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黎,胡春芳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 400038)
人工关节置换术是近几年最成功的骨科手术之一,通过纠正关节畸形,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水平。伴随着人工关节置换术的不断发展,其并发症也是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尤其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本研究选择8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给予弹力袜辅助治疗,有效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10月—2017年2月收诊的160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0例:男性46例,女性34例,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有46例,膝关节置换术有34例;对照组80例:男45例,女35例,髋关节置换术有44例,膝关节置换术有36例。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人工关节置换术,术前排除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意识清楚,能够配合治疗护理。两组患者在关节置换术后10天进行双下肢血管彩超,观察下肢血栓的发生情况。
对照组患者术后返回病房,监测生命体征。抬高患肢,伤口给予持续冰敷;其中髋关节置换者,术后在术侧肢体外下方置入软垫,使髋关节和膝关节保持一定的弯曲度,同时在患者双腿间放一软枕,保持15°-30°中立外展位,足尖向上,防止髋关节内收、内旋等。膝关节置换者,术后2天内要求抬高患肢,一般下肢高于心脏水平面20°~25°左右为宜,尽量避免膝下垫软枕、过度屈髋而影响静脉回流,同时防止患肢外旋和足跟受压,并保持足高髋低位。观察患肢皮温、颜色、感觉、血循;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有渗血应立即止血处理。观察伤口疼痛的部位、程度、持续时间,遵医嘱给予止痛药处理;同时做好各种管道的护理,观察引流量的颜色、性质、量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指导患者正确进行功能锻炼。
观察组患者给予上述常规护理要点外,术后返回病房,立即使用弹力袜。使用前需先测量患者大腿根部周径和小腿最粗周径,根据腿部周径情况选择大小合适的弹力袜即可,并且长度必须要超过膝关节。一手伸进袜筒,捏住袜头内二寸的部位,另一手把袜筒翻至袜跟,把绝大部分袜筒翻过来、展顺,以便脚能轻松地伸进袜头。两手拇指撑在袜内侧,四指抓住袜身,把脚伸入袜内,两手拇指向外撑紧袜子,四指与拇指协调把袜子拉向踝部,并把袜跟置于正确的位置。把袜子腿部循序往回翻并向上拉,穿好后将袜子贴身佛平。穿弹力袜期间医护人员定期观察患者患肢足趾温度、颜色、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定期做ABI(踝肱指数)测量(ABI=足踝动脉收缩压/肱动脉收缩压),并评估患者现在的压力度是否合适,是否需要调整弹力袜的型号。
采用SPSS 16.0软件包对所有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行t进行检验,设a=0.05,当P<0.05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关节置换术后10天行血管超声检查,观察组有2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占2.50%;对照组有11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占13.75%。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均出现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的典型症状,对照组患者有4例出现非典型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两组患者经局部溶栓抗凝治疗后肢体肿胀消退明显,未出现血栓性后遗症。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其管腔,导致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引起肢体肿胀、疼痛等临床症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大手术后的病人,因为术中的麻醉药物导致静脉扩张致血流减慢,再加上术后需要卧床休息,患肢制动,致使血流滞缓诱发血栓形成。如何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特别是对一些具有高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2]。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在常规护理上辅用弹力袜,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分析原因:弹力袜是经过科学性合理设计,具有足够弹力、可调节弹力大小、压力从下往上变小等优点,压力的这种递减变化可使下肢静脉血回流增加,能使小腿内的血液流动速度变快,静脉瓣功能改善,减轻下肢淤血,有效的缓解或改善下肢静脉和静脉瓣膜所承受压力。故在常规护理上辅以弹力袜具有很好的效果。与陈艳丽等研究结果相似[3]。
术后尽可能穿弹力长袜早期下床活动,可促进下肢静脉血回流增加,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同时减少了肌肉萎缩程度,并能使肌肉尽快恢复正常肌力,加快关节周围损伤的修复。夜间睡觉切不可穿着弹力袜,早晨起床后第一时间,就必须穿弹力袜。然后进行功能锻炼及下床活动,在使用弹力袜期间,应定期观察患肢温度、颜色、血液循环、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使用温水或冷水清洗弹力袜,自然晒干,避免损坏弹力袜。
综上所述,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除了让患者早期活动以外,术后穿弹力袜可以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