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菊,赵海荣
(1.山西大同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微纪录片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展现普通人的酸甜苦辣咸、历史文化的传承、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具有真实性、艺术性、故事性。创作人员既是历史的“记录员”又是历史的“放映员”。微纪录片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说法。笔者认同在传统纪录片概念基础上的总结:“微纪录片是通过微电影这种艺术表达方式,通过讲故事的方法使真实历史得到重现或者记载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1]
(一)微纪录片的特征 就微纪录片本体而言,它是纪录片的一种形态。在此基础上,新媒体信息的传播方式催生了微纪录片的诞生,所以微纪录片又具新媒体属性。媒介融合的背景使得微纪录片越来越平民化,人人都可参与,选题也就更加贴近生活;在浩如烟海的网络片源中,要想被大众关注,微纪录片比起传统纪录片则需要更加独特多样的表现手法。[2]
1.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纪录片之父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是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同属纪录片范畴的微纪录片亦具有这个特点。纪录片不仅是客观的再现,更是主观的建构;对真实的创造性处理在于:只要拍摄题材没有违反个人及社会道德,拍摄内容没有凭空捏造,在创作中完全可以依据生活规律再现真实,从而增加影片的故事性和艺术性。
2.传播方式的融媒体特性。与单一媒体传播的传统纪录片不同,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微纪录片不再受到时间和平台的约束,可以在多种媒体上随时随地传播,而且其内容更新快,呈现出碎片化特点,视角呈现方式上有故事的叙述者和故事的接受者。传播效果更好,影响更加广泛,真正实现了内容平民化、受众大众化的开放式传播特征。[3]
3.主题的集中明确。微纪录片在时间上有其短小的特点,想让纪录片更加自然和通畅,那么主题必须明确,尽可能采用明快的节奏,紧凑的结构;微纪录片时间短、选题单一明确的特征符合当下碎片化学习和观看的特点,满足观众的选择和摄取。
(二)微纪录片传播优势
1.观看时间碎片化。首先,因为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受众的选择性增强,因此对纪录片的选择也就更加灵活。毕竟除了纪录片外,网络上还有太多娱乐、综艺、电影电视剧等视频可以选择。同时,海量视频观看的经验也对受众的审美、文化以及欣赏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以往枯燥无味,构图并不精美的纪录片更是让受众食之无味。而内容有趣,画面精巧,故事性强,开篇就能够抓住受众吸引力的微纪录片自然大受欢迎。
2.传播主体的变化。传统纪录片的创作主体因为受到资金、文化、设备、内涵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都是以电视台或者受过专业训练的制作团队为主体的。如今手机都可以成为微纪录片的拍摄设备,并且可以拍摄出高清的画面,再加上微纪录片爱好者们观看大量纪录片及自主学习的经验,将微纪录片作为业余爱好的草根群众也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完成微纪录片的创作。
3.全新的传播模式。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占据了主导地位,传统电视媒体不再是传播的唯一渠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真正掌握了主动权,对微纪录片来说,这种网络传播方式也就决定了纪录片的时长必须大大减短,不然将会在网络传播过程中失去大量受众,同时也要更加有趣,脱胎于传统纪录片的微纪录片就是在这种传播方式中逐渐成型了。
大同作为我国的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距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大同有着龙壁之城的美誉,在市区和郊区有多座龙壁,至今还存有九座龙壁,包括一龙壁四座、三龙壁一座、五龙壁三座、九龙壁一座。原有的一座七龙壁因被毁坏,已无从考证。笔者组织的微纪录片创作团队,聘请大同著名民俗文化学者为影片顾问,走访了23位当地相关部门管理人员和附近居民,历时近半年摄制了17分钟时长的文化类微纪录片《大同龙壁》。微纪录片《大同龙壁》以大同市城西同云公路的三龙壁、平城区善化寺五龙壁和平城区代王府九龙壁这三座龙壁为主进行创作。这三座龙壁至今保存完整,而且相关资料比较完备,因此拍摄和后期艺术创作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影片追求整体基调的恢宏大气,呈现出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一)“真实记录”式叙事表达 《大同龙壁》由于是以历史建筑——龙壁为创作主体的文化纪录片,因此对拍摄对象的直接刻画和表达是本片的主要拍摄方式。影片开头用了37秒的时间直接交代大同龙壁所处的城市——古都大同;拍摄技巧运用到了平拍、仰拍、俯拍以及镜头的推拉摇移。同时配合嘉宾讲述和镜头直接记录等多种方式,力求还原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
(二)“情景再现”式故事讲述 “情景再现”是对特定时空中情景、场面进行还原和再现,由演员来扮演特定情景中的角色。在《大同龙壁》8分35秒到9分35秒的一分钟镜头中,由演员扮演的代王朱桂,真实地再现了朱桂如何修建代王府及九龙壁的历史故事,生动直观的影像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视觉语言”的独特运用
1.画面造型。画面造型就是将场景中出现的所有元素,经过恰当安排而形成的一个合理独立的段落,是微记录片叙事的重要手段。因此微记录片就是通过画面造型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深化主题以及刻画人物,这就是画面造型的目的。画面造型常用的手法有构图、色彩及光线等几种。
首先,色彩是画面造型的重要手段,它兼具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大同龙壁》以红色、黄色和蓝色调为主,既暗示了大同龙壁是皇家建筑,又丰富了画面。
其次是构图的画面造型。构图研究的是表现内容的形式及其规律,是作品中视觉艺术语言的组织方式。不同的构图风格可以传达出不同的含义。《大同龙壁》中,既有标准的黄金分割构图和三分构图大景等深构图表达片子的气势,又有小景深构图刻画历史细节。这些构图手法不仅传达出大同厚重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将画面处理得简炼干净,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最后是光线的画面造型。光线在纪录片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为三个方面:照明作用,即照明被摄体;造型作用,即表现被摄体的外部形态,包括质感色彩影调以及外部轮廓;表意作用,即光线被作为摄影主体。《大同龙壁》介绍九龙戏水的情节中,充分运用了侧逆光技巧,将龙壁上的九条龙展现得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2.延时摄影。通过相机设置为间隔定时拍摄,通常前期拍摄周期比较长,后期将间隔拍摄出来的画面通过剪辑以正常放映帧率放映。譬如日升日落的一天需24小时。每60秒钟拍一张画面,以顺序记录时间的变化,共计拍摄1440个画幅,再通过后期剪辑成片,最终播放的时候(每秒24幅),在60秒钟之内,重现24小时日升日落的过程。延时摄影一般应用在拍摄城市车流、天文现象、城市生活、建筑制造、生物演变等题材上。
图1 城墙夜景延时
图2 城墙白天延时
《大同龙壁》开场半分钟时间里,全部运用7个延时摄影镜头宏观展示古都大同的历史风貌,以非常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引出龙壁的前世今生。
微纪录片《大同龙壁》从三座龙壁的地理位置、建筑特征、佛教文化、历史传奇以及和当地居民息息相关的生活等多角度进行叙述。以大同龙壁为切入点来表现中国古建筑文化,将古都大同的面貌展现给世人。镜头着重通过龙壁建筑特点、背后的故事以及历史背景,向世人展现古都大同深厚的历史文化。
(一)微纪录片《大同龙壁》与大同军事历史文化传播 大同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重镇,地处长城内外之间,为晋蒙冀三省的交界处。曾是北魏时期的都城和辽金时期的陪都,在明清时期也是塞北重镇。在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大同古城在不断的政权更迭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大量的古建筑,严谨的城市建筑格局构成了现今大同的风貌。
明朝建国后,开国皇帝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册封为藩王,驻守全国各地重镇,其中第十三个儿子朱桂被封为代王,镇守大同。代王到了大同大兴土木,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396年)在大同城东北隅修建完工了一座堪比皇宫的代王府,而九龙壁正是同时期建于代王府端礼门前的照壁。250多年后即清顺治五年(1648),姜降而复叛,举兵反清,面对坚固的大同城,清兵围攻达九个月之久,其部下杨振威将姜杀死并开城降清,此次攻打大同城,让多尔衮恼羞成怒并心有余悸,他亲自下令,对大同进行“屠城斩墙”。城破后,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杀献姜人头的杨震威等23员及其家属外,其他所有官吏兵民尽遭杀戮,并将大同城墙削去五尺,名为“斩城”。毁坏一切防御工事。规模宏大的代王府也被付之一炬,而著名的大同九龙壁与王府隔着一条大街,不在代王府邸之内,得以幸存。[4]
微纪录片《大同龙壁》以考究的画面以及严谨的解说词和配乐,从明朝藩王分封、清兵攻陷大同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出发,以龙壁为主线介绍了大同这座北方军事重镇。不但能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听感受,更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大同军事历史文化有了具象化的认识。
图3 九龙壁
图4 代王府
图5 斩城情景再现
图6 九龙壁外墙
(二)微纪录片《大同龙壁》与大同宗教文化的传播 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同的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又有其独特的地位。在大同2300多年的建城史中,有着427年的建都称京史。其中“三代京华”是大同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也是大同佛教最兴盛的时代。无论是北魏王朝“雕石造佛,如我帝身”、“雕饰奇伟,冠于一世”的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的雕凿,还是辽金皇家寺院华严寺、观音堂、善化寺等巨刹的建造,无不生动地体现出大同佛教文化的国家意志。自拓跋焘统一北方开始,北魏拓跋一族在大同建都达97年之久,拓跋鲜卑在北魏平城时代所代表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气度和精神,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在汉民族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这种精神对大同历史文化的传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无论从寺院建筑、雕塑、绘画等外在的佛教艺术风格,还是法脉传承、信仰传播等内在的佛教文化特质,都明显地体现出大同佛教文化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特色。[5]
图7 武周山崖
图8 云冈石窟第十八窟
图9 观音堂
图10 善化寺
微纪录片在传播大同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非视觉性的事物进行具象化。对于文化这类抽象的概念来说,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的哈姆雷特”一样,不同的人对于它有着不同的理解。人们对大同龙壁本身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更多的都是从书本中或者从互联网上获得的概念,再过若干年,也许龙壁背后的那些故事,还有当初建造龙壁的历史背景,都会逐渐被人们淡忘。因此,对于大同龙壁来说,需要用一个适合当代人的表达方式让他们重新拾起那些历史记忆。
龙壁作为古建筑本身就有着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佛教在大同地区的盛行和作为历史古都的特殊身份,更让大同的龙壁有了更多的文化价值。《大同龙壁》采用磅礴大气的色调和严谨的构图给观看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满足人们视觉美感的同时又达到了传播大同历史文化的目的。
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普及,微纪录片的出现与发展拓展了纪实影像在新媒体上的传播形态,对于文化遗产类纪实作品的传播无疑有着深远的影响。不同于以往的艺术形式,微纪录片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将难以描述的文化形式以图像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大同文化这种带有一定历史性和抽象性的概念来说,微纪录片无疑是最好的表现形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