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扶贫 路可以有多宽?
——广元“吃干榨净”一缕茶,一颗猕猴桃,一株菌菇,一片林

2018-01-31 02:48:27四川省广元市环保局张厚美
中国生态文明 2017年6期
关键词:苍溪贡茶红心

□ 四川省广元市环保局 张厚美

“3亩多茶园,就靠我们老两口管护,一年收入至少两万元。”69岁的茶农何思贤说,“有龙头企业和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和销售,茶叶不愁卖,愁的是产量跟不上。”这是广元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人一亩产业园,三年脱贫超万元,像何思贤一样,富起来的人越来越多。

广元,地处四川北部边缘,长江上游,肩负着长江生态屏障的重任,又是川陕革命老区核心区、秦巴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如何走出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让百姓脱贫奔小康的道路,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和定力。近年来,广元大作生态产品文章,挖掘绿水青山的产业潜力,“吃干榨净”一缕茶,一颗猕猴桃,一株菌菇,一片林。

青川:一缕七佛贡茶 圆农民创业梦

广元青川是一代女皇武则天的故里。相传武则天当政时期,对来自故乡的七佛贡茶情有独钟,曾专置茶官,在七佛建贡茶园,年年上贡,遂有后人传颂的“女皇未尝七佛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七佛贡茶的原产地在青川县七佛乡,茶区最低海拔580米,最高海拔2100米,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林木繁茂,山间终年云雾缭绕,山脚四季清流妙漫,土壤肥沃,冬暖夏凉,无任何工业污染源,是有机茶生产的理想环境。

“天干路难行,雨天两腿泥,人均年收入仅300 余元。”这是多年前人们对青川县七佛乡贡茶社的印象。如今,村里道路硬化到田间地头,家家都修起了崭新的小楼。

“以前只能靠外出务工挣几个油盐钱,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我建起了10余亩茶园,在家门口就圆了创业梦。”说起生活的变化,贡茶社三组贫困户肖兴奎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

几年前,肖兴奎一家六口人就指望着地里种植的小麦、玉米等农作物过活,一年辛辛苦苦下来纯收入还不到万元。现在,他家的5亩茶园已经到达了丰产期,每年仅仅卖鲜叶收入就能上万元。

今年,肖兴奎又发展了6亩茶园,“有了这些茶园,相信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我绝不会拖后腿啦!”

“贡茶社的变化得益于七佛乡茶叶基地的打造。”七佛乡党委负责人说,贡茶社是最为典型的茶叶基地大村,全村有茶园600余亩,户均有茶园10余亩,茶叶是全村百姓的主要经济来源,今年全村户均收入超过了两万元。

经过几年的持续发展,七佛乡茶产业发展已成规模。据七佛乡政府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茶叶基地规模达到万余亩,投产已有5000余亩,年产值1000万元。其中有优质茶园2000余亩,投产1500余亩,年产值300余万元,人均收入从过去的300余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余元。

青川县研制开发的系列七佛贡茶更是屡次获奖、声誉日隆。七佛贡茶曾经先后获得四川省首届“甘露杯”金奖;广元市“广茗杯”第一名、第三届“中茶杯”名优茶一等奖;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成都)金奖;“日本无我茶会”科技开发奖;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名茶评比优质奖;

第八届“中茶杯”特等奖……

青川县蒿溪回族乡是青川名副其实的茶叶之乡。青川县获评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8万亩,蒿溪就有2.5万余亩。

“结合自身生态优势和茶旅融合发展机遇,我们确定了蒿溪的发展思路——念茶叶经,走生态路。”乡党委书记柳桂珍说,乡党委政府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绿色崛起之路,2017年全乡农业人口人均纯收入可达11490元。

2017年,蒿溪乡生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自筹资金采购龙井43号、福选9号茶苗300万株,新植或改造茶园600亩,管护茶园1.9万亩,其中投产1.5万亩,实现茶叶人均增收1100元,小小茶叶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新建地坪茶叶加工厂1家,年加工能力突破330吨;新建青光穆斯林茶叶加工厂1家,着力打造“清真牌七佛贡茶”,为茶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蒿溪乡多种产业并进,除茶叶外,还大力发展生态养殖、食用菌中药材核桃种植、实施特色经果林建设等。

“园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劳动变运动、茶山变金山、产品变商品。”一年一度的中国青川乡村休闲旅游·茶山秀活动,着力将连片茶园打造成乡村休闲旅游景区,将茶叶产品包装成特色旅游商品,将采茶、炒茶、品茶等活动开发为参与式、体验式旅游产品,实现茶旅文化一体化发展、茶旅品牌一体化打造、茶旅商品一体化开发,有效促进了蒿溪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

苍溪:一颗红心猕猴桃 铺开致 富之路

“我家房前屋后的红心猕猴桃有30多年历了。当年我结婚置办家当和楼房修建的钱,都是从猕猴桃园子里‘刨’出来的。”苍溪县东溪镇康寨村五组村民杨政平介绍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父亲杨义和试种植了3株不知名的猕猴桃。3年后,这3株猕猴桃以与众不同的长相和口感吸引着县里农业专家,经过专家反复考察论证,他们将父亲种植的猕猴桃定名为红心猕猴桃。成名后的红心猕猴桃,渐渐走进人们视野,更激起父子俩大干一场的豪情。上世纪90年代,猕猴桃每年能为他们家揽金30万元左右,他们家也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大富”。

诗情画意的万亩生态茶场

一亩、十亩、几十亩……渐渐地,村民将红心猕猴桃作为发家致富的“法宝”,并激活了全村乃至全镇产业发展、回乡创业、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整池“春水”。

八字村二组精准扶贫户欧千山在帮扶干的支持下,3年前栽了5亩猕猴桃,今年收入超万元,一举脱贫了。像他这样靠种植猕猴桃走上脱贫路的有1000多户贫困户。

苍溪红心猕猴桃成为当地的招牌、农户的选择,并非偶然。

据专家介绍,苍溪有国家一级标准的大气环境质量和特有的中性紫色土壤,是国内外公认的红心猕猴桃最佳适生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苍溪县就开始人工驯化栽培猕猴桃,后来又选育出稀有的红阳、红华、红美等红心猕猴桃新品种。

“一人一亩产业园,三年脱贫超万元”,助力贫困群众建立自强农场,是当地产业扶贫的主要方式之一。苍溪建设猕猴桃产业园区,就是要推动猕猴桃产业标准化,提高附加值,带动贫困户加入产业环节,享受产业链升级红利。

在五龙镇双树村村民冯明武的自强家庭农场,棚架下猕猴桃挂满枝头,猕猴桃树周围,有300多棵核桃树和600余棵脆红李作防风墙。园子里,还间种了玉米、雪莲、黑花生等,100多只跑山鸡和鸭、鹅一起,在林间捉虫嬉戏。像冯明武一样,不少贫困户利用政策优惠,在自家庭院和土地实施猕粮、猕蔬套作及种养循环。

据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建成万亩以上红心猕猴桃种养循环产业园区17个、千亩以上园区66个、产业庭园3.8万个。去年新发展猕猴桃种植5.2万亩,累计达35.2万亩,实现214个贫困村全覆盖。去年,红心猕猴桃带动贫困户人均增收2460元,减贫2.4万余人。

如何将红心猕猴桃的扶贫价值“吃干榨尽”?苍溪在产业链延伸上下功夫,利用加工园联接物流园,新开发猕猴桃深加工产品32种,加工产值达20余亿元,让贫困群众从产业增值中获利。种植园联接起了旅游园,建成红心猕猴桃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休闲农庄187家,通过第三产业增加收入近10亿元。

昭化:一株菌菇 诠释循环经济

在广元粒丰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记者采访到昭化蔬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活样本。

这家公司前几年建基地种植香菇,年用袋料最高时达200万袋,产香菇400万斤,曾是昭化最大的香菇基地。随着零散种植户不断涌入,市场逐渐饱和,加之香菇对林木资源消耗较大,成本增加,亏损逐年加剧。

苍溪岳东镇青龙农业园区

苍溪梨文化博览园

赤化镇泥窝村

转机出现在2017年初,在区有关部门的引导帮助下,公司就地转型,引进草腐菌新技术,以秸秆为原料,粉碎后装袋种植姬菇等菌类,产菌周期完成后,将菌渣生产成有机肥、有机营养土等,再用于农业生产,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循环经济链条。

由此,走出了一条循环经济之路。如今,按照“农作物秸秆-食用菌生产-有机肥生产-还原农田”的生态循环链,走上“低碳、生态、高效、循环”发展的道路,实现变害为利、变废为宝、节本增益的目的,形成了“农作物秸秆回收、食用菌集中规模种植、食用菌菌渣综合利用”上中下游产业良性循环,推动了生产可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今年,公司收购秸秆30万吨,基地附近乡镇的秸秆几乎全部回收。曾经让政府颇为头疼的秸秆焚烧问题,由于循环经济的发展迎刃而解。

“目前有300万袋菌料,5个菌类品种,菌菇全部销往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年产值约1500万元。”公司负责人说。

如今,通过转型改革,该公司成为成都骏腾食品的出口食用菌基地,还实现扭亏为盈,今年计划扩大规模,菌料将达到1000万袋。

变废为宝,综合利用,生态绿色。一根秸秆的“吃干榨净”,让菌菇产出循环经济。这样的发展模式,正在昭化大力推广。

朝天区:一片森林 打出康养牌

11月28日清晨,朝天区曾家镇石鹰村五组的鄢玉芳拿着镰刀在屋后的林子里巡察。

曾家镇地处高寒山区,大力实施造绿护绿工程,森林覆盖率达74%,凭借绿色优势,深入推进农旅文融合发展,生态康养旅游、高山露地绿色蔬菜等产业蓬勃发展。去年,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种植高山露地绿色蔬菜4.8万亩,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上午9时,石鹰村公益林松涛阵阵,凛冽的山风吹来,已67岁的鄢玉芳裹了裹身上的棉衣,继续巡察。

“这些枫树和落叶松是在曾家镇植树造林热潮中种下的,现在都成旅游景观了。”站在山顶,顺着鄢玉芳手指着的方向望去,远山叠翠流金、层林尽染。

“以前靠山吃山,把山啃成光坡坡,日子却越过越差。如今,通过护林造林,同样靠山吃山,而日子越过越好。”今昔对比,鄢玉芳感慨万千。

凤栖梧桐树,花香蝶自来。近年来,曾家镇因地制宜,依托绿色资源,做活曾家山水文章,生态康养产业迅速崛起,全面形成了春踏青、夏避暑、秋赏红叶、冬滑雪的旅游产业格局。外地游客爱上曾家山,本地人吃上了“旅游饭”。据统计,去年1-10月,全镇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亿元。

“曾家镇成功创建为省级森林小镇,为朝天区生态康养旅游再添一张新名片,必将带来更多的游客慕名前来。”曾家镇林业站站长景文军感叹道,过去贫瘠的曾家山通过推进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崛起,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建设多彩曾家山、运动曾家山、医养曾家山、文化曾家山、乡愁曾家山、口福曾家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曾家山的名气打响,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也成了靓品牌,种菜的日子一年一个大变样哟!”曾家镇山峰村五组的孙继蓉介绍,去年她种了10亩高山露地绿色蔬菜,收入4万多元。

据统计,今年以来,该镇种植高山露地绿色蔬菜4.8万亩,实现产值6000余万元。

在曾家镇,像孙继蓉这样的蔬菜种植大户还有很多,乡亲们通过蔬菜产业致了富,住上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日子过得乐融融。

猜你喜欢
苍溪贡茶红心
红心火龙果不神奇
一颗“红心”,只为一个使命
金桥(2020年9期)2020-10-27 01:59:32
失踪的女生
送茶五吨
送茶五吨
杂文选刊(2018年5期)2018-05-09 06:01:18
红心巨岩
学与玩(2017年12期)2017-02-16 06:51:14
蝶恋花 苍溪梨花节
岷峨诗稿(2016年3期)2016-11-26 05:57:07
坚守碧水蓝天,打造生态苍溪
贡茶第一寨仙游伍家台
民族大家庭(2016年5期)2016-03-20 14:52:42
宋朝贡茶
国学(2015年9期)2015-05-30 05:00:34