民,人民是新闻价值的创造主体。“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中国共产党党报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其实质与核心在于,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作党的新闻事业的主人,从而确立了人民群众在党报工作中的主体地位[16]。毛泽东关于报纸批评的思想中也强调了人民主体地位,1954年7月,党中央发布《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报纸是否充分开展了批评、批评是否正确和干部是否热烈欢迎并坚决保护劳动人民自下而上的批评,作为衡量报纸的党性、衡量党内民主生活和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要通过报纸广泛的吸收来自人民群众的意见,正确地处理人民来信[17]。邓小平在总结“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时曾说:“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18]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说:“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要求新闻舆论工作坚持党性,同时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之后,在一系列会议讲话中,习近平频频提及“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立场”、“民心”“民众获得感”等词汇,比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党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同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同人民打成一片是党永远保持艰苦朴素作风的重要保证;等等。习近平的一系列论述显示,人民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居于主体地位,中国人民始终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书写者、中华文明的创造者、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者,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为基点和出发点。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和权利,紧紧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全面总结了党与人民的关系,他强调,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报告,强调党的使命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注]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论述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其中第2条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可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中,人民始终占据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

2. 人民利益是新闻活动的最高目标

人民的主体地位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活动是为了实现并维护人民各项权益,新闻活动的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这一层面上人民中心观的体现具有鲜明的工具化色彩,新闻价值活动是作为一种服务人民的手段而存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活动的功能和目标的系列论述中。

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思想尤其强调报刊活动通过发挥广泛的监督功能而维护人民利益。马克思在主持《新莱茵报》时期曾论述了报刊的使命和义务。他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报刊的义务正是在于为它周围左近的被压迫者辩护。”[19]274-278恩格斯也提到,报刊的首要职责就是“保护公民不受官员逞凶肆虐之害”[19]280-285。恩格斯在批评保守的哲学家弗里德里希·谢林的小册子中强调,新闻的传播在市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他们总是需要新闻,需要前所未闻的消息”[20]。党的新闻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民紧密相连的,党的新闻活动应该为人民解放发挥实际的作用。马克思一直将新闻出版自由视为人民利益的重中之重,自由表达思想是全体人民的天然权力,对自由报刊的需要是全体人民实际的需要。自由报刊原原本本地把人民的贫困状况反映到当权者面前,在当权者面前没有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的差别,只有不分亲疏的公民[14]376-378。自由报刊不是为特定个体或群体服务的,而是为了全体人民的普遍利益服务的。

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在报刊工作方面的经验教训时,强调要最大限度地实现人民的新闻出版自由,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则让全体公民的出版自由变成了现实。虽然列宁关于出版自由的理想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最终还不够成功,但是他一直追求实现和维护全体公民的出版自由。在新闻业务规范方面,列宁要求党的报纸要提供真实全面的报道。1905年9月5日,列宁发文批评党的机关报新《火星报》报道不真实的问题,他要求报纸要“向公众作全面的介绍”,阐明真相,不吹嘘不浮夸,也绝不散布谣言,不传播见不得人的小道消息[21]。

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宗旨,其核心内容就是为人民谋利益。毛泽东强调:“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22]1094-1096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无论高级的或初级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知识分子要和群众结合,要为群众服务。”[22]863-865,877毛泽东的人民思想始终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目标,党领导下的新闻活动自然也是为人民利益服务的。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发展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为全体人民谋利益的思想。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关于“反对党八股”的讲话就表达了党的宣传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危害人民利益的思想,“……今天我们用马克思主义来批判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也是革命的和必须的……如果我们今天不反对新八股和新教条主义,则中国人民的思想又将受另一个形式的束缚。”[22]832关于报纸的职能,周恩来对不能履行职责的报纸持批判态度,不能容忍那些党同伐异、谣传时事的报纸,他在《说报纸之利益》一文中强调报纸的功能是“集多数人之意见,发为公正之言论,确当之事实,非谩骂揭私可比”,期望“置身舆论界者,秉董狐之笔,为春秋之言;毋阿私……毋作文字之蠹,则吾华庶几能受报纸之利益也哉”[23],这里便体现了新闻活动要为人民利益服务的思想。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在继承毛泽东宣传思想中的群众路线的基础上,强调传媒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始终以人民利益为工作准则。1980年1月,邓小平指出:“为了实现安定团结,宣传、教育、理论、文艺部门的同志们,要从各方面来共同努力,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24]这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党报思想的核心,强调传媒要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服务,营造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要求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宣传部门要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25]。

江泽民对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人民谋利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集中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发现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强调:“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在“三个代表”之后,胡锦涛遵循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人民利益的立场,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从人民的整体利益出发,坚持科学发展的道路。在2006年政协民盟、民进联组会上,胡锦涛还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直接体现了人民利益至高无上的地位。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的讲话中说:“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谈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也是新闻活动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新闻实践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就要真正将人民中心观落到实处,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新闻活动的最高追求。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强调,新时代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指明了新时代新闻活动的方向。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人民群众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最大受益者。

随着新闻传播活动进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发展也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色。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网信事业要发展,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

新闻活动以人民利益为最高目标,归根到底是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新闻活动是人民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融入世界的窗口,尤其是互联网时代,新闻无处不在,正确的价值观决定了新闻实践活动最终的利益导向。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指导下的新闻活动,其根本追求不是经济利益、不是个别群体利益、不是行业利益,而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他新闻实践活动的职业追求也都是为人民利益而服务的。

3. 依靠人民是做好新闻工作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源自人民,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的实现要依靠人民,这是贯穿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发展始终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道路。

做好新闻工作必须依靠人民,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报刊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工作经验。马克思认为,言论和出版的不自由使民众不再关注祖国利益、丧失民族意识,也就使报刊失去了得到民众承认的条件。由此他强调,民众的承认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无可挽救地陷入绝境[14]381。可见,报刊的发展永远伴随着人民的承认,报刊这种社会化媒介与人民有着自然的紧密联系,报刊的存在和运行都紧紧依靠人民。马克思与恩格斯始终强调报刊与人民的密切联系,提出“真正的报刊即人民报刊”,报刊的社会性质要求它必须与人民保持密切联系。报刊只是而且只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公开的表达者,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热爱与憎恨、欢乐与痛苦”[14]352-353。马克思、恩格斯将人民视为报刊活动的基础,报刊的内容源于人民,报刊的存在依赖人民,报刊只有依靠人民才能生存和发展。

列宁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依靠人民办报的思想,尤其强调党报党刊的新闻活动要以工人群众为目标,强调党报工作要有群众的支持才能开展,“唯有他们积极参加报纸工作,唯有他们表示支持,提出批评,撰写文章,提供稿件,反映情况和发表意见,才能使党报站稳脚跟并保证出版”[26]。只有党的机关报能够并且应当成为“学习、宣传、组织”等活动的中心,要依靠党的出版物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27]。列宁非常重视党报的宣传组织作用,而党报发挥作用的前提就是紧紧依靠工人群众和读者,也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人民。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要求报刊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展开工作,不拿政治上耸人听闻的琐事愚弄群众,而是把日常的经济问题提交群众评判,帮助他们认真研究这些问题[28]。面对当时国内外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列宁依然强调报刊要少一些政治,多一些为人民服务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列宁尤其重视党的新闻活动与人民的现实联系,强调新闻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真正作用于人民,虽然其中具有强烈的政治宣传色彩,但列宁对于报刊活动要紧紧依靠人民的思想认识也是显而易见的。列宁指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29]。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接着的问题就是如何去服务。……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22]859-860。在毛泽东关于党报的群众路线中,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办好报纸是一个重要观点。毛泽东关于党报联系群众的思想,被概括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这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说道,“我们的报纸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善于把党的政策变成群众的行动……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艺术……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30]在延安《解放日报》改版时,毛泽东的思路就是联系群众,不仅要想到群众,还要与群众打成一片。1940年2月7日,毛泽东在给《中国工人》写的发刊词中说:“一个报纸既然办起来,就要当作一件事办,一定要把它办好。这不但是办的人的责任,也是看的人的责任。看的人提出意见,写短信短文寄去,表示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这样才能使这个报办好。”[31]在具体宣传工作中,毛泽东强调文章写作要学习群众的语言。他说:“共产党如果要做宣传,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如果不学群众的语言,那就办不好。”[22]836-837可见,毛泽东认识到只有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报纸才能办好。

新闻工作依靠人民,媒体就是新闻活动和人民之间的纽带。刘少奇在1948年首先使用桥梁来比喻党领导的媒体的作用,他说报纸、新华社是千百条联系群众的线索中最重要的一条,报道是联系群众最重要的办法。报纸工作做得不好,就是最厉害的脱离群众,就要发生很危险的情况。在1948年《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刘少奇提出记者们的任务就是“在群众中考察党的政策执行得怎样”[32]403。在谈及记者如何坚持纪律性的问题时,刘少奇提出,记者的事业建筑在人民的利益与真理上面才是可靠的[32]400。

邓小平把人民群众欢迎不欢迎,喜欢不喜欢,满意不满意作为考察和衡量新闻工作的标准,严肃批评追求表面文章、不讲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在他看来,形式主义的文风其实反映的是一种不顾群众,虚浮不实的思想作风,必须杜绝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的恶习。[33]胡锦涛的新闻思想也强调“以人为本”,在新闻和宣传方面提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的要求,从正面提出解决传媒与群众、与生活脱节的问题。中央在全国新闻界开展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这为新闻工作如何依靠群众提供了现实的途径。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党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34]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党要继续经受住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就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35]可见,习近平认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展开都要依靠人民。习近平在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2·19”讲话中明确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要建设网络良好生态,发挥网络引导舆论、反映民意的作用。他说:“网民来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吸纳,让互联网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习近平自执政以来就始终强调党的一切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更是要坚持群众路线、始终联系群众依靠群众。

四 余论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人民中心观,对于专业主义新闻观、商业偏向新闻观以及宣传偏向新闻观本身的论述较为简略,对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未作详述。专业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传媒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将公众作为目的,专业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是强调媒体自由,媒体通过自由新闻活动的方式追求公众利益。商业偏向新闻观则强调满足受众的需求,把受众作为手段来满足自身的商业利益。与前两者不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将人民作为目的,将人民的利益作为新闻工作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专业主义新闻观似乎都是以公众作为目的,两者存在一定的共通之处,但也有所区别。人民中心观中的人民与专业新闻观中的公众不能等同。人民实质上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马克思当年所讲的人民是无差别的人民大众,当权者以外其他所有被统治者被管理者都属于马克思讲的人民的范围。那我们当前所讲人民与马克思所讲的人民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西方专业主义新闻观中的公众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中的人民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又该如何解读,这其实涉及不同意识形态下的话语体系的问题,是可以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人民中心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价值观的核心或典型特征。人民需要新闻,新闻需要人民,两者存在天然的密切联系。只要有新闻传播和新闻实践,就有新闻价值问题。新闻价值观对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事业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因而必须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在理论层面,新闻价值观的核心在于对新闻价值本质及其新闻价值关系的看法,新闻价值的本质是新闻价值客体对主体的实际效应,而新闻价值关系中的核心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在中国,要从实际出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树立“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新闻价值观[2]。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