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杰
费孝通教授在《江村经济》一书中通过对江村(江苏省吴江县庙港乡开弦弓村)的三次实地走访,分析了长江流域农村生活于1936-1981之间45年的变化,[1]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它虽然以中国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而是有意识地紧紧抓住现代生活中最难理解的一面,即传统文化在西方影响下的变迁,此书将说明这个正在变化着的乡村经济的动力和问题。[2]但在这种经济萧条,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下,江村的家庭结构则相对的稳定,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江村,选聘媳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延续后代,结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宗接代。真正使丈夫的家庭接受一个妇女的,是双方所孕育的那个孩子,从而加深夫妻双方之间的关系。丈夫经常在户外劳动,他们早出晚归,妻子则在家负责养育孩子和对日常家务的处理,男孩常常在10岁之前就开始打草喂养,等到了一定年纪后,开始由父亲指导训练,真正的参加家庭生产方面的实际劳动。女孩过了12岁一般都在家中和母亲共同操持家务、学习缫丝技术,男孩由父亲指导农业技术,女孩由母亲指导家务和缫丝技术。这种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有利于家庭经济的稳定。
在江村,对于财产的传承有着它自己的分配方式,一般女儿是没有继承家产的权力,但是在结婚时可以得到父母给的一份嫁妆,在儿子之间的财产分配也有自己的特点,分配的过程中一般会符合村里多年的传统,避免兄弟之间在财产的分配上出现纠纷。所有财产在分家之前,子女都只是拥有使用权,最终的支配权是在家长手里,所以父母有着绝对的权威。
在赡养父母的义务上,普遍令人接受的观念是,孩子在幼年时期接受父母的养育和教育,在父母年老体迈时就应该履行赡养父母的责任,不然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这里有着宗教信仰和公众舆论的约束,年轻的一代供养老人的义务不仅靠法律力量来维持,而且也是靠人的感情来保持的。
妇女只有在生完孩子之后,她的家庭地位才能得到完全的确认,并且要想赢得婆婆的好感,就要显示她缫丝养蚕的能力,这被认为女孩一生中的重要时刻。据此可以确定她在丈夫家中的地位。媳妇没有权力提出离婚,她唯一可以采取的是放弃家庭,或者暂时去找一些能维持生计的工作。但如果丈夫那边的家庭坚持离婚的决定,有可能会导致妇女一些极端的行为,即自杀。实际上仅自杀的威胁,就足以让夫妻双方重归于好,并且由于结婚的费用和成本较大,所以一般婆婆与媳妇之间的矛盾闹得不会太大,不会真的出现离婚的现象。
从经济上,江村以种植水稻和养蚕为主要的经济来源。家庭中男女的责任分工很明确,丈夫在一年中将近有半年的时间都要进行户外的劳作,早出晚归,相应的妻子也有她要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她需要照顾小孩、老人、处理家务、养蚕缫丝等,夫妻双方真正有机会沟通的时间并不是很多,男人忙着对农作物的播种、收割,女人又有家务的操持,大家生活在一起的日子大部分都是为了生计的担忧,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其他事情的矛盾。日子虽然清苦,但这并没有妨碍到孩子享受来自父母的关爱,无论男孩女孩从出生开始到成年再到结婚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步骤,在年幼时可以帮父母干活,等到成年后由谈婚论嫁逐渐向为人父母的角色转换。不过在江村娶妻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费用,从经济角度考虑,大多数人结婚后没出现什么原则性的错误,是不会有离婚现象发生的。
另一方面,在财产的分配上,父母有着绝对的权威,他们按照一定的传统习俗对财产在子女之间进行分配。因为有着对家中所有财产的支配权,所以当父母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儿子便可以从父母那继承所有的财产,相应的也要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从文化上,中国的乡村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代代相传的文化深深渗入到人们的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民间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论它是否科学,但它是在人们对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中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传统社会中是以礼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社会道德约束而非法律为基础,在熟人社会中,人们不是以法律经济原则来开展活动,而是在血缘、亲情和熟悉的基础上以自己为中心的波纹扩展开的,信任是乡土社会中最重要的网络机制。在家庭的行为中往往与宗教及伦理观念联系在一起,子女有责任来赡养父母,孩子是老年的保障,即养儿防老。未尽孝道的子女会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所以老人能够在他们失去劳动能力时还能得到悉心的照顾。
在改革的浪潮下,现代的农村风貌有了很大的变化。长期以来农民有着割舍不掉的乡土情缘,对土地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但如今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家庭中的主要流动性增强,人们已不再满足在土地上获得的收入,纷纷选择外出务工,或者有些人去镇上或县城做点生意来维持生计,虽然这样可以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但这些谋生的手段也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一方面,由于丈夫长期在外工作,夫妻双方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又很少,信息上缺少沟通和交流,情感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在短时间里,丈夫想着要维持家中的经济状况,更多的会把心思放在工作上,但一旦他获取的收入在满足日常开销之外还有富余,加上和妻子感情不顺,一个人身在异地,情感上得不到安慰,这些因素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引发第三者的出现。婚外情的产生是导致婚姻破裂的最大杀手之一,它的出现是家庭结构解体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摇摇欲坠。一旦夫妻双方离婚,便面临着家庭结构的分化与重组,还使子女承担失去亲生父母的痛楚,造成孩子心灵上的阴影。
另一方面,有些家庭是夫妻双方都外出工作,对于孩子而言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父母的参与,让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由于这种隔代教育,很容易使造成对孩子的溺爱,在价值观、思想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缺少父母的引导,这对于孩子在今后的成长会产生重要的影响。青少年的犯罪率在不断上升,其中不乏这些留守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由于爷爷奶奶年级较大,思想比较保守,在沟通上会产生偏差,在需要得到父母关爱的年纪却未得到,情感上得不到需求,很容易和社会上不良少年走在一起,长此以往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对老人而言,他们一直在付出,早年要养育子女,等到孩子成年要为其准备结婚成本,等到婚后还要帮忙照顾孩子;但在有些家庭,父母晚年丧失劳动力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尤其当老人生病的时候,子女之间互相推脱,各自忙各自的事情,根本无暇抽出时间来关心照顾父母。他们在付出的同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待遇,甚至有些老人在会出现住房的问题。
1.经济社会的发展促使家庭成员地位变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的就业机会明显增多,她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收入来源,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很好的在社会中立足。以前“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样的道理也受用于家庭经济中,当女人同男人一样能够为家庭经济做出贡献时,女人的价值便有了体现。在日常的家庭相处中,女人不再畏首畏尾地惧怕婆婆和丈夫,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独立的经济来源,在家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男人的经济收入也不断的增多,在不用为生计发愁的时候,便有了闲暇娱乐时间,尽管我们生活的社会充满压力但也处处充满诱惑,一不小心就会沉迷其中。这也是影响家庭婚姻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女权意识的觉醒冲击着中国传统社会的习俗
在社会转型时期,西方的女权主义思想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的习俗,女人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她们开始要求平等、要求自力、要求和男人一样接受教育,甚至在现代社会男女之间的差别并不是很明显。对于这些接受过教育的女性来说,她们更多的会要求婚姻的质量,注重家庭成员的和睦团结,要求男人像女人一样为家庭的幸福做出付出和牺牲。但妇女又属于弱势群体中的一类人群,所以在现代的法治中出台很多保护妇女权益的条例,在我国宪法、婚姻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反家庭暴力法、继承法等涉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政策法律当中有明显的体现,这也促使女性维权意识增强。
费孝通教授描述的江村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八十年了,无论从衣食住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现代农村和过去农村相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极为匮乏,勉强可以维持温饱,生活是为了活着,现在人们在满足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追求精神上的慰藉,活着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过去接受的是封建迷信的文化礼仪,现在是冲破国际界限,是一个文化共享的时代,可以学习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精粹。社会在发展进步的同时也把我们从传统的农村家庭过渡到现在的家庭。它不像过去封建家庭那样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家庭的人际关系不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面对开放的文化、思想、一个五彩缤纷的现代社会。各种先进的观念、风气、生活习惯形成强烈的冲击。[3]
与江村中家庭的稳定情况相比,现代的农村家庭的不稳定性直线上升,农村家庭中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家庭解体及破碎化的几率增加,家庭中的矛盾日益突出。熟人关系网络机制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功能逐渐弱化,新农村的建设打破农村原有的乡土人情,使农村逐渐向城市靠拢。这一过程中,农村集体村落消失背后的代价又是怎样来衡量的呢?原本在农村熟人网络中靠的是道德和传统的礼仪就可以很好的与人相处,现在要用强制的法律来约束人们的行为,前者是主动后者是被动,这其中要经历多少的曲折才能演化到今天的地步,这中间发生了什么?现代农村老人出现住房问题的情形是很讽刺的。父母之爱,恩重如山。从小我们就被教导着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等长大之后这些谆谆教导在社会复杂的环境氛围消磨殆尽。尽管在物质生活上,我们有了质的改善,但是这些礼仪传统却被人淡忘,经济是基础,是我们要发展的重点对象,但作为社会人的内在素质呢?这是做人的基础,无论贫穷还是富裕,这都是我们坚守的底线。
虽然《江村经济》中描述的江村生活中,有些思想制度是十分封建的,体现了“三从四德”等男尊女卑旧礼教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被现代社会所摈弃,但从过去传统的家庭生活结构对我们现在的家庭有着重要的启示:
1.维持家庭稳定意义重大
第一,家庭的稳定有利于夫妻关系和谐和解决家庭成员的其他问题,在节奏快速的现代化中,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父母、夫妻、子女等家庭成员之间就会积极乐观地面对困难,解决问题,并且它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和休息环境,为家庭成员第二天的工作补充能量,积极投身到事业中,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4]
第二,家庭的稳定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融洽的家庭气氛,完整的家庭结构,来自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对孩子而言无疑是成长路上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对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中国历来的传统都比较看重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基本素质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以反映父母的教养。
第三,家庭的稳定也有利于老人晚年的生活,避免把老人的赡养义务推向社会,减轻了社会的压力,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若是在一个不稳定的家庭中,老人在晚年可能就无法安心的得到照顾,老人辛苦了一辈子,他们应该得到相应的待遇。
2.维持家庭稳定的建议措施
第一,树立正确的婚姻价值观。婚姻是两性的自由结合,在组成了一个家庭后,夫妻双方都要为自己扮演的角色承担相应的义务,在日常的生活中,对妻子或丈夫坦诚,对公婆尽孝,对子女关心。既然双方签订了社会契约,就要很明确的按照《婚姻法》规定的条例认真执行。在婚姻中虽然有着一定的道德伦理的束缚,但更多的还是靠本人的自觉、自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更应该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婚姻。责任是维持婚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一个人很明确的知道在家庭中所承担的责任,那么他便会为家庭的稳定做出努力,不会轻易的解散一个家庭。
第二,宽容以待,换位思考。家庭生活处处充满着矛盾,不可能事事都那么顺心,宽容大度是化解家庭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退一步海阔天空,站在对方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不能一味的只在乎自己的感受,自己受到的委屈,两片叶子都有不同的纹路,更何况是两个思想独立的个体,在处理问题上肯定会有各自的想法,若是双方都坚持己见,互不相让只会让矛盾更尖锐。但只要有一方先做出让步那么问题便会很快得到处理,毕竟都是最亲最爱的人,都不愿意让对方伤心难过。
第三,注重沟通,加强情感交流。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桥梁,感情是维系家庭的纽带,是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的基础。家庭成员感情融洽,注重沟通,及时了解对方的想法,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避免矛盾的发生。当然感情不是一层不变的,它是流动的,是需要花时间来培养和经营的,在与家庭成员互动的每件小事中都有着情感的体现,在互动和交流中加深彼此的情感,有利于巩固和维持家庭的稳定。
在现代婚姻家庭中,不管社会怎么变,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的初衷,不要忘记结婚的最初目的,更不要忘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一个社会人的行为,不仅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
参考文献:
[1] 申红芳. 《江村经济》与现代农村社会经济研究--《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书评[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12):82-169.
[2] 费孝通. 江村经济[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0.
[3] 郑淑欣. 家庭人际关系与家庭稳定[J]. 学术交流,1993(5):96-100.
[4] 张和碧. 简论家庭稳定的社会意义[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3):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