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城市化,乡村能否复兴?

2018-01-31 02:48:28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6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村庄

□ 张 强

高度城市化阶段的生态文明,需要依靠体量上远远大于生产和生活空间的生态空间来支撑。生态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绿色乡村空间。乡村地区以其较低比率的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建筑容积和较高的绿色覆盖率,为大城市地区保持了绿色空间;以其各种人造物的低密度、植物的高密度和生物的多样性,形成了对城市景观无限扩张的边界,构成了城市增长的空间要素。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城郊乡村所特有的绿色、生态功能,越来越成为大城市地区重要的功能。

进入高度工业化、城市化阶段,意味着非农产业区域经济比重已经上升到一个绝大的份额,意味着农业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基本完成。在这种条件下,区域的就业结构正趋于稳定。这种稳定意味着,城乡之间在新的产业、就业和人口格局下,形成了新的分工。与工业化前阶段和工业化阶段的城乡分工相比,这种新的分工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农业、农村和传统农民也正发生转型。

与城市快速膨胀相对应的是,一些乡村快速凋敝。一部分村庄变成了工业区或城镇,离开了“农村的序列”;另一部分村庄则因年轻劳动力外流,呈现出老龄化、空心化甚至土地撂荒现象。在进入高度工业化、城市化阶段后,乡村功能增加导致乡村活动和乡村就业的多样化,促使乡村重新焕发了活力,出现了“乡村复兴”;原先似乎失去了活力、走到了尽头的乡村,一旦进入抹平城乡生活条件差别的阶段以后,将从各方面萌发出一种新的生命力,人们在乡村社会找到了城市社会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空间。

许多先行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下叶都有过乡村从凋敝到复兴的经历,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日本为振兴乡村地区活力,开展过造町运动,发展农村活性化建设模式。韩国发起过新村建设运动。中国台湾曾提出要增强“营农信心”。欧盟国家更加注重乡村地区的保护与稳定,把乡村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聚居点纳入“城市”范畴,实行城市化的治理和服务。这些振兴乡村的“运动”,不是拆除村庄、折腾村庄、消灭村庄,而是对原有村庄增强服务、健全组织、充实福利、提高收入。

保护乡村绿色空间,首先需要尊重乡村,尊重绿色空间的守护者。尊重村庄,就不应将村庄看成是可任人随意拆装、随意摆放的机器。村庄本身就是村民的一种权利。尊重村庄,就是对农民权利的尊重。尊重村庄,就应给乡村、给农民一个安逸而稳定的空间。应改变以“迁村并点”去消灭“空心村”和“空心户”的做法,实行以市民“填充”的积极对策,以延缓农村住宅的寿命,发挥农村存量资产的增值增收作用。同时,这也是减少乡村建设对资源和能源消耗的重要措施。缩小城乡差距,不意味着以城市取代乡村,不是消灭乡村,而是要在保护大量的乡村形体和土地利用方式“非城市化”的前提下,推进乡村居民享受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城市化”。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市化村庄
我的小村庄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建材(2020年5期)2020-12-15 00:33:22
村庄,你好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08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中国制笔(2017年3期)2017-10-18 00:49:11
村庄在哪里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30:08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村庄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