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呼和浩特 010010)
蒙古族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乌日汀哆)是蒙古族最具典型性意义的音乐文化表达方式,是蒙古族传统游牧文化在音乐领域的具象化体现。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变化,蒙古族长调民歌由于复杂的地域条件和部落传承形成众多部落性风格流派,时至今日依然与蒙古人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的各个环节息息相关。
诚如蒙古族音乐家乌兰杰先生所言:蒙古族长调民歌就是音乐化了的草原,而草原正是静态化的长调。在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长调民歌与马头琴就像蒙古民族勒勒车上的两个轮子,从遥远历史的那端歌唱着蒙古人对大自然的无限崇敬和对命运的无尽感慨而缓缓走来。
蒙古族长调民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蒙古族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与民俗生活各个环节相关联的长调民歌体裁,如婚礼歌、摇篮歌、赞颂歌、宴歌等;众多的长调民歌体裁在具体的民俗场景中又表现出较强的程式性特征,如婚礼歌可细分为迎亲歌、送亲歌、分发歌等,甚至在每个环节中以哪一首长调开始,以哪一首长调结束,在每个部落中都有各自延承数百年的约定。这些约定在蒙古族各部落民众中口耳相传至今,成为彰显部落特征的文化符号。
2005年11月,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以下简称长调)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随着一系列保护措施与宣传活动的开展,人们对于长调的认识不断加强,保护的效果不断凸显。长调申遗成功以来的十年,正是内蒙古自治区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推进、不断完善的十年。可以说,长调的保护进程从某种程度上见证或代表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年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长调是由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项目,因此,长调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作出的杰出贡献。中蒙两国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极大地推动了长调的保护和传承。
2008年和2009年,中蒙双方专家在两国境内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联合田野调查活动。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面积相当于12个韩国,而蒙古国面积比内蒙古还要大近三分之一,在如此广袤的草原上进行单一艺术形式的全面田野调查,其难度可想而知。
联合调查组的专家们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对两国境内538名深居草原深处的长调代表性艺人进行了面对面调查,形成160多个小时的视频、110多个小时的音频和20000多张照片资料。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时,他们特别感受到了蒙古族牧民歌手们对于长调的热爱。很多在牧区生活的民间歌手,听说调查组到来的消息,或骑马、或骑摩托车赶来,只为献上一条蓝色的哈达,并将自己祖传而来的长调唱给调查组听,这种深深的文化自觉成为蒙古族长调民歌拥有长久生命力的源泉。
从2010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开始尝试设立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保护区,并在全区范围内划定了第一批保护区:锡林郭勒盟、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和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在这项宏伟的文化布局中,首次提出了以游牧文化生态保护为切入点,以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为指导的一种模式,为长调保护留下了一片净土。在六大长调保护区中,中部的锡林郭勒草原和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属于典型草原,西部的阿拉善草原为戈壁草原,涵盖了多种草原类型和与之相匹配的游牧文化类型。
对于长调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游牧文化的传承,如果长调中歌唱的游牧生活场景不复存在,年轻人又如何能唱出歌中故事。长调文化保护区为他们提供了一片净土,在保护区的具体实施中,内蒙古实行动态管理,制定详细的长调保护规划、实施细则和考核细则,以详尽的制度法规推进长调保护区各项保护工作。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青睐,而学术研究的成果直接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快速推进和理性发展。2012年和2015年,内蒙古文化厅分别在作为蒙古族长调民歌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和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召开了内蒙古自治区长调学术研讨会。在这两次全区性的大型学术会议中,除了来自各大研究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们,更引人注意的是来自基层的牧民们体现了极高的文化底蕴和素养。他们充分利用蒙古族口传历史的优秀传统和优势,考证某种长调民歌的历史渊源、论述本部落长调的演唱风格和特征,有实践有理论,成为两次学术研讨会最大的亮点和收获,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细化长调风格区的现实依据和有力支撑。
众所周知,分类是任何一个学科研究的基础。在内蒙古文化厅的牵头组织下,在对长调民歌文化进行不断研究的同时,不断强调要尊重长调的内部多样性。从2011年开始,在时任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中蒙两国长调联合保护协调委员会专家乔玉光的带领下,专门组织团队进行专题攻关,对长调的风格区划分进行了学理性研究和细化,基于长调内部风格多样性保护的需要,将内蒙古的长调依据风格特征和部落性文化背景,重新划分为17个风格区,并以此为基础,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搜集整理了1333首活态传承的各风格区长调民歌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包括演唱禁忌、民俗功能和民歌产生背后的传说故事,更有些歌曲追根溯源,找到了具体的创作年代和创作者,将长调的学术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些珍贵的一手资料,洋洋310余万字以《内蒙古蒙古族长调风格区及其曲型曲目》为书名,以蒙、汉两种文字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集结出版并发行。
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如何运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成为目前亟待破题的时代命题。在内蒙古文化厅的总体部署下,2017年9月,《内蒙古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获得自治区民委及相关专家团队的验收考核,正式上线运行,成为全国首个正式上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数据库。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载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护传承人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长调传承人的保护起步较早,成果较为突出,从2010年开始,内蒙古围绕着长调传承人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从2013年6月开始,内蒙古文化厅以集中召集采录、重点地区田野调查式采录等方式,以长调抢救性录音为切入点开始了多次的抢救性保护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2015年5月,内蒙古文化厅开始全面推进全区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抢救性录音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抢救性录音活动注重了对传承人的全面抢救,不但对每位传承人进行了详细的信息登记,还对他们所演唱的每首长调民歌背后的社会礼俗、文化信息、民俗禁忌、传说故事等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记录,并结合其本人演唱的全套歌词版本的记录,形成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所处文化生态的全面性记录和保存。截至目前,全区蒙古族长调传承人抢救性录音活动在两年多时间内,共完成了35个批次,446名传承人的抢救性录音活动,覆盖了全区8个盟市33个旗县,共录制濒临失传的蒙古族长调民歌5848首。
在录音活动中,留下了很多感人的瞬间,如在录制第16批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土尔扈特长调民歌时,当所有的录制结束后,其中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提出能不能唱一首自己创作的长调作为资料留给我们,当她眼含着热泪唱完那首《守望故乡》时,同来参加录音的其他歌手纷纷表示震惊,说一直以来都以为这首长调是历代相传的民歌,而且还收录在了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额济纳土尔扈特长调民歌集》当中。老奶奶讲,建国初期时她才十多岁,因为国家建设航天基地需要征用整个土尔扈特部落的游牧驻地,部落首领毫不犹豫地表示愿意无条件支持国家建设,并带领整个部落搬迁至现在的驻地。在告别故乡之际,十几岁的她编唱的这首《守望故乡》很快在部落里流传开来。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首长调慢慢地变成了当地广为传唱的民歌。
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生命力的根本,而在活态传承的链条中,年轻一代的传承人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长调民歌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前,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蒙古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依附于游牧生活而存在的蒙古族长调民歌受到严重威胁:长调所负载的与传统游牧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信息在逐步弱化,大量的以表现游牧生活场景为主题的长调情况堪忧。而在长调相关社区中,学习母语——蒙古语的年轻人逐年减少,这使得长调民歌的传承受到严重威胁;社区年轻人对蒙古族传统的民俗活动没有足够的认识,更多的是对现代文化的追求和向往。为了形成完整的传承链条,培育一批忠实的受众群体,挖掘长调民歌传承的后备人才,内蒙古文化厅启动了“千校万户计划”,具体做法是在全区范围内支持1000所学校、10000个传承户进行长调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从最基础的家庭和孩子抓起。
计划开展四年来,共与10个盟市的36个旗区的近100所民族中小学校签订“千校万户资助计划”,覆盖面近30万人,支出金额达近1000万元。这些支持措施和保障资金,使全区范围再次掀起了长调保护和传承的热潮。
长调民歌作为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中最令人注目、最神奇、最精美、最富于艺术魅力的、最富有人与自然完美统一特征的音乐形态,必将在草原上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