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与实践: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路径分析
——基于中医文化的视角

2018-01-31 13:53张莎莎
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助人医务本土化

张莎莎,姚 政,王 静

(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宣传处,上海 201203,sgyysgb@163.com; 2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院部,上海 201203; 3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社工部,上海 201203)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型决定了单靠医护人员的力量无法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应对时代挑战的重要力量。发端于西方福利国家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进入我国后面临着调整和适应使其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和文化场域的实际情况。当下医疗卫生领域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让医务社会工作在本土发挥效力,实现其本土化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问题,这也是社会工作整体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一道难题。本土化意味着医务社会工作要在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中扎根、发展。而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和代表,中医文化及其实践为医务社会工作乃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基础。

1 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概念、问题与要求

“本土化”是指一种外来事物在其嵌入地不断适应、获得发展自主性,进而发挥效力的扎根过程。它要解决的最终问题是外来事物在新的环境中的主体性问题,即与引入地的社会文化环境互动、融合、获得新生的问题。

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医务社会工作是指综合运用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其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恢复和发展社会功能的职业活动。它是在医疗服务处境下提供的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活动的总称[1]。医务社会工作的概念是一个动态概念,在专业方法、服务内容和角色扮演等方面会伴随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扩充。借鉴王思斌[2]对“社会工作本土化”概念下的定义,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是指外部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进入中国,与中国社会文化环境互动、融合并满足社会需要而发挥功能的过程。

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引入较早,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在蒲爱德女士的推动下,成立了“医院社会服务部”,拉开了我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序幕。2000年,上海东方医院成立医务社会工作部,开启了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探索之路。伴随着医务社会工作的引入和发展,其在应对医疗卫生领域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等方面显现出作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已经明确提出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总之,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现实需求层面,医务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在当前我国的医疗卫生领域,医务社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发展还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务社会工作者的数量和专业水平尚需提高。专业的医务社会工作者数量不足,就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现状来看,医务社工的数量屈指可数,在一些仅住院床位就超过1500张的公立医院,拥有5名医务社工的医院是少之又少,大部分医院只有1~2名接受过专业教育的医务社工。人数少、服务的范围和数量有限,仅仅依靠医务社工的力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求[3]。此外,在社会工作的各个分支领域中,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相对比较薄弱。一方面是因为医务社会工作的学科跨度比较大,既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系很少配备医学专业的教师参与医务社会工作的教学工作,导致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进入到医疗领域时无法及时融入医疗团队,由此出现融入困难和专业无力感;另一方面由于医务社会工作尚未形成本土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体系,由此造成进入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的工作者无法立即开展工作和进行有效服务。二是医务社会工作发挥的实效不明显。当前我国的医疗场域相对较重视服务收效和收益,对于数量少、服务覆盖范围小、服务周期长的医务社工来说,短时间内较难达成明显可见的实际效果。三是医务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较低。虽然医务社会工作开展已有多年,但是人们对其认识不足,很少有人知道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内容,在医院中能承担哪些角色和任务,甚至医院里的医护人员对医务社会工作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组织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上面,认知的偏差导致医务社会工作的认同感低。上述三方面问题的症结点主要在于引入医务社会工作时没有找到落地的载体,以西方的医务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开展服务无法满足中国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首先需要有特定的本土资源与其接洽,使其能落地、扎根,产生实际效果,并逐渐总结经验,形成理论体系,进而实现医务社会工作在更广范围的推广和发展。

因此,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要求作为“舶来品”的专业医务社会工作要扎根于本土文化、符合中国人的生活逻辑、发展出本土的专业技术和理论体系并最终产生实际效果,取得社会认同。发端于西方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包括价值理念、理论体系、专业权威、伦理守则、社会认可、专业文化等,要在与中国的社会文化互动中实现适应和转化,使其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的运行逻辑。能够扎根中国社会的医务社会工作体系一定是贴近中国文化传统、制度架构和现实需要的,这需要基于中国情境的理论建设[4]。价值理念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至关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医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建构,是医务社会工作在引入地重获自主性的标志。“没有价值理念的支撑,社会工作就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5]。除了价值理念层面,医务社会工作也需要在社会结构层面本土化。“因为道德规范体系绝非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是以具体的社会结构为直接依托的”[6]。社会结构层面的本土化意味着采取的专业技术符合该社会中人们的日常生活逻辑,这直接决定了专业技术的实施效果。总之,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是一个“引进、适应、扎根”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能够从价值理念到专业技术都能为其提供本土资源的平台。

2 中医文化: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资源

中医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原创思维方式,融合了中国历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精华,凝聚古圣先贤和儒释道文化的智慧,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7],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香。它不仅仅是解除疾病和治疗痛苦的手段,更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一种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8],与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中医文化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本土实务模式、找寻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扎根土壤提供了方向和载体。

2.1 以人为本——中医的价值理念

中医追求“仁心仁术”,以救死扶伤为最高追求,生命在其观念中高于一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所以医人不得侍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志存救济(《大医精诚》)”。《黄帝内经》中写道:“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孙思邈《千金要方》强调:“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这些文字充分体现了中医理念中的人本思想,是对人生命和价值的尊重。以人为本,将治病救人作为医者旳出发点和最终转归,是尊重生命的体现,也是中医学的突出人文特征[9]。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人”是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首要对象,工作目标是维护人的内在价值和尊严,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和睦。中医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生命,社会工作中的“以人为本”是在保护人的生命安全的原则下保障人的尊严、价值以及个体的独特性。尊重和保护生命既是中医文化的价值理念,也是社会工作开展服务的首要前提。

2.2 仁爱,助人——中医文化内核

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仁爱”思想的影响,中医是一门推崇仁爱、助人的学科。在中医文化中,“医乃仁术”是中医文化的内核,也是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中医中所讲的“仁”是指仁爱,即爱人,尽己所能协助患者恢复身心健康,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医乃生死所寄,治病救人者,首先应该爱人。爱护、救治患者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治病,将仁爱之心播撒至普天下的黎民百姓中去,使家庭亲睦,人伦有序,从而达到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10]。中医文化中的“仁爱”“助人”思想强调接纳和包容,要广施善心,帮扶对象不仅包括病者,还有社会中的有困难者。社会工作是一门助人的职业,面向困境人群提供个案辅导、资源链接、搭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服务,最终达成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和睦相处。中医文化中的助人理念和社会工作的助人理念,均为帮助困境者恢复身心健康,回归社会生活,实现社会和睦发展。

2.3 整体性思维和“全人”观念——中医的工作方法

从整体环境看局部病症是中医的工作理念。中医以阴阳五行学说等为基础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将人放置到整个社会环境中来理解,强调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以此为基础,中医以“全人”的视角来审视人。这主要与西方医学中只见身体不见心灵的观点相对,意在强调人是肉体与心灵的结合体。中医学视野中的人乃“形与神俱”的完整的人,身心一元的人,而且是把这一完整的人放在天地自然、社会这一最为广阔的背景和联系中来进行考察的[11]。对此,有学者认为中医的人文社会属性要重于其科学属性[12]。整体观和“全人观”也成为中医学诊治病情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即诊断病情不仅要看到身体方面的生理病因,而且还要看到心理、社会、生活环境方面的病因。“人在环境中”,社会工作服务强调要把个体放到其所生活的环境中去认识、理解和分析,这样才能全面、客观、真正地认识和理解服务对象的处境和需求,并协助其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疾病和生活息息相关,只见病不见人的医学模式无法满足病人的需求。中医文化中强调的全人观念和整体思维为社会工作介入医疗卫生领域提供了空间和可能。

2.4 同理心——中医文化的心理基础

同理心是中医文化的心理基础,有利于医生设身处地的诊断病情和给出治疗方案,这也是它人文属性的又一表现。中医文化最大特点是以人文文化的形式反映科学文化的内容,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结合体[13]。《备急千金要方》中写到医生对于患者应当无欲无求,“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医者目睹病家的苦恼和不适,就像自己也有相同的感受一般,以此来要求和激励医者尽力减轻病家的苦楚。同理心在社会工作服务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原则和方法,是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进入并了解服务对象的内心世界,站在服务对象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谅服务对象的境况,以此来建立信任关系,更好地为他人服务。中医文化中的人文理念和医务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要求医护人员和社工从病人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为社工融入医疗团队,通过跨专业合作的方式进入临床开展服务提供了机会和空间。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其追求是悬壶济世,普济苍生。中医文化基因为医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提供了广阔的土壤和发展空间。

一般来说,专业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五个部分:一是理论体系,即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或专业知识和技术;二是专业的权威;三是共同遵守的伦理守则;四是社会或社区的认可;五是专业的文化。

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面,中医文化中的人本思想、仁爱助人理念、整体性思维和“全人”观念以及同理心的诊疗思维和方式与社会工作专业中的以人为本、助人自助、人在情境中、同理心等价值理念、方法和技巧具有相似性,医务社会工作进入到中医文化场域中,以其价值观念和服务模式的相通之处为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丰富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和专业技术。

中医文化中以人为本、仁爱、助人的理念可以成为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医务社会工作是一项助人的服务,“助人自助”是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在一定的伦理守则下完成。医务社会工作在服务过程中,要求要以服务对象为本,要怀有仁爱之心,要接纳和尊重服务对象,而且应该尊重服务对象的隐私,保护服务对象的权力不受伤害,避免其在身体和精神上的危险和不安,并挖掘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恢复社会功能,帮助其回归正常的家庭和社会生活。

权威是一种使他人信从的权利或影响力,对于社会秩序的建立和维系具有重要作用。专业的权威是借助于专业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专业地位和形象。医务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拓展阶段,专业权威和专业影响力薄弱,社会认同度不高。服务效果和质量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医务社会工作在民众、医院和政府中的专业权威,获得社会认同,促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另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结晶和代表,中医文化与医务社会工作的融合有利于后者获得文化支撑和本土合法性。

“仁和精诚”是中医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以其为基础可以形成本土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文化。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而言,“仁”即是要敬重服务对象的问题,以“济世活人”为宗旨;“和”即是追求和谐,包括服务对象自身、服务对象与外在生存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和谐,体现的是一种“和为贵”的道德观;“精”可以作为医务社会工作对专业水准高追求的动力文化,不断激励医务社会工作者精研专业技巧,为服务对象寻找更好的服务方案;“诚”是医务社会工作最高的文化要求,意味着医务社会工作者要心怀至诚之心审视自己、服务他人、对待职业。

3 实践:中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经验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2年3月成立了社会工作部。部门在中医文化理念的指导下,将社会工作与中医文化相融合,试图探索具有中医特色的本土化的医务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在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实践的推进过程中,社工部以打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为目标,立足医院的传统文化特色,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中医院的特色为抓手,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充分调动志愿者的力量,挖掘社会资源,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的实践与发展。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注重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以此来丰富和发展本土化的实务经验。

3.1 需求为本,立足医院实际情况

需求调查是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步,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需求调查与分析,才能掌握服务对象的真正需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参与度高的服务。为了多方了解患者及家属、医护人员、医院等不同层面的服务需求,社工部分别走访了以上三个群体,从实际需求角度、创建和谐的工作环境角度以及促进医院发展等不同角度收集他们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需求和服务期待,并据此制定工作计划。形成了包括针对不同病种的健康支持、病友团体、科普讲座、护理技巧、康乐服务等主题的项目服务,针对医护人员开展放松减压、输出型公益服务、输入型团队建设、志愿服务岗位开发等服务项目,针对医院发展开展文明建设、构建和谐医疗环境、提升服务温度、树立医院形象等服务工作,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和服务软实力。针对社工部在儿科、产科、肿瘤科、肾病科、内分泌科和脑病科等临床科室进行需求调研发现,病患和家属的主要诉求集中在科学认识疾病、获得护理知识、与疾病相处的技巧以及心理压力疏导和经济援助等方面。针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和中医诊疗的特色,社工部在活动设计中融入了具有中医特色的、同时又简便易学可操作的活动,比如穴位按摩操、食疗秘籍、中医特色养生茶饮和养生保健操等,让病友们在分享、互助、开放和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交流,提出疑惑、分享经验,在互帮互助中实现自我的成长。

3.2 本土实践,引入传统文化特色

医务社会工作实务在中医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将社会工作服务方法与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在服务活动设计中加入中医文化中的特色诊疗方式和习俗惯例,比如中草药功效香囊和养生茶饮、穴位保健按摩操和灯谜、春联等具有文化特色的活动。在病区开展“相约午后”养生保健操学习小组、“养生茶可以这样喝”中医药茶饮品鉴小组、“小小穴位大用处”穴位按摩小组等,带动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加入其中,既学会了照顾自己,也掌握了很多实用的照顾家人的技巧,增进了病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病友团体的凝聚力和团结力。此外,中医中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等特色诊疗方式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方法相结合开展的冥想训练、自然训练等服务方法,成效显著。实践证明,融入了文化元素的社会工作服务方法和活动更能吸引服务对象参与,也更容易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是一种值得借鉴的服务方式。

3.3 清晰定位,融入医疗团队,让服务立体化

融入医疗团队是社会工作在实际开展服务中遇到的一大挑战。我院医务社工在清晰定位的基础上,向医护人员澄清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并通过培训课堂、工作坊、交流会等方式协助医护人员认识医务社会工作、了解医务社会工作并认同医务社会工作,使医护人员主动愿意与医务社会工作者相互协作,全方位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此外,医务社工参与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例如,跟随医生和护士查房,在查房的过程中能够实地了解患者的身心状况,准确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另外,社工参与病房的交接班讨论,主动将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与医护人员分享,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实际的工作中展现社工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定期参与查房和病房交班讨论已经成为社工的日常工作之一,在治疗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会主动咨询社工的意见和想法,并根据医务社工的工作内容遴选与转介患者接受社工服务,这为多学科合作和跨专业服务提供了机会。

3.4 专业反思,总结和提炼理论经验

医务社会工作本土化需要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和总结。社工部定期召开工作交流会,分享服务经验和感受,并注重总结实务方法和技巧,将日常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升、讨论,探索在中医院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有效模式。通过与高校积极合作,开展相关研究,接纳高校的社会工作实习生和海外留学生来院进行专业实习,不断为专业发展融入新元素。另外,加强实践基础上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重视和挖掘本土性的社会服务理念、方法和技术,通过开展相关的研究课题,推动医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的本土化构建和发展。

猜你喜欢
助人医务本土化
论中国音乐剧的本土化发展
誓 言
——医务工作者之歌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医务社工的上海故事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本土化叙事
深化本土化战略亚太仍是博世的主要增长区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