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庆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云冈石窟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如何将云冈石窟及其文化传播出去,对比研究云冈石窟景区介绍词中外文本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得出的结论及规律有利于鉴别良莠、甄别不足,通过文化层面的分析改进语言层面的问题,[1]这不仅有助于外国友人进一步了解云冈石窟及其相关历史文化,还可提高中文文本语言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对于那些栩栩如生的雕像而言,用生动形象的汉语将其描述出来相对容易,因为汉语本身就囊括了很多用于描绘人物、石雕等文物的专用词语。[2](P23)如果将这些专用词语翻译为英文,很可能会变得不伦不类,不仅会丧失汉语表达所产生的美感,甚至会影响外国友人对云冈石窟的真实理解。基于云冈石窟景区介绍词中外文本语言文化存在差异,将其进行对比分析很必要,既能保证外国游客在欣赏云冈石窟的过程中得到视觉享受,还能准确接受云冈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尽量多角度、细化云冈石窟介绍词中外文本研究。外文文本中,日语文本占多数,英文文本相对较少,因此,云冈石窟景区介绍词中英文本语言文化对比研究迄今未受到应有关注。
1.中文:……其面相方圆,两耳垂肩,双肩齐挺,著袒右肩式袈裟,衣边饰折带纹,内著僧袛支,边雕环状忍冬纹条饰。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尊8米的倚坐佛像。这种三世佛布局,颇为新颖。[3]
译文 1:……its face is round,with two ears hanging shoulders,shoulders are quite straight,with the right shoulder-style shackles,the hem is decorated with folds,and the inside is covered with a shackle.Outside the cave,two ear holes were made,each of which was carved with an 8-meter leaning Buddha statue.This three-dimensional Buddha layout is quite novel.[4](P56-57)
译文 2:……wearing a well-decorated kasaya,he has a squarely-round face,broad shoulders and long earlobes down to his shoulders.On the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main cave are two adjacent chambers,each housing a seated Buddha. Such kind of display of the trikala buddhas is quite unique.[5]
在这个例子中,“面相方圆”在两个译文中的表达不一样,译文1只表明是圆形的,译文二兼具方圆的含义。“两耳垂肩”译文一表达的是“两耳挂在肩膀上”,译文2表达的是“长长的耳垂垂到肩膀上”,可见译文2更为准确。“著袒右肩式袈裟”译文1表达地很清楚,但译文2却选择省译。“衣边饰折带纹,内著僧袛支,边雕环状忍冬纹条饰”译文1描写更具体,但译文2只用了“well-decorated”一词将其笼统概括。而这句话恰恰是向读者传递佛像穿着衣饰的重要信息,译文应对这一信息进行补充。关键信息不完整,会导致文化内涵传递不畅,不利于外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化。“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译文1没有表达出“东西”两侧,译文2的表达相比则更到位。“8米的倚坐佛像”译文1表达出“8米”而忽略“坐”,译文2表达出了“坐”而不见“8米”。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三世佛”在两个译文中的不同呈现。译文 1“three-dimensional”是指三种空间维度,在佛教里,可以引申为“前世、现世、来世”,译文2“trikala”一词目前在英语里还没有明确解释,相比之下,译文1的表述更容易为外国游客理解。综上,两个英语文本在语言表述方面都部分地再现了云冈石窟雕像的外貌特点,但这两篇英文文本透过文字传达出的文化意境总体上仍不及中文文本,究其原因还是译者对云冈石窟及其体现的云冈文化欠缺透彻理解,对佛教文化半知半解。
2.中文:云冈石窟是在北魏中期起凿的,北魏经历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文成帝和平年间,云冈石窟开始大规模营建,到孝文帝正光五年建成,前后计60多年。[6]
译文 1:Yungang Grottoes were excavated in the middle period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experienced“Taiwu Buddha Extinction”, “Wencheng Law Recovering”,during Wencheng Emperor Peace Year,Yungang Grottoes began mass construction,and was built in five years till Xiaowen Emperor Zhengguang,totally 60 years before and after.[4]
译文 2:Yungang Grottoes were started construction from the mid of Northern Wei,after the Extinction and Reactivation of Buddhism,Yun Gang Grottoes have been under construction for more than 60 years from HePing Period,to the fifth year of ZhengGuang Period.[5]
“太武灭佛”指北魏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以全民为兵。由于沙门历来可以免除租税、徭役,所以锐志武功的太武帝就在太延四年(438年)下诏,凡是50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他听了宰相崔浩的劝谏,改信寇谦之的天师道,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文成复法”指文成帝拓跋濬继位后,立即下诏恢复佛教。诏书颁布之后,以前被破坏的寺院得以修复,被隐匿的佛像经论也重见天日,佛教开始渐渐恢复并发展起来。佛教复兴,开始建造云冈石窟。云冈石窟的兴建和这段历史关系密切。英文1将“太武灭佛”、“文成复法”译得较为准确,但“Wencheng Law Recovering”中的“law”不妥,太过直译,造成意义的扭曲,应译为“Wencheng Buddha Recovering”。译文2采用意译将大意译出,抛却形式,也可接受。“大规模营建”的两个翻译文本中,译文1使用“mass”,虽有“大量”的含义,却失去了“规模化”意义,只显示了数量之多,且有杂乱之感。相比之下,译文2更可为外国游客接受,但若能加上“large scale”,意义将更加准确。“孝文帝正光五年”在译文1中的表述是错误的,这是中国纪年的方式,是固定用法,而非“用了五年时间建成”。译文2的表述是正确的。云冈石窟的开凿前后历经60余年。外国读者对中国朝代更迭不甚了解,翻译年代应适当使用增译的方法,再用公元纪年法加以辅助,外国读者就更容易理解了。综上,在云冈石窟解说词中外文文本中,除了对佛像等文物的描述,还有很多历史介绍。造成中外文本语言差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云冈石窟文化、历史的不了解,导致外语文本错误频出,进而影响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正确解读。
3.中文:东壁上层的弟子雕像,或深目高鼻,面貌苍老;或嘴角上翘,笑容可掬;或双手扪胸,心领神会;慈容憨态,令人称绝。[3]
译文 1:The statue of the disciples on the upper level of the East Wall,or the deep-eyed high nose,looks old;or the corners of the mouth are upturned,the smile can be awkward;or the hands are chestchested,the heart is fascinating;the kindness is embarrassing.[7](P62-63)
译文 2:The upper section of the east wall is covered with a group of Buddhist disciples.One has deep eye sockets and a high nose with elderly appearance;one being radiant in smile with his mouth corners turning upwards;and the other wearing a look of thorough understanding.The vivid expression of every disciple is absolutely wonderful.[5]
从中文文本可知,东壁上层的弟子雕像不止一尊,所以译文1“The statue”的表达不准确,而且长句表述在西方读者看来很别扭,不符合英语长句的表达习惯。相比之下,译文2的语言表述更符合英语语言规则,而且“disciples”复数形式也准确传达了中文意思。“笑容可掬”在两个英文文本中的表达完全不同,译文1使用“ awkward”形容笑容,在此欠妥,因为该词的含义是“笨拙的、尴尬的”,是贬义词;译文2使用“radiant”则更合适,表达了笑容是“喜悦的、灿烂的、明亮的”,是褒义词,符合中文含义。“双手扪胸”在译文2中被省略。“慈容憨态,令人称绝”在译文2中被表达得很传神,译文1的表述“慈祥的面貌很尴尬”着实让人不敢恭维。此例中,译文2的整体表达要比译文1有明显优势。综上,中文喜用华丽的辞藻表达句意、衬托情感,或者在同一句话中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但是在英语中,尽量避免使用同一个词,避免重复。另外,因为中外文化的差异、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翻译中需要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使用习惯,按照译入语的语言规则进行翻译。在上面的例子中,有的四字词意思相近,有的却没有实际意义,所以在译文中,需要使用减译的手法以避免重复。
4.中文:第二窟是释迦像,……塔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像,上层雕三世佛[6]
译文 1:The second cave is the Sakyamuni statue……The lower part of the tower is carved the statue of Buddha stupa,and the upper layer is carved Buddha of Three Periods.[7]
译文 2:There is a statue of Sakyamuni in the second grotto……Statue of“Shi Jia Duo Bao”was carved on the lower and“Three Worlds'Buddha”on the upper on the south of the pagoda.[5]
“塔南面下层”在译文1中没有表达出来,文本只表达出了“下面”的含义。“释迦多宝”在译文2中被采用直译的方式表述,译文1采用意译的方法,更胜一筹。这里需要注意“三世佛”的表达法。大乘佛教的主要尊崇对象就是三世佛,也称“三宝佛”。三世佛有“横三世佛”与“纵三世佛”之分,前者以空间区分,后者以时间区分。“纵三世佛”代表过去、现在与未来,即过去的燃灯佛、现在的释迦牟尼佛以及未来的弥勒佛。所以译文1中“三世佛”的表达较准确贴切。译文2将“三世佛”译为“Three Worlds'Buddha”,没有传达出汉语文本中“三世佛”的确切含义。综上,外文文本是否能准确传达云冈石窟及其文化内涵,取决于作者或译者是否能吃透云冈石窟及其文化内涵,语言的准确性来自于对文化的深入了解及理解,否则,外语文本不仅不能正确传递信息,甚至会对文化交流产生桎梏。
5.中文:……南壁不同于东西壁,明窗两侧雕刻内容极为丰富,其中有佛塔、伎乐天、供养人和千佛龛。[3]
译文 1:The south wall is different from the east and west walls.The carvings on both sides of the bright window are extremely rich,including the stupa,the lyrium,the supporters and the thousand Buddhas.[4]
英文二:The 11th grotto……The south wall is so different with the east and west wall for its abundant sculptures on the both sides of the window,including Buddha pagoda,statues of Ji Le Tian,servants and niche with 1000 Buddha.[5]
在此例中,两个英文文本中“佛塔”的表述虽然不同,但意义相似,皆可接受。值得注意的是,“伎乐天”的汉语拼音应为“Ji Yue Tian”,是佛教中的音乐神,在云冈石窟第12窟的中文介绍中有着详尽多姿的描写。有的飞天造像演奏着各种乐器,有的飞天造像翩翩起舞,这些造像是中外音乐史研究的形象资料。译文1将其表达为“lyrium”,不知所云;译文2将其译为“Ji Le Tian”,显然没有理解原文的内涵,从而导致文化翻译错误。历史学中,将“伎乐”翻译为“gigaku”,是指在露天演出的音乐舞蹈剧,传入日本后或称伎乐舞。从发音看,也与日语发音极为相似。“千佛龛”与“千佛塔”意义相近,指佛龛如同蜂巢一般,密密麻麻,每个佛龛内分别镶着释迦牟尼佛像,但真的只有1000尊吗?还是这里的“千”是概数?所以,译文1中“ the thousand Buddhas”要比译文2中的“with 1000 Buddha”更合适。
综上,在云冈石窟解说词中外文本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中,中文的表达几近完美,因为原创者是云冈石窟方面的专家学者,不仅语言驾驭能力高,文化功底深厚,且具有广博的跨文化知识。而外文文本之所以有时表达不到位,甚至表达错误,要么是因为译者翻译水平有限,要么是因为译者或外国学者对云冈石窟及其文化了解得不深入、不透彻。总之,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制约语言,在中外文本转换过程中,尤为如此。
为了提高云冈石窟的国际影响力,聚焦更多的国外目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传播弘扬云冈文化。
(一)提高云冈石窟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 想让云冈石窟及其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要解决好中文文本的翻译问题,只有准确的翻译才能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这就要求翻译人员能够将云冈石窟有关内容清楚、准确地传达给外国游客,让他们体会到中国历史文化的魅力。同时,在编写云冈石窟景点简介时,使用文字方面,在“达”的基础上要尽量做到“雅”,在保证外文文本语言通俗易懂的前提下,让这些语言更地道,增强其亲切感。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应该提高云冈石窟翻译人员的翻译能力,定期组织学习、培训,提高翻译人员的语言能力,拓宽翻译人员的文化知识,使其了解中外文本语言文化差异,高质量完成文本语言及文化的翻译、传递工作。
(二)培养云冈石窟讲解员的专业素养 讲解员对于景区的推荐和宣传作用十分重要,对于复杂的云冈石窟景区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到云冈石窟参观,这就要求景区能够培养出更多专业化的讲解员以满足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需要。必须对讲解员的外语水平作出硬性要求。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扎实的英语功底是做好文化讲解工作的基础,没有语言能力作为支撑,将很难胜任为外国游客讲解云冈石窟及其文化的工作。建议将云冈石窟中外文本语言文化对比研究作为课程引入讲解员专业素养培训体系,通过实证分析提高语言能力、夯实文化基础,为进一步做好文本宣传、景区讲解奠定基础。
从云冈石窟解说词中英文本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中文向外文转化的现状还存在问题,即外文文本语言表达的准确度还有待提高,未能表达出其中一些历史文化信息的内涵,外国读者很难理解其真正含义。[8](P49)语言问题归根到底还是文化问题,中西文化本就不同,西方译者要想准确传递中华文化,必须抛开本族文化的束缚,在汉译英文本的翻译过程中,需要将云冈文化、中华文化的准确内涵和读者的阅读习惯及译入语的语言规则相结合,唯此,才能实现译文价值的最大化,才能将云冈石窟及其文化以更准确、更生动的形象呈现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