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李荣禄
时光回溯到5年前,2012年6月26日,《武夷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获福建省政府批准。新区所属的上级市南平,随后将市政府驻地迁至新区区划内的建阳区。这一重大调整,意味着建阳武夷山将连成一体,承担起新坐标赋予的新使命。新使命是什么?根据规划,武夷新区将建成“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成为闽浙赣交界区域重要中心城市。绿色生态城这一目标,让武夷新区以及区内的武夷山进入了历史的聚光灯下。
2015年,武夷山保护区管理局迎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武夷新区水源勘测工作组。他们在建阳区内已踏找了许多地方,收获甚微,唯在武夷山保护区的雷公口有了可喜的发现。那里有一座库容量5230万立方米的水库,水质达国家一级饮用水标准,是十分宝贵的水源。
建阳,简称潭城,随着武夷新区的建设,将崛起成为一座能容纳66万人口的雄伟新城,当地人称“大潭城”。66万人口,饮用水从哪来?大家瞄准了武夷山保护区的雷工口水库。
要将水引至建阳区所在地,要跨越百多里地,取水十分困难。经过反复论证,雷公口水库最终被确定为新城区的永久可靠水源地,“大潭引水工程”敲定了方案。规划日供水10万吨,工程全线51公里,其中隧洞43公里,总投资超过10亿元。而远期的最大日供水量要达27万吨,届时年供水量接近1亿吨,相当于雷公口水库要在1年内两次腾空库容。雷公口水库库容有多大?相当于7个杭州西湖。
可以说,大潭引水是一项宏伟艰巨的水利工程,更是一项造福武夷山周边人民的伟大工程。
其实,雷公口水库早在承担新区人饮水重任之前,已经是周边邵武市、光泽县的引水之地。引水量如此大,会不会影响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答案是不会。
尽管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仅有雷公口这一座水库,但区外周边还有四座水库,用来拦截流出保护区的水源,共计库容8725万立方米。保护区内丰富的水资源,可以在保证大潭引水安全的前提下,守护武夷山的生态美景。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
而武夷山保护区更重要的生态重任,是福建母亲河闽江的重要源头和集水区,是闽江水系与江西信江水系的分水岭,区内有大小溪流150多条。
武夷之水如此丰沛,从何而来?有人说,武夷之水天上来。
武夷山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部。这里濒临台湾海峡,能大量抬升、阻截北上的东南暖湿气流,又能有效阻挡、削弱南下的北方寒流,形成当地温暖多雨、云雾缭绕的气候环境,是福建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全区年降雨量在2000-3000毫米,局部地区高达3700毫米,蒸发量不超过降雨量的44%。保护区60%的降水集中在4-7月。这时,溪流暴涨,从高山峡谷喷射而下,确实称得上从天而降了。
武夷山保护区山高坡陡,处于全山脉的最高地段,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黄岗山2160米,是中国东南大陆最高峰。神奇的是,富屯溪、崇阳溪的一些支流仍可深入到区内高程750-1200米的地方,让武夷山保护区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库。
都说水是生命之源,而森林就是人类的摇篮。所谓山高水长,森林就是山水结合的纽带,没有了森林,山难高,水也难长。
武夷山有过教训。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区域优越,水、光、热条件充足,生物资源丰富,本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理想之地。然而,武夷山保护区却是作为抢救性保护而建立的第一个国家重点保护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由于过度采伐,森林资源迅速枯竭,严重威胁到挂墩、大竹岚这两处世界闻名的生物标本产地的生存。当时,著名生物学家赵修复教授为保护武夷山奔走呼吁。邓小平同志于1978年11月22日批示福建省委,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建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挽救了这座世界生物宝库。
但当年森林资源过度消耗的影响,一时难以消除,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九曲溪在秋冬季还曾近乎断流。温柔之水对森林破坏的反应竟如此强烈。所幸,现在的九曲溪,在区内畅流25公里,流域面积达130平方公里,已成为武夷之旅的黄金水道。
如今,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6.3%,特别是保留了2.9万公顷的原生性森林植被。也正因此,才守住了保护区这座天然大水库。
这座水库有多大?保护区内外的水库可蓄水1.4亿立方米,森林及地下蓄水量大约两亿立方米,每年可为周边地区贡献优质生产生活用水5亿-7亿立方米。
武夷山保护区不仅是座天然大水库,还是座巨大的生态宝库。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无以估量。有专家估算,仅作为动物栖息地的存量价值,即达1820亿元,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每年可达23.3亿元。
保水保树保生态,生态红利怎么释放?武夷山保护区的成果,可圈可点。保护区不仅为周边社区提供了良好的生态屏障,还对社区经济作出巨大贡献。九曲溪就是个典型,九曲溪竹筏漂流,已成了武夷山旅游的精品项目,年接待游客达百万人次,仅门票收入就超过亿元,所带动的旅游经济达数十亿元。目前,保护区内2500多名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妥善解决,社区产值已超亿元,人均收入已过万元,突破了发展中国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这一普遍难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拥有双重世界名片,而大潭引水工程,大概就是伏地穿行之龙吧。
林郁而山青,林幽则水秀。山水交融武夷山,乃大自然之馈赠。这一瑰宝,由保护而绵延,因保护得力而反哺。我们相信,只要保护长在,武夷将会大地长绿,山水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