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与妥协路径研究

2018-01-31 18:59:51孙奕霖孟香旭
时代农机 2018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底层商业利益香港回归

孙奕霖,孟香旭

(沈阳工学院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传统电影的商业属性就是为了运作和迎合大众的口味,但是中国独立电影把这种属性进行了变换,把文化的研究成果转变为大家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了传播,让更多的人可以接受这种成果,最终改变了传统电影的商业属性,改变了现在的状况。

1 中国独立电影的跨文化调和

在1997年香港回归,作为中国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实景之后,香港也面临了很多的问题,其中就有一个问题就是香港的法律和大陆的法律怎样做到衔接,在1997年之前,有些还没有裁决的法律在回归之后怎样去处理。其中很突出的一类案件就是关于未成年人犯罪这类问题,这个时候,一些从事电影行业的人把这个问题通过电影的模式引发了大众和媒体的聚焦。并且这个举动也让大众传媒和现实文化产生了触碰。电影《等候董建华发落》就是一部通过媒体去挑战香港在以前的法律上漏洞的电影。这个电影就是把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件作为文本资料,讲述在哪个年代的二十多个香港少年重刑犯的电影故事。当时这20多个少年在犯罪的时候还没有成年,所以这些少年并不能被判处死刑,所以需要等待当时的英国政府最高统治者进行判决,这相当于把这二十多个未成年人进行没有时间限制的关押。针对这种没有时间期限的等候,就是当时未回归前的香港总督所作出的判决,没有确定的期限,没有确定的时间,只有等待。并且,根据当时的香港法律,当在香港总督下达了这样的行政处罚命令之后,这些罪犯的上诉权利是被剥夺的。电影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电影人通过电影这种媒体介质,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的。

在这个电影出现之前,大家普遍的认知就是,香港的法律是非常完善的,制度是非常健全的,但当此电影出现,无异于颠覆了大家的认知,对当时的香港法律和文化做出了批判,引发了政府法律部门的反思。真实的情况是,没有完美的事物,只有不断地追求完美,才能变得更加完美。这个电影主要是通过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在影片之初,主人公誉玲通过一次偶然事件知道了当时一个罪犯的遭遇,然后想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把当时法律方面存在的这种巨大缺陷挖出来的事情。主人公是一个第三人,他因为自己的善良想要帮助这些未成年人,让他们得到他们在法律上面应该得到的平等权利,通过和一个个并没有关系的好心人的帮助,最后在绝望中艰辛的找到希望的一个过程。电影的最终结果就是未成年罪犯最终得到了受害人家属的原谅,最终升华了电影的中心思想,完成了互换任性的任务。

2 独立电影与文化的妥协

在香港回归之后,社会底层收到的不公正待遇渐渐受到了大众的关注。《十日谈》就是这个时期电影人的一步主要展示社会底层工作者生活的电影,主要讲述的是一群产业工人对自身的独立人格和内心世界追求的工作。这些社会底层的人,他们也是需要做人的基本权利,他们不应该被歧视,导演通过展示这个群体人们的生活,从简单的叙述到把文中比较复杂的片段连接起来,最终们可以看到一些情感的冲突点,引发社会的关注,最终达到了导演的目的。

导演的目的就是想要通过故事的叙述去表达导演想要传递的社会价值观,可以通过其表现手法实现对文化的探索,与此同时在电影的商业价值的追求也可以达到。但是针对文化的探索和商业利益最大化之间很难可以得到兼顾,文化探索的基线就是把人独特的、个性的目光聚焦到社会的主流思想上,但是商业利益也是要追求的,所以二者之间的追求平衡一直是导演在做的事情,做的好就成为艺术,做的不好,只会把电影做成四不像的作品。

3 结语

电影的商业利益和文化探索二者要做到平衡,是导演需要坚信探索的,不仅需要呼唤社会对边缘人物的关注,也需要表现对电影的艺术手段的追求。个人导演的探索,不管成不成功,都是对中国独立电影的贡献。

猜你喜欢
社会底层商业利益香港回归
藏品见证香港回归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6:04
香港回归25周年
环球时报(2022-07-03)2022-07-03 15:16:29
善良者的苦难,无法忽视
艺术“疯狂”客戴志康:从个人情怀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木上跌落
艺术品鉴(2019年9期)2019-10-16 08:57:08
雷蒙德·卡佛
青年文学家(2019年5期)2019-03-13 03:27:30
对香港回归二十年的反思
从社会经济环境解读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动力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基于商业利益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分析
澳大利亚烟草平装措施争端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