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娟,王雅群,侯吉红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子宫肌瘤在临床上属于良性肿瘤,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临床将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看作是子宫基层细胞突变、性激素失衡、局部生长因子异常产生肌瘤[1]。本文对所选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对比,总结临床护理路径对患者护理质量的提高作用,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12月168例子宫肌瘤患者,根据患者就诊单双数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84例/组。研究组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33.18±12.53)岁,病程1~6年,平均病程(4.09±1.92)年,发病类型:单发性27例,多发性29例,肌壁间肌瘤16例,浆膜下肌瘤12例。对比组年龄23~47岁,平均年龄(33.49±13.52)岁,病程2~6年,平均病程(4.62±1.35)年,发病类型:单发性25例,多发性24例,肌壁间肌瘤15例,浆膜下肌瘤20例。患者中未婚89例,已婚79例,排除高血压、内分泌疾病、代谢性疾病、肥胖、药物过敏史、哺乳期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比组利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加用临床护理路径。包括制定护理路径、入院指导、术前准备、术前心理护理、术后护理等。
制定护理路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设置护理路径,如未婚、已婚未育患者对生育功能的需求等因素,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以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制定不同的护理路径。不同临床护理路径下的护理措施存在一定差异。
入院指导:在患者入院当日为患者方法宣传手册,由责任护理人员对患者讲解疾病知识,并介绍病房与周围环境,使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减少患者的不安,指导患者完成检查,顺利建立护患关系。
术前准备:患者在入院第2天需检查血常规、尿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压、肝炎等基本指标,目的是评估患者的身体条件,分析患者是否适合手术。
术前心理护理:在患者手术当天,清晨对患者进行洗肠,并利用术前给药方式,引导患者主动描述感受,时刻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避免过分紧张对患者身体状态的影响,一些患者则对自身的隐私保护产生担心,此时护理人员可对患者指导手术阶段的体位、暴露位置,减少患者的担心,并时刻陪伴患者。
术后护理:术后及时告知患者科学饮食、早期活动的优势,并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观察患者术后阴道流血情况,并观察患者拔除导尿管后的排尿情况,定期为患者进行创口敷料的更换,观察穿刺孔,对出现渗出液的创口及时告知医生处理,患者术后疼痛感强,情绪烦躁,此时可利用播放轻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
1.3 疗效判定
对比两组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差异,对两组进行护理满意度评价,在调查问卷中设置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3个选项,患者在上述选项中选择。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数±标准差(±s),t检验,计数资料:满意度,率(%),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研究组满意度97.61%,对比组满意度71.42%,研究组住院时间(4.26±1.06)天,首次下床时间(2.18±1.01)天,对比组住院时间(5.07±1.09)天,首次下床时间(3.06±1.89)天,两组满意度、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多数子宫肌瘤患者日常生活中无明显症状,其余患者则出现明显的不规则阴道流血、月经过多、腹部肿物等症状。主要由于平滑肌增生、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原因发病。临床利用腹腔镜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治疗。腹腔镜术后易发生并发症,影响术后恢复。
临床护理路径是以患者护理需求为基本护理目标的护理措施。子宫肌瘤患者的心理护理特点较为明显,多存在对手术的恐惧、隐私的保护、对术后生育功能的担忧、对术后新生活的担心等。生理护理则主要体现在手术前生理状态、术后恢复效果等[2]。临床护理路径能够针对患者上述护理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护理路径,从心理、生理、手术多个方面开展护理服务。本次实验中利用临床护理路径,患者在入院初即可与护理人员建立起相对融洽的关系,护理需求得到有效满足,尤其在患者手术期间的隐私护理中,护理人员通过疾病知识讲解、手术体位指导,手术暴露位置的讲解等措施,有效打消患者对隐私保护的担忧,帮助患者缓解紧张情绪,顺利接受和完成手术有较大的帮助。此外,针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效果,临床护理路径则在术后护理过程中,关注排尿、穿刺孔以及术后疼痛的护理,帮助患者顺利恢复,避免术后尿路感染、穿刺孔感染、疼痛剧烈影响术后康复。本文中研究组患者利用临床护理路径为患者实施护理服务,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改善,首次下床时间、出院时间都得到明显缩短。
综上所述,利用临床护理路径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进行护理效果显著,患者满意度提高,临床应用价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